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宁死不离婚的母亲,和一个绑架女儿去旅行的父亲
◆ ◆ ◆
文丨南桥
全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学院君说:
“湘潭28岁妈妈抱两年幼孩子跳楼自杀”的消息,这几天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个妈妈,自杀前留下了长达15页的遗书,细数自己3年前,因怀孕仓促,和只相处3个月的丈夫闪婚,婚后相处不善(丈夫家暴、多次在外约嫖),与公婆关系十分恶劣的痛苦经历。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她选择带上一双儿女结束生命,因为在她看来,“在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也不会健康成长。”
这个极端的选择让人心酸,但背后的价值观其实很可怕——她已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夫妻相处不善,分开各寻幸福无可厚非,不必“为了孩子”勉强维持,让家庭越来越支离破碎,但也不必用这种方式“带走”孩子,直接毁灭整个家庭——说白了,孩子为什么要背这个锅?
其后,还有一句潜台词——父母一旦离婚,就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但也未必。下文就借日本儿童文学经典,解析所谓“破碎”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心理,以及父母就算离婚,如何给孩子完整的爱。个中观点,值得每一位“正常”家庭中的父母品读。
从爸爸“绑架”亲身女儿去旅行说起
“暑假的第一天,我被绑架了。”
这是《我被爸爸绑架了》一书的开始,它以离异家庭小孩——小春的视角展开,“绑架犯”是她的爸爸,她已经很久没见过爸爸了——妈妈用各种谎言掩饰夫妻已经分开的现实。
“只有每天见面的人才谈得上‘喜欢’还是‘不喜欢’。我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喜不喜欢爸爸。”在这个破裂家庭里,小春在人生的开端,就抓了一手烂牌——爸爸没钱,没耐心,还特别靠不住,但这次“绑架”旅行,她对爸爸的看法却渐渐改变,并在最后理解、原谅了自己的爸爸——“爸爸在我眼里却不可思议地散发出光芒,仿佛被金色胶囊包裹着。”
这是一个关乎成长和亲子关系的独特而又普遍的故事。成长是写不完的话题,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慢动作的蜕变,脱离上一辈的影响,成为独立的人。不管我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成长都会发生。
其过程并不全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简单,幸福的家庭会产生不幸的孩子,不幸的家庭也会育成快乐而成功的孩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大多数人最常忽略的,而又至关重要的,其实是孩子的声音。
(本书作者为日本当代著名作家角田光代)
沟通为王,爱孩子没有高低贵贱
破裂的家庭里,亲子关系更为微妙。家庭破裂,会让所有人成为受害者,孩子所受伤害通常最大。父母亲也都是有局限的人,在对峙中,有时候会忘掉孩子是二人爱的结晶,是共同培育与关爱的对象,不是一方的财物。
分手后,孩子或许由一方抚养。这种情形下,若处理不善——如夫妻沟通不流畅,拿孩子当信使探听消息,或是教唆孩子仇恨对方——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懵懵懂懂,慢慢去悟出成人世界的丑陋,尚留几分幻想,或许还好一些。如果懂事太早,担负与其童年所需不相称的情感和心理负担,虽是迫不得已的后果,不是任何人故意为之,但对孩子很不公平。
孩子在父母之间的为难,通常是父母双方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差异太大。绑架之后,爸爸第一个想到的是问:“小春想去哪里?山上?海边?温泉?牧场?”而小春长时间和妈妈、两个姨妈和外婆等女性在一起,想到的是去大型商场。但爸爸很穷,能住到有露天浴室的旅馆都能“兴奋得像个孩子”。
