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爸爸才能教会孩子的两堂成长课 | 少年商学院

只有爸爸才能教会孩子的两堂成长课

只有爸爸才能教会孩子的两堂成长课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周小宽

授权自公号: 胡慎之(hushenzhixl)

新的一年,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多一些父爱的陪伴。

现实中,区别于妈妈,爸爸似乎总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存在。

我记得小时候,我很多次和外婆一起,站在家门口的公交站,热切地期待着我爸爸回家,因为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的那种快乐,无人能给予。

尽管我的外婆、妈妈也会给我爱和陪伴,但是爸爸就是爸爸——他会给我有力的拥抱,他会拿胡子扎我的脸,他用一个月的工资给只有三岁的我买一件奢侈的豹纹大衣,他给我买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巧克力,我幸福地把它藏在抽屉里,他带我打羽毛球、下象棋、去江边游泳、去公园,在草地奔跑、放风筝……

所有这些,爸爸给予我的,并没有第二个人能给予,这些全部是我有关童年,最快乐的回忆。

在这个回忆里,我是一个被爸爸疼爱的孩子,尽管爸爸不完美,有缺点,但是我一直很清楚的一点是,我是他的宝贝。

由此,我在内心埋下了一句这样的台词,成为一个我人生脚本的重要开篇——“我是他的宝贝,那么我就是所有人的宝贝。”

女孩会在爸爸身上

找到亲密关系的钥匙

有爸爸陪伴和疼爱的孩子,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比出生在一个富足显赫的家庭,要更为珍贵。

2017年2月,年仅24岁的前雨润集团总裁的女儿,在留学英国期间被酒保男友殴打致死,这个她痴迷到迷失自我的男人,一直就有暴力倾向,并且也不只一次地殴打过她,但是她却始终执迷地留在他的身边,并没能从这段亲密关系里早些觉察威胁。

本可以避免的悲剧,透露了什么信息?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往往贯穿孩子的人生。

除开母婴关系,父亲对孩子的陪伴往往也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处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在亲密关系中,选择“渣男”、忍受糟糕对待仍然不知离开的女孩子,回溯原生家庭,在童年经历里,父女关系都有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父亲的爱的关注和陪伴,这些女孩慢慢形成了缺乏“价值感”的人格特点,在两性关系里,不自觉会总处于“自卑”、“担心自己配不上对方”或者“会被好的伴侣抛弃”的心理模式中。

她们迫切希望得到男人的关注和认可,得到很多的爱的证明来弥补自己一直缺乏的价值感,让自己感觉到被爱——其实也是在一个男人身上寻找“更好的父亲”弥补自己当时的缺失。

在一个女孩长大到女人的时候,她和男性的关系,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她和父亲的关系的影子,比较常见的有两种,要么是重复,找一个和父亲一样对待我的人;要么是相反,就是希望找到一个和真实的父亲不同的更好的“父亲”。

被暴力对待却不能理清亲密关系的问题,仍然痴迷“有问题”的男友最后殒命的豪门千金,她和男性相处的这种模式,和她与父亲的关系,是有着深度联系的。

只有爸爸才能教会孩子的两堂成长课

男孩会在爸爸身上

找到榜样和力量

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他需要父亲的影响。

“我要做一个怎样的男人?”这是每个男孩子心里的疑问,孩子会无条件认同自己的父母,而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是由男孩的父亲来回答的。

所以,如果一个父亲能陪伴孩子去爬山、徒步、探险,一起克服困难去探索这个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宽广和坚韧,这对一个男孩的人生来说,无疑是最佳的教育,胜过任何补习班和名校。

我有个好朋友是心理学家,这个暑假,他带他八九岁的儿子到著名的年宝玉则去徒步了六天,在比较艰苦也有些挑战的跋涉中,这位爸爸作为一种安全感的存在,“稳稳地陪伴”在儿子的身边,这首先是对孩子内心的一种安全感的建立;

在旅途中,这位爸爸也克服了自己的很多恐惧,还有一直生活舒适的自己过去对于外界环境的苛求挑剔,尽力不抱怨地完成整个徒步过程,这一切孩子也深深看在眼里,在潜意识完成对父亲的认同时,父亲体现出的男人的毅力和品质,也就成为了孩子将来成长为男人最好的内心动力;

还有六天时间里,两个人“互相体谅和照顾”的24小时的密切相处,没有奶奶、妈妈的唠叨和妥帖,也没有任何别人,只有父子,这种彼此无距离的亲密接触,让本来不善于表达、比较严厉的爸爸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建立和儿子的沟通,实现和孩子内心的深度连接——短短六天,会成为父与子人生里,宝贵的财富。

