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 少年商学院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学院君说:谈到中西方教育的区别,读者们往往会想到中式教育刻板,西式教育全面之类的描述。然而,这些描述的准确性有待商榷。华裔藤校妈妈Lenora,在定居中国后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就读于本地学校,5年下来收获满满。下文便是她结合自身经历,产生的对中西方教育的新思考,以及作为家庭的应对之道,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文丨周滢滢

授权于外滩教育

Lenora是一位美国二代华裔,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藤校妈妈”,先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在路透社担任新闻记者。

旅居中国期间,她没有和其他外籍家庭一样,选择国际学校,而是将美国儿子送到了上海一所著名的公立幼儿园就读。

没想到,刚入学的第一个星期,Lenora就遭遇了很多“不适应”:

老师强迫挑食的儿子吃鸡蛋;不容许家长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并要求老师与家长站同一阵线,等等…

与此同时,这个美国家庭却也收获了很多惊喜:

儿子Rainey变得更有礼貌;能够按时交作业、自行收拾好书包;掌握了更多的汉字,数学能力也在飞快进步。甚至挑食的毛病也改了不少。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藤校妈妈 Lenora)

1.儿子的变化源于中式教育

Lenora开始以一位华裔妈妈的视角,记录大儿子Rainey以及她所观摩到的中国学生的故事,重新审视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异。

随着了解的深入,她从坚定地认同美式教育理念,到认识到中式教育之所长,再到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最终写成了《小战士:一个美国男孩、一所中国学校和全球竞争》一书。

在书中,Lenora不仅对中西教育模式的差异进行了妙趣横生的探讨,也袒露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纠结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小战士》英文版封面)

前不久,在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举办的2019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Lenora作为嘉宾出席,为上海教育界人士带来了一场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演讲分享。

借此机会,我们和Lenora Chu女士聊了聊,结合她所亲历的故事,探讨她对中西方教育的新思考,以及作为家庭的应对之道。

2.中国老师拥有绝对权威

2010年,Lenora和丈夫以及两个年幼的儿子,从加州搬来上海工作和生活。

就在这一年,上海学生在PISA测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大获全胜,数学、阅读、科学都名列世界第一。

震惊于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取得的高分,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汉语。

他们决定将大儿子Rainey送到了离所住的街区不远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它是上海精英眼中最好的公立学校之一。

3岁儿子Rainey入读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就发生了一件令Lenora匪夷所思的事情。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因为儿子讨厌吃鸡蛋,中国老师强行往儿子嘴里塞了一口煎蛋。尽管儿子哭着吐出来,还是坚持往嘴里塞了四次鸡蛋。

这可怎么行呢?第二天,Lenora就冲到学校和老师对质:

你应该向孩子解释,吃鸡蛋对他们有好处,鼓励他们自由选择,而不是强行逼迫孩子吃鸡蛋。

这有用吗?

Lenora无话,确实没用。

一直以来,Lenora奉行“不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不让吃饭变成孩子的焦虑,食物是用来享受的”理念。

虽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她从没有成功地让挑食的儿子,吃过一口鸡蛋。

更震惊的是,老师还将她拉到一边:“在孩子面前,你应该说,‘老师说得对,妈妈也会这么做,’好吗?”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开始明白,在中国学校,只要预期结果是好的,家长和孩子更多地需要遵循老师。而且父母被默认应当要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保证老师在孩子心里的权威。

当她向美国朋友们分享儿子在中国上学的这些经历时,他们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美国的学校则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形。”Lenora说。

在西方课堂上,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论,进而师生共同达成更深一步的理解。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因为美国的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在各方面赋予孩子优先权,强调权利的家长可以向老师和学校提出他们的质疑;

而中国家长相信,老师的所有责罚都事出有因,基本由老师主导教学工作。

 

3.究竟哪一种教育理念更好?

渐渐的,Lenora承认,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沟通到位,尊重老师的建议,教育的确变得富有成果且高效。

因为她欣喜地发现,Rainey已经成为一个举止得体的孩子,和美国同龄孩子在一起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每天早上他会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会按时做数学练习;

可以自己准备好书包,把英语、语文和数学书,还有自己削好的铅笔整整齐齐地放进包里;

他开始担心迟到,也担心作业完不成让老师失望… 对师长和规则的尊重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更神奇的是,他已经能自愿吃鸡蛋了!

于是,Lenora开始重新审视这样一种“保证教师权威”和“家长老师统一战线”的方法。

“也许它真的有某种优势?当老师的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中,是不是对教育更有帮助?

她开始相信:学会尊重教育者,并给予教育者应得的自主权时,结果可能更令人欣喜。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 Chu (左上)与丈夫(右上),5岁的儿子Landon(左)、8岁的儿子Rainey (右))

中式教学真的该“饱受诟病”吗?

中国的课堂,更多讲究效率而轻兴趣;注重记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饱受诟病。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过去十年,中国学生两度在PISA测试中拔得头筹,而美国学生却表现平平。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数据,和10年前相比,常春藤名校录取的中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了数倍,中国学生正从全球顶尖学府获得越来越多的录取名额。

与此同时,在助推硅谷创业大潮的杰出人才中,中国人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中国学生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饱受诟病”的中国式教学,为什么能“制造”出一批批在全世界出类拔萃的学生?中国式教育里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效仿的“秘诀”?