可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并没有自惭形秽,而是关注如何让小孩学习面对。 “你们总以为到处都有出租车,到处都有餐厅,相信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马上会有人出手相救,饿了总会有饭吃,喉咙渴了就去找自动售货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从自己的背景出发,给了女儿新鲜而有益的启迪:“你要记住,也会有这样的事。没有出租车,不能坐在有空调的餐厅里等上菜,也不能想回头就回头,只能一直向前走。”
在外人的眼里,这样一个落魄的父亲或许不负责任,但他带给女儿的人生财富,或许比其他“拼爹”家庭中孩子的所得更多:“但凡有什么没有顺从你的心意,你就怪别人,小春你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得不如意。”
他也充满想象力。他的想象力,以及背后的创意,让生活出现新的排列组合,现实因此容易承受,甚至值得享受。父女两人躺在“果冻般柔软”的温暖海水里,在无边的幽暗之中,看着天上的星星。他们跑到庙宇里去住宿,听驼背老奶奶讲鬼故事。这样的经历,对于未来就是说不尽的回忆。
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或许我应该自我纠正一下:没有一个家庭是“正常”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
一些相对“正常”的家庭,对孩子有时是披着糖衣的诅咒。比如小春 “外婆家完全没有这样悲惨的情况,所以我乐意去那里。大人们常常聚在客厅里专注于自己的闲谈,我被扔在一旁,可是我并不为此苦恼。”但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妈妈,虽没有经过摔打,但对孩子只知说教,不懂去主动理解。
“至少我希望妈妈这样问我,小春,现在开心吗?在哪里?过得好吗?不要紧吧?每个问题后都加一句‘开心吗?’”这位母亲爱孩子,但跨不出自己的局限,无法“穿越”到孩子的视角,按照孩子的方式去关心他们。从前她的父母也只是发自本能地去爱,没去培育爱的能力。
反过来,书中的爸爸老家很复杂很乱,亲戚很多,爸爸“经常和他的爸爸吵架,嗓门很大,还相互扔东西…总之,爸爸的老家是个地狱。我从心底里恨自己是个孩子,因为我不得不待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有趣的是,在这样环境里长大的爸爸心地善良,更有同理心。在这样一个复杂大家庭成长大的人,往往心智更成熟,更能成熟地应对世事。
你有多久没附身听孩子说话了
破裂的家庭,不应成为一个人自暴自弃的理由。没有人希望体验这痛苦的过程,但“心想事成”的生活终究是邮件里的祝福。环境顺风顺水,也不值得一个人去夸口。人生有无光荣,在于我们从各自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了多少。这涉及到我们各自经营生活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这样的成长,是个人的事,但也离不开大人的帮助和引领。大人自己有时候纠结在自己的矛盾里,忘了孩子的需要,如对爱和关注的渴求。
和其他孩子一样,小春不惜代价地追求爱和关注,爬山的时候她耍小脾气,故意拉在后面不走:“如果在这里遭遇不幸被毒虫和蛇咬了,被熊和狼吃了而丢了小命,爸爸一定会深刻反省吧。反省口不择言激怒我又扔下我,反省绑架了我。这样一来,爸爸这一辈子就算爱上了妈妈以外的人,就算有了很多比我可爱的孩子,也不会忘记我吧。”这样童真的叙述,让人读之动容。
这本书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启迪我们思考家庭关系这个永恒话题。不过在所谓“破碎”家庭,还是“正常”家庭,人和人的沟通和理解都是困难的,都是需要一辈子去琢磨的事。
同样环境下长大的兄妹,也会冲突不断,何况陌生人结成的夫妻。即便亲如父女者,如果不去经营好关系,也只能产生深深的隔阂。如何带着差异相处,如何让孩子合理应对,这是一门技艺,需要花心思长期打磨。
“绑架”一书选择从“小春”所代表的孩子视角出发叙述,是非常必要的,想一想,有多少时候,我们真的能停下来,俯下身子,去听听孩子们在说什么,去问问他们想什么呢?
如果本文观点也让您心有戚戚
欢迎点击右下“写留言”分享吧
南桥,少年商学院特约作者、在美国从事课程设计和评估工作。我们已获其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