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口闭口都是成绩——我在欧洲被孩子质问最多的一句话 | 少年商学院

为什么张口闭口都是成绩——我在欧洲被孩子质问最多的一句话

为什么张口闭口都是成绩——我在欧洲被孩子质问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397次分享,作者笔名“快乐牛”,她是生活在瑞典的华人妈妈,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我们已和她联络授权。

每位父母都非常关切孩子的成长,都小心翼翼以防孩子受到伤害,但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孩子甚至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上个周末我去伦敦开会,会议结束后,随大伙坐上前往酒店的会议车,谁知前方有交通事故,一整条街的车子都动不了。眼看还要堵上挺久,车上几乎所有人都拿出手机给家人朋友打电话以打发时间。我也不例外,先给大女儿打了电话。

我询问了近况,比如课程喜不喜欢,住房舒适不舒适;讨论了近、中、远期的目标,比如考试、学位、找工作;关心了生活,比如天冷了要多加衣服,要吃好休息好;指导了做饭,诸如煎牛排要先拍上一点点盐,红葡萄酒和黑胡椒粉,拌沙拉要先放橄榄油……

没聊多久,我的碎碎念就把她惹烦了,只好挂了电话。看着前方车子丝毫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我重新抓起手机给儿子和他爹拨过去,结果他们可能正忙着没接电话,我又吃了一次闭门羹。

华人通病:张口就问学习 

自尊心受到重创,我已经没有了关心他人的兴致了(其实是累了),遂闭嘴闭眼靠在座位上养神。这时候我的邻座——另一位华人妈妈开始打电话了。我窃喜她也不比我幸运多少,听那意思,她的关心好像也没招人待见:

邻座:你的科学课考试结果拿到了吗?
孩子:拿到了。
邻座:考了多少分?
孩子:(我没听清具体分数)
邻座:是吗!满分多少分啊?
孩子:100分。
邻座:哦。那你们班谁得了最高分呀?
孩子:(说了一个名字)
邻座:那他得了多少分呀?
孩子:(孩子又报了一个分数。)
邻座:哟!你很不幸运哈。下次努力!

……

这段对话让我一回想,在刚刚打给大女儿的那个电话中,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不是也是分数或考试?而听听周围华人父母们的电话,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询问学习状况——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总想知道孩子的分数离满分有多远,孩子在班上考了第几名。

孩子考了95分,你是怎样发问的? 

大女儿曾经说:“如果孩子考试得了95分,多数中国家长的第一句话,会问那丢掉的5分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而不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我欧洲本土同学的家长们会说:‘这回考得不错耶,你是怎么准备的,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要是考得不理想,他们的父母会很平常地问,‘需要帮助吗?还是你想要老师帮助你?’但换成中国父母,那就不得了了!……”

她在斯德哥尔摩上学时,班级里只有她一个中国人,在不推崇竞争的瑞典学校里耳濡目染。以至于她后来转学到英国,当知道班上有另外两个中国人时,她一跺脚,说“唉!这下完了!我希望你们这些家长不要比来比去,互相打探,特讨厌!”

大女儿刚来英国的第一年就遇上英国的中考。尽管英国的一切对她来说还需要慢慢适应,但她还是拿到了七个A*,4个A和一个B。我和她爹都很欣慰,可她自己却很不满意自己的成绩,最让她郁闷的是,在这里,是个中国人见面了都会问:“拿到分数了吧?考得怎么样?是不是拿了十个A*?”

“我是我,姐姐是姐姐”

车上的这些对话让我想到了前几天的一次家庭游戏。那天天气阴冷,我们只好呆在家里打牌,规则是二十四点——去掉花牌,每人出两张牌,谁先将这四张牌的点数用加减乘除得出数字24,谁就赢取这四张牌。

小女儿说不想玩,太麻烦了,“这不就是做算术吗?我的除法还不熟练呢。”

我顺口说:“你姐姐小时候很喜欢缠着爸爸玩二十四点,虽然她常常输给爸爸,但是她很喜欢挑战。”

正想走出厨房的小女儿,又折返身走进厨房凑到我眼前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是我,不是我姐姐。”然后扬长而去。

我没想到我一句无心的话,竟让孩子以为我把她与他人相比较。然而,转念一想,我确实在潜意识中,设立了一些标准,如果孩子达不到,就对她说,“看吧,某某可不像你这样”,也难怪孩子觉得我在拿她说事。这句话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此刻正在车上打电话的我们这些华人父母——为什么孩子一定要么像某某一样,要么比某某优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