父母有时该对孩子“狠”一点 | 少年商学院

父母有时该对孩子“狠”一点

父母有时该对孩子“狠”一点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的第288篇分享文章,作者是啸爸,我们已与他联系并取得了授权。

        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住在一位比利时朋友家。朋友的儿子5岁,长得高高大大,看起来像个大男孩。印象中朋友针对孩子教育所做的全部事情,好像就是不停地在家里为他举办各种各样的聚会,而且,只要他提出建议,邻居们都会非常高兴地响应:在他们看来,这是孩子融入社会、学习同成年人及伙伴相处之道的一个必要途径

        在这类聚会上,孩子们尽情地跳舞、唱歌、做各种表演,无论演得如何,都会获得家长们的掌声。

        有天晚上,朋友又在院子里举办聚会。朋友的儿子准备了个故事,故事很长,他精心背诵了两天,自以为精熟。可是,登上讲台,故事讲到一半,后面情节却全忘记了。没人起哄,大家都静静地看着他。我想他一定会感到紧张,可能会跑下台去,这种尴尬的情形会在他心中形成阴影,从此对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极力拒绝……谁知,他竟神色自若的说:“对不起,我忘词了,现在重新开始。”聚会结束后,我以为朋友一定会找他谈谈,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并为孩子驱散心中的不安。可朋友并没有这么做,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对满院子疯跑的孩子不理不睬……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但让我更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另一次去郊游的路上。

        那天,朋友全家陪我骑自行车去郊游。虽然孩子小,朋友还是为他准备了一辆小型自行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十分轻松闲适。

        忽然,朋友的儿子在身后叫起来:“请等我一下!”我回头一看,原来他的自行车链条掉了。我想过去帮忙。朋友拉住我,指着路边的一株树向我介绍起来。我急着说:“快去帮帮孩子吧。”他却不以为然,认为他只是要求停一下,并没有请求帮助。

        我边应付着和朋友聊天边注意孩子的举动。半个小时后,他满头大汗地将自行车链条归到原位,并用力摇了一下脚踏板,确认已经修好后,轻松地跳上车,招呼我们继续启程。

        我不禁大叹比利时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国内,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早已哭着向家家长求助了。“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不是天生的。”朋友笑着解释说,“要让孩子具备自主能力,家长就应该让他了解常识。”朋友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开聚会时,孩子不但与社会进行交流,还会学许多常识:表演常识、准备工作中的常识、礼节常识,甚至酒瓶应改怎样打开这类常识。

        “有机会,你可以到他们幼儿园去看看,会了解更多。”朋友说。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真的去了那所幼儿园。

        到这里我这才发现,这里和国内幼儿园完全不同,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剩下的教学时间,都是需要动手的手工课,手工课上累了,老师就带他们去郊游或者去博物馆参观,老师就像个讲解员,指着实物向孩子介绍那段历史所发生的故事。孩子们平时所谈论的,更让人吃惊,他们嘴边常挂着的是居里夫人,海湾战争……

        如果在国内,家长们早就抗议了:孩子至少应该认点字,背点加减口诀什么的为入学做准备,关心那么多国际大事干什么?但比利时幼儿园和家长们恰恰就这点达成了共识,就像园长所说的那样:文化知识,可以入学后再学,随时随地学,但常识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孩子的学前教育,就是让他学会应用常识,使他能够学会应付日常生活,并学会感知生活中的乐趣

        比利时的孩子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因为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同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

        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而这些生活常识与原则,才是伴随他们一生成长的东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