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音乐方式——“虚拟合唱团”的启示 | 少年商学院

科技改变音乐方式——“虚拟合唱团”的启示

科技改变音乐方式——“虚拟合唱团”的启示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分享文章,作者是youthMBA创始人张华。

         我是最近几天才看到美国作曲家埃里克·惠特克(Eric Whitacre)在TED上的演讲视频的。说实话看得我非常激动。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成百上千人组成的“合唱团”,在埃里克的指挥下,放声高歌。这成百上千人,互不认识,也从来没有见过面,他们只是将自己演唱的视频放到了Youtube上。虽皆为孤立个体,但共谱一曲,到最后混编到一起,呈现出来的,便是非常酷的“合唱”效果。

         我马上查了一下这一“虚拟合唱团”的机缘。2009年的时候,埃里克的粉丝,一位名叫Lucy的17岁的姑娘清唱了一段他写的曲子,录成视频放到了Youtube上。Lucy有些不修边幅,头皮很随意披在肩上,唱之前显得还很紧张。但歌声一出来,埃里克就被折服了:这位女孩唱的真棒!

         这件事让埃里克萌生了办“虚拟合唱团”的想法。他兴奋不已,觉得如果有50个人在自己家中或音乐学校或马路上——不管在哪里,能做同样的事,录成视频,最后剪辑到一起,一定很特别。

         令他自己没想到的是,第一期“虚拟合唱团”的参与者是185人,第二期的时候,Youtube上收到的作品已经超过2000份,来自近60个国家。第三期的时候,参与者已经超过3700人。

         埃里克在TED的视频中大体讲了自己的历程,特别呈现了Lucy的部分。在座的观众站立起来为埃里克长时间鼓掌。

         我不懂音乐,不会唱。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埃里克的行为方式。一个人无论写作也好,唱歌也好,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孤寂,这几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也常用“享受孤独”之类的词汇来抚慰自己。可是,一定要这样吗,必须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切皆可以很酷很热闹很好玩!

         搜索埃里克的时候看到BigThink博客上有一篇文章,观点与我得到的启发几乎一致。大体意思是说,美国人一直觉得上音乐课是贵族孩子的专利,学费贵,乐器也贵,如果再搬上几次家,想持续地让孩子玩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新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视频聊天、体感设备这些产品让音乐变得不再昂贵。”

“纽约时报最近的一个版块中刊登了Skype和Videochat中的音乐课程受到欢迎的信息,这种课程既节约时间又节约交通成本。报纸上刊登的这篇文章以一个明尼苏达州50岁的医生在Skype学习风笛和一个弗吉尼亚州13岁小女孩向母亲雇佣的老师学习小提琴为例。”

这便涉及到一个问题:音乐学习,氛围很重要,在线学音乐,还是比较孤单,没有群体的那种氛围。怎么办?BigThink这样写道:

“与旁人一起演奏乐器的那份喜悦的心情一定无法拥有吗?在看过Eric Whitacre的虚拟合唱表演后,我对之前的定论产生了一些疑问。就算所有的歌手他们都是单独录音的,但是他们仍然从一起参与同一个项目并且收录了他们每个人的声音这些事情上获得了巨大的快乐。”

         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了。我们平时一说孩子学习的“氛围”,首先想到的其实是一个物理或说是空间概念。其实最重要的,是情绪氛围。埃里克“虚拟合唱团”的大获成功,就得益于,诸多独立个体在投入演唱时的情绪,并不比参加一个真正的合唱团差多少,反而因为新鲜刺激和有所期待,可能更兴奋。

        “虚拟合唱团”还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一部电影,纪录片Life In A Day,中文译名《浮生一日》。也是在Youtube上完成的。美国导演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发起,邀请全世界的网友,录起来自己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片段,并简单回答一些问题。你猜最后两位导演的收成如何?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近4500小时的视频!他们最后剪辑成一部95分钟的纪录片。看得我如痴如迷。顺便说一句,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棒。

         另一件事是之前国内非常火的移动应用“唱吧”,其成功也得益于这种理念。它是一款社交音乐软件。你可以和好友,也可以与不认识的网友发起合唱或与其PK。你可以想想,十年八年抑或五年前,多少人在家里对着CD机或电脑学唱歌,或是到KTV展雄风,那些唱的好的,或者天生一副“麦霸相”的人,多期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认同啊,现在唱吧满足了他们,而他们也成就了唱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