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 少年商学院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文 | 豆妈

转自:女儿派(ID:nverpai)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个故事。

一个女生搬家,看见新家的墙壁上有个小洞,每当她往小洞看的时候,总是看到一片猩红。

女生没在意,直到某天不小心撞掉了隔壁邻居常年戴着的眼镜,才发现他有眼疾,一只眼睛血色通红。

这个故事打败了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打败了咒怨木屋二楼的婴灵俊雄,那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成了我的童年噩梦。

而我们的孩子,也被一双眼睛时刻盯着。

——鹿妈 

“有时候客厅灯一熄,我回头一看,就能发现门洞外头,有一只眼睛在盯着我看。”

有次看湖南卫视的《少年说》,听到这句话时,我的汗毛都竖起来了。

李同学说,在天津有个景点叫“天津眼”,他家也有一个“天惊眼”,只不过“惊”是惊吓的惊。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小时候他和妈妈闹脾气,就把门反锁,自己在卧室待着。

后来有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卧室的门把手不见了。

他问妈妈锁去哪了,他妈妈回:“天气太热锁融化了。”

从此以后,他的卧室门上就留下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门眼。

他妈妈经常从这个门眼,盯着他,监督他,禁止他做除去学习以外的所有“小动作”。

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李同学说的那句话。

巧的是,今年5月份,杭州一个12岁的小女孩报警,称她爸爸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她的卧室里偷偷装上了监控摄像头。

这位爸爸解释,这是为了女儿好,有摄像头更方便随时监控到她是否在做作业,是否在打游戏。

新闻底下的评论两边倒,孩子们为这个小女孩鸣不平,家长们无动于衷,甚至一些还表示理解。

有个卖摄像头的网店老板评论:“每年一到6、7月份,生意就会特别火爆。”

一句话就扎到了我的心,因为,那是暑假。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有位家长向知乎大V@Yika提问:

“我孩子在家总喜欢把自己关起来,也不知道干什么。

我有几次装作和他说话,出屋时自然地把门敞开,我还没走远,就听见吧嗒一声,孩子又把门关上了,最近还在门上贴了“随手关门”的条子。

我特别不舒服,也没人打扰他碍着他,有时候我多说几句,他不顶嘴,但也满不在乎,回自己屋子里关上门甚至锁起来,一点也不像我心目中大大咧咧、活泼开朗的孩子。

我该怎么开导我的孩子?怎么改变他?”

Yika说,他上小学的时候,也在卧室门上贴了张“随手关门”“有事请敲门”的字条,不过就没上面问题里“需要被改变的孩子”这么幸运,Yika收获了一顿责骂。

他小时候的房间,书桌前就是大窗户,连着阳台。

小学时代最惊悚的记忆,就是他妈妈从窗户口忽然冒出一声“又驼背!”“握笔的方式又不对!”“又看小说!”等等。

那是一种紧闭房间门、拉上窗帘也无法阻止的惊悚,妈妈的眼睛似乎就长在了他身上。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但他妈妈却因为能随时帮他改正陋习而得意不已。

长此以往,Yika落下个后遗症,直到现在每每再坐回那张旧书桌前,他都会莫名地紧张一下下,心虚地朝阳台望一眼。

懂事之后发生的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初三的时候。

他妈偷看了他手机里的短信,还像抓住把柄似的,得意洋洋,有理有据,嘲笑乃至痛骂他的单相思。

妈妈眼睛里那种鄙夷的神色,像烙铁一样永远烫印在他心上。

哪怕成年后的现在,他也无法忘记那种被侵略、被偷窥的感受,经常在深夜里一身冷汗地惊醒。

这一番话,戳中了很多网友,他们说“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父母在攻城掠地,孩子在不断撤离,他们好像透明的水晶,活在各种穷追不舍的眼睛里。

可粗暴地闯进孩子的秘密空间,试图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下自己的痕迹,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心灵谋杀。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我在辅导机构任职的时候,有个十几岁的女孩西西大半夜找我聊天,她说:“我有一个魔鬼妈妈。”

小学时,西西有写日记的习惯,她每天都会把学校里发生的好玩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偷偷地藏在书桌最内侧,当成自己的独家树洞。

可有段时间,西西发现她妈妈在和她聊天的时候,话题总是有意无意的和日记的内容重合。

西西怀疑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于是就把日记本换个地方藏了起来。

第二天,西西妈闯进了西西班级,当着一众同学和老师的面,把日记内容披露得干干净净,还质问西西到底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把日记本藏起来。

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捂着嘴窃窃私语,“好丢脸”“好可怜”这样的话一字一句地钻进了西西的耳朵里。

西西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扒光了衣服,钉在了耻辱柱上。”

此后,西西妈变本加厉,经常没有预兆地闯进女儿的班级,搜书包,搜私藏的零花钱,搜同学们传的纸条。

等到初中,西西妈甚至掐着表站在阳台,盯着西西放学有没有按点回家,盯着她做一切事情……

说到最后,西西捂着脸泣不成声:“老师……我想死,死了,我就自由了……”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西方寓言里有这么个故事。

寒冷的冬天里,有两只刺猬相互依靠着取暖。

一开始,它们拥抱得过紧,结果身上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

后来,它们重新调整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些许距离,不仅能够取暖,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对方。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

也许你曾和孩子说过这些话:

“我是你妈,看你日记怎么了?”

“小孩子家,要什么隐私?”

“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非要锁门?”

也许你也曾想着法子窥探孩子的隐私,从翻书包找日记看抽屉,到认认真真破解各种密码,调查他们的好友信息。

一旦发现点“蛛丝马迹”,要么紧张到穷追不舍,要么调侃着到处乱说,一步一步消磨着孩子的安全感,到最后还责怪他们不和你交心。

打着“为你好”的名号偷窥孩子的隐私,用蛮横粗暴的手段诋毁、逼迫孩子交出自己的“秘密”,结果两败俱伤,压得彼此喘不过气。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黄磊在谈论到教育女儿的方式时,曾这么说:

“孩子的日记不上锁,就搁在桌上,我也不会去看,孩子的手机我也永远不看。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刘墉在儿子青春期时,特意给他的房间装了个门闩。

很多父母觉得不可思议:“我巴不得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你居然还主动去给儿子装上门闩?”

刘墉说:“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秘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随时会有人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很可能影响一生。”

再小的孩子,都有拥有隐私的权利。

别轻易“偷窥”孩子的秘密

把眼睛从孩子身上移开,像那两只互相取暖的小刺猬,拉开一点距离。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提到,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你翻开了孩子的书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同时,你也锁住了孩子的心。

你终究会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

适当放手,懂得退出,才是成长的真理。

 

作者及授权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