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不是孩子,是家长丨择校③ | 少年商学院

脆弱的不是孩子,是家长丨择校③

脆弱的不是孩子,是家长丨择校③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60次分享,也是“择校”专题分享的第三篇文章。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吴琪老师。我们正与其联系授权。

2005年,因为老公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搬到了北京。出发前,我开始关注北京的楼盘。在网上查找楼盘信息时,进入了各个楼盘业主论坛,结果发现大家谈的全是择校问题。不仅是小学升中学的家长很紧张孩子能去哪所学校,哪怕是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家长们也有一套一套的讲究。

从此,我成了各种教育论坛和博客的常客,里面不少家长的经验分享成了我最好的指南。后来在给女儿选小学时,我便从中汲取,多方综合比较,最终选了一所很小众的私立学校。

追求理想的西式教育,我尝到“苦果”

这所学校是一个对教育极有热情的高材生创办的,租了一个不大的场所作为校址,学校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收费比一般私校低,主要是为了实践大家的教育理想。家长们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思想特别活跃,对办学的参与程度很深。

于是这么一群眼里闪着理想光芒的人聚到了一起,他们希望避开应试教育,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基础,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性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爱中自由成长。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家长们发现问题了。越是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老师必须有很广的知识面,灵活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学校虽然非常人性化,可是学校待遇不高,也不像公立学校那样稳定,对老师的吸引力有限,进到这里当老师的人,往往有理想有爱心,专业水平却很不整齐。比如我的儿子上的是公立小学,学拼音对他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可我女儿却学得糊里糊涂的。

慢慢地,一部分家长就有了碰壁的感觉,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国外的理念在中国的土壤里开出的花儿,不一定就是鲜艳的。公立学校好比肯德基、麦当劳,它的问题在于过于标准化的程序,但至少基本教学不是问题。我女儿在这所学校读完了小学二年级,我们感觉到孩子这样下去,跟公立小学的孩子基本功相差越来越大了,必须给她转学。

这时我才感受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后来听说这所小学又撑了一两年后,因各种原因解散了。我女儿这拨同学的家长们,也各奔东西。

我精选的学校,女儿却完全接受不了

考虑到女儿性格不是特别乖巧,如果去公立学校性格会受压抑,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后,选择了一所既不像公立学校那么功利,又不像之前那所学校般过于理想化的另一所私立学校。它的课程和公立学校一样,很多老师也来自公立,但是整个管理比公立人性化一些。结果没想到,刚转去这所学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女儿每天放学后,一上车就痛哭。

因为她之前在我精心挑选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老师对孩子特别温和,而这所学校的老师对孩子要求高,急了也是要骂人的。我女儿完全接受不了,天天跟我吵闹:“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说话?”“老师又骂我了,我要回去。”

就这样闹了一个学期,女儿痛苦,我们家长也承受了很大压力。终于她慢慢适应了,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有差异是正常的,也明白了这个世界不会因她的不喜欢而改变。

她曾经很抱怨的一个英文老师,脾气比较急,和女儿冲突不少。一次开家长会,这位老师告诉我们,她因为个人原因即将离开学校,说着说着老师自己就哭了起来。我回家后将这个消息告诉女儿,没想到女儿第一反应就是抓起电话,打给这位老师,说,“老师你怎么可以离开?你哪也不能去!”最后家长和孩子们硬是把老师留了下来。

那一刻我才突然发现,孩子的成长远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女儿哭闹了半年,我也没见她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有什么扭曲。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造成很大伤害。回想我们家长,在现实和网络的交流中互相影响,好像潜意识里以公立学校为敌,听到的都是公立学校的弊端。可是我后来发现,身边朋友的孩子们,无论是上公立小学还是公立中学的,学校课余活动也很多,并不是一天到晚就是死念书。

“激烈斗争”后,我终于学会放手

考虑到以后孩子会留学,我们又把她送进了国际学校。我原本打算女儿小学毕业后再去国际学校,一打听才发现,这几年国际学校变得特别火爆。国外本科对英文的要求非常高,过去内地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国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专业性强,对英文要求还不是特别高。可是本科是综合类的教育,涉及范围高,对英文要求其实更高。那么,为了适应国外大学,最晚初中应该让孩子接受全英文环境。可是小升初进入国际学校越来越难,于是提前到小学……

现在想上国际学校的人数剧增,竞争水涨船高,走这条路的竞争激烈程度比公立学校已经毫无区别。我们不得不提前一年,做出不少努力,才如愿让孩子上了一所不错的国际学校。本来女儿在原来的学校成绩不错,进了这所学校之后才发现英语落后了一大截,不得不开始恶补英语。

现在我女儿还在国际学校的双语班,没有转到完全的英文班去。看起来女儿如愿进了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我现在一刻都不能懈怠。北京的很多国际学校或是国际班,学校为了保持很高的毕业率,如果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的成绩不好,学校会劝学生复读或是离开。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国这一条路可走。我曾经也激烈斗争过,是让孩子在国内混文凭,还是让她进入看重能力培养的IB课程,答案自然是后者。

可折腾着折腾着,我逐渐意识到,当初我们选择离开主流学校,是想得到更好的教育。可现在这种“更好”是否就实现了呢?我曾经很痴迷于教育论坛,可待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感到,孩子们教育方式的竞争,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的竞争。这个竞争是个无底洞,没有标准,没有底线,可以使家长们变得很疯狂,去钻牛角尖。

我现在已经尽量不上教育论坛了,有些竞争我也不去参与了,不然看到别人已经跑远了,自己能没有压力吗?我无法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我也无法做一个超然于世的妈妈。我只能尽量做到在各种信息到来时不断调整心态。离主流方式越远,家长和孩子的压力越大。虽然我给孩子选择了接受西方教育,可是看那些公立学校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当中也有人出国读本科。凭心而论,无论走哪条路,都能达到同样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自身和孩子客观条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比我家大,每一步都走在我前边。在我最纠结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无非是选择了一段经历,跟到达什么样的终点没有必然的关系。关键要看你更愿意她经历怎样的一段路程。她的这段话让我卸下重担,让我从选择的焦虑中走出。

是的,经历没有对错,不同经历带来不同成长,更带来不同风景与领悟。我常跟孩子们说,我们正在尽力为你们搭建更大更高的平台,但是能不能飞,能飞多高,就得看你们自己了。至于为人父母的我们,平台建成后,便放手吧。(原文刊于《三联生活周刊》,少年商学院微信进行了编辑整理)

【温馨提示】

本文是少年商学院微信“择校”专题三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这次策划起源于6月28日的一次互动调研,当时一群关注择校事宜的家长汇集到一起,说出心得和疑虑。接下来,我们会为参与讨论的家长发送一份择校话题专刊,并让彼此能够解决问题的家长认识。点击此处参与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