“男孩子就应该经历一些事,希望你日后想起这段不一样的徒步旅程,能从中获取一种力量,来自你内心深处的男人的力量”,我的朋友这样对他儿子说。这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寄望。

而在我看来,男孩体验到并获取的力量,其实是从父亲内心而来,是一个男人将自己积累的力量以这种陪伴旅行的方式,传递给了未来的另一个男人,他的儿子。

只有爸爸才能教会孩子的两堂成长课

不是不想陪

是不知道怎么陪

让父亲多陪伴孩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很多的父亲在各种忙碌中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很少,也是一个事实。丧偶式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一个爸爸愿意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玩耍、上课、旅行,反而成了被人争相传播赞许的事情。

作为妈妈,呼吁、要求甚至逼迫爸爸回到家庭陪伴孩子,不一定能真的能够带来什么改变,而且这种要求、抱怨有时还会引起父亲的反抗心理,你越拉他越逃,你越指责他越畏缩,不得要领地一味“要求”爸爸履行责任去陪伴孩子,只会将这个家庭的“父亲”推得更远,影响孩子对父亲的看法和感情。

我们应该弄清楚的其实是,爸爸不愿意陪孩子背后的原因,除了对于陪孩子的意义,认知不够清晰,不知道父亲的陪伴对孩子人格成长和将来意味着什么,是否还有什么别的因素?

爸爸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而不是道理的产物。总结来说,爸爸缺乏陪伴,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不是不想陪,而是我不知道怎么陪。

有的父亲小时候和自己的父母也是很疏远的,妈妈不关心自己,爸爸也比较粗暴,没事就一顿打,这样的爸爸长大了,面对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表达父爱,其实非常困难,可以说是有障碍的。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将这种爱表达出来。

他们也会无意识认同自己父母的那种冷漠教条的方式——没事问你学习成绩就是一种“爱的表达”,除了聊学习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所以这类爸爸无法以一种直接、温和、自然的方式,对孩子示爱。

所以,我的建议是:

第一,妈妈多给予鼓励、或者充当爸爸“爱的方式”的翻译桥梁;

第二,创造一些可以比较放松地和孩子玩耍的时机,让爸爸可以找到一种自在的方式和孩子近距离相处;

第三,爸爸需要有学习的态度、更多地了解自己对于爱的表达的问题,觉察自己是否一直在刻意回避着对孩子的陪伴,其心理原因需要被思考和分析。

2、不是不想陪,而是我待在家有压力。

必须说,孩子所在的环境,一般妈妈也都是在的,有的家庭还有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有的爸爸之所以不愿意回家陪孩子,并不是因为不想陪孩子,而是不想面对那么多人、那么多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可能有些问题,给他带来了压力甚至窒息感。

相对女性,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高,但是又很难像女性那样找到宣泄的渠道——比如向闺蜜、妈妈抱怨吐槽,对老公唠叨等,男性一般更需要一个无人打扰的空间去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获得缓冲。

回到家,这个空间会被迅速占满,男性本能上的确会有逃避的想法,而且他们也会找理由说,反正孩子也有人在陪伴照顾着。

还有一些男人是因为和妻子的关系出了问题,但又无力面对解决,或者没法应妻子的要求改变,所以他就想回避妻子,因为妻子总是和孩子在一起,那么自然,也就只能连孩子一起回避了。

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真的希望爸爸多陪孩子,妻子就要多理解丈夫。

第二,不要咄咄逼人,也不要以“让爸爸陪孩子”为理由要求丈夫回家面对自己,自己和丈夫的关系,还有爸爸与孩子的关系需要分开处理。

第三,给孩子的爸爸营造一种他可以轻松地回家陪孩子的氛围,如果家里的人际关系复杂,个人空间小,那么就创造一些让爸爸单独带孩子外出的机会。

对爸爸来说,同样也要将与孩子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区分开。

回避老人或者回避妻子,不处理家庭问题,导致自己已经在父亲的位置上严重缺失,这是作为爸爸有责任去正视和处理的事情。

最后,想跟爸爸们说,孩子不是生活有人照料就可以,也不是只要有人疼爱就可以,孩子有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心在成长的阶段极度需要有人照料,而爸爸,在这种阶段,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角色。希望每一位父亲,都能在新的一年,力所能及地,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因为,他们长大的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作者与授权

本文首发于公号胡慎之(hushenzhixl),作者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我们已获得授权并做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