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随意的唠叨,对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毁堤的蚁穴(上) | 少年商学院

父母随意的唠叨,对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毁堤的蚁穴(上)

父母随意的唠叨,对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毁堤的蚁穴(上)

  •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第597次分享,作者是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尹建莉老师,原文来自其微信公号“尹建莉工作室”。少年商学院已获授权。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奶奶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并给孩子带来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才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别动!整天就你问题多。”

大约2007年的一天,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两城间的D字头动车刚开通,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这种列车,感觉很新鲜。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这样的火车,或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对车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从一上来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终于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

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

小男孩说他就是想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

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

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后面跟着。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

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的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父母随意的唠叨,对孩子而言都可能是毁堤的蚁穴(上)

 

▋“不行、不许、别动”让孩子陷入茫然

我又想起一桩火车上见识的事情。那次是从呼和浩特到北京,路程要13个小时,我坐的是夜车,买了卧铺车厢的上铺,下铺是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于是我见证了这么个场景:

孩子也是对一切都很好奇,一上来,就去翻窗户边挂的旅客意见本。

他妈妈说,“你又不认字,翻那干什么?”

确认了自己是哪个铺后,孩子就去翻动铺上的被子和枕头。

妈妈说,“别动那个,现在又不睡觉。

孩子对窗边小座椅好奇,跑过去坐上又下来,看椅座自己弹回去,然后又坐上又下来,让椅座又弹回去,非常快乐的样子。

妈妈说,“要坐就乖乖地坐着,别老弄那个椅子,你不嫌烦啊?

孩子仰头看看层叠的床铺,想踩着梯子到上面的铺位看一下。

妈妈一把把孩子拉下来,“那是别人的,你不能上去!

小男孩一刻都闲不下来,但几乎不管孩子干什么,妈妈都要随口阻拦一下。

我和孩子打招呼,问他几岁了,孩子忽然变得扭捏羞涩不肯说,和刚才的莽撞判若两人。妈妈又说,“你看这孩子,这么没礼貌,快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孩子还是不肯说。

我担心妈妈又逼孩子,马上对孩子说,“你先别说出来,让阿姨猜猜你几岁了。”

我看孩子5岁左右,故意先猜他2岁,再猜他7岁,离谱的猜测把孩子逗得嘿嘿笑起来,然后我又猜他3岁、6岁,一点点地接近他的年龄,引得孩子一次次地发笑,说“不对!”待我终于猜出他5岁时,孩子又兴奋又羞涩地说了句“对了!”宛如他自己猜中了谜语,高兴地在地上蹦跳两下。他妈妈又笑着白孩子一眼说,“别蹦了,坐下吧,小心摔倒。”

我委婉地对这位妈妈说,她的孩子非常可爱,不必总这样说他。这位妈妈也许没在意我说什么,表现出不以为然。

在我和他妈妈说话时,小男孩故意过来拍我一下,然后跑回妈妈那里,看我的反应。他是想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尽量和他多说话。但孩子的交流能力不强,我说的话他似乎经常听不懂,或是心不在焉,不注意听,很少正常回答。他的兴趣只是“招惹”我,引起我的注意,然后观察我的表情。我尽量回应他,让他感觉到我的友好,能看得出,孩子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愉快。

后来我感觉困了,跟他说阿姨要睡觉了,说了晚安,我爬到了上铺。孩子看我到了上面,也想跟着上去,妈妈又阻止。我说,让孩子上来看看吧,然后告诉孩子上来时一定要抓紧,不要掉下去,并提醒他妈妈护着他。孩子非常高兴地上来了,很新鲜地在上铺东张西望,问我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一一告诉他。很快,妈妈要求他下来,我也告诉孩子说,阿姨要睡觉了,明天早上你再上来玩好不好?小家伙没说什么,下去了。

我刚躺下几分钟,头被拍了一下,原来是小男孩踩着梯子又上来了。我抬头对他笑笑。他诡异地一笑,没说什么,下去了。我闭上眼睛不到三分钟,头顶又被拍一下,又是这孩子。他调皮地笑笑,赶快又下去了。再过一会儿,头顶又被拍了一下。我装作睡着了,没再理他。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他妈妈的训斥声,她三番五次地警告孩子,不许再偷偷爬上去,不许打扰阿姨睡觉。

正常的5岁儿童能准确感觉别人的态度和需求,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个孩子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既胆怯又挑衅,既鲁莽又畏缩。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感、鲁莽或傻乎乎的。

这个孩子尚小,还非常单纯天真,如果他妈妈能减少唠叨,以不危险、不过度打扰他人为底线,给孩子充分自由,真正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更懂事可爱。(本文下篇将于明天分享,敬请关注。)

 

 

【少年商学院冬令营正在报名中】

2015年2月初,少年商学院将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面向全国12-15岁创意少年,开展“未来银行家”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创新挑战赛,微信留言报名:“社区银行+姓名+活动城市+年龄+家长联系电话+家长邮箱地址”,欢迎全国各地的孩子前来参加。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