 

这一点,Lenora从儿子的数学学习中,找到了答案。

 

果然,才四年级的Rainey,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代数,而同龄的美国学生,至少要两到三年后才会学习。

而且在中国,数学课程由数学学科老师执教,和在美国由“全科教学”老师执教比起来,在学科深度上更有优势。伴随强大的课堂和课后练习,Rainey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当初让孩子接受中式教育,除了希望学好中文,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他能打下更好的数学基础。”这一收获,让Lenora心满意足。

在此之前,Lenora和很多西方教育者一样,已经听闻了很多关于中国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斐然成绩。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现居纽约的研究者Jenny和团队曾选取北京和纽约两个城市的小学生,进行数学水平的比较。

她们选择在一年级入学仅一个月的时候做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儿童的早期数学技能,包括几何和逻辑方面,都完胜美国儿童,这种数学差距早在6岁左右就表现出来了。

 

4.为什么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么强?

为了探寻原因,Lenora分别深入一所上海的小学和波士顿的小学课堂。

她看到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种课堂。

Lenora所观察的这所上海课堂的师生比是1:32,老师是课堂中心,学生仰视老师。

35分钟的课堂,老师问了59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至少过半数,一节课教学内容很多。

 

Lenora观察的波士顿课堂师生比1:6,老师和学生平视,相对教学效率而言重视学生兴趣引导,除了点名了3个学生回答问题,剩下的都是学生自愿回答。

50分钟的教学,采取了讲座、小组讨论、一对一交互的授课形式,教授的内容较少,大多时间由学生讨论。

通过对比,Lenora发现:中国课堂看重学习效率,课程设置严谨,能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基础知识;西方的课堂上,则不太认同记忆背诵和直接指导。

“比如,乘法口诀表,中国课堂上要求每一个学生能迅速掌握并背诵,而美国课堂会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孩子思考和理解,继而开始运用。

 

难道,所有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以自由探索的方式进行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国课堂中学到什么?Lenora开始疑惑。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一则刊登在《心理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揭开了她心中的谜团。

“对数学科目而言,直接指导的教学方法,比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掘,更为有效。这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因为学习是建立在已经储存知识之上的。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学科的知识越多,越有助于处理新信息。”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老师能演示解答过程,让学生进行重复练习,学习效果会更好。课堂上赋予老师所教学科的的权威地位,更有助于诸如几何、计算机编程等科目的学习。

中国式教学的可取之处是,它对基础知识的强调,能给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强大地基,快速记忆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拓宽和深入。

Lenora表示,美国课堂则倾向于以一种兴趣探索的方式,代替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和记忆。

当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当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诸如学生及其家庭所背负的沉重的学业压力、达成学习目标的压力、以及当老师太大的话语权等等。这些都会挫伤孩子们自我探索和表达的能力发展。此类问题,我在我的书中都进行了探讨。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 Chu (左) 与儿子Rainey (右))

 

5.探索更好方式的中式教育

从3岁开始,Rainey在中国式教育下度过了5个年头。这期间,他所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和学业成绩,常常令这个美国家庭甚是欣慰。

不过,欣慰的背后,对Rainey所遇到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让Lenora感到一些担虑。

当Lenora以记者的身份,在一所幼儿园进行随堂观摩时,她看到的是这样一幕:

每个孩子午间必须睡觉,上厕所要排成一条队;

只能在固定时间喝水,吃午饭不能说话;

经常用“不听话,你妈妈就不来接你了”的吓唬来维持秩序。

她还曾在一次美术课上观察到,老师要求所有孩子,画的孔雀尾巴的角度必须是一样的;大象必须是灰色的;

雨必须是呈点滴状地落下;还把没按要求画的作品钉在墙上,让孩子为自己的“特立独行”感到羞愧。

她不禁担心:如果在课堂上,用权威压制一切新思想的表达和探索,这些孩子进入大学甚至工作之后,是什么样子?

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精神,是否就此被扼杀在幼儿园了呢?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对于创造力的三重要素——基础知识和技能、原创性思维、以及好奇心和兴趣,Lenora发现,中式教育对后两个方面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相对缺乏。

比如,老师比较少使用开放式问题,考试压力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不是自发探索知识世界;主流社会文化也更视集体重于个人,独立个性的学生被看作是不守规矩的学生;

就连大学选专业,中国家长也往往热衷于让孩子选择看起来“前景好”的金融、工程、商科,而不予足够尊重孩子本人的兴趣和意愿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当然更多情况是,很多学生由于一直处于被驱动着学习的过程,缺乏足够的自我认识与探索,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没有强大的内驱力。

不过,Lenora却也找到了一种应对的方法。她相信,家庭教育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渠道,对学校教育进行一种补充。

“比如,当孩子放学回来,我们问他的不是‘数学考了多少分’‘老师如何评价你’。

而是用‘你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对这个有什么想法?’等比较开放的问题,尝试以更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种种探索和试错。

在课堂之外,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安全感、可以自主探索的环境,同样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独立性。”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身边,很多社会学家、艺术家、作家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在受早期学校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而开放和滋养的家庭环境,可以和学校教育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相抗衡,使孩子保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 Chu 女士)

6.自问:我们该何去何从?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一方面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坚韧的毅力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有创造力、好奇心、批判思维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也许,最好的教育体系是:中式教育中,有美式教育的独立自主,平等尊重,激发真正的学习兴趣;

美式教育,也能学习中式教育的遵守规矩、专注高效、认可“个人努力”的学习态度

可是,在现有条件下,每个家庭通常只能做出一种选择。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也在试图寻找一种平衡:“我的美国丈夫更侧重孩子的体验,让他在丰富体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和拓展;

而我比较担心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更大的压力,不被推着走的话,他可能没有办法去接受更高的教育。”

而这种担心,正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担心。毕竟,在中国,孩子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仿佛都由竞争激烈的考试决定。

由于赌注太大,家长们虽然意识到了高压教育的弊端,却只能被竞争和焦虑裹挟着向前。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竞争,这样的焦虑,其实也在美国蔓延。

无论在纽约、旧金山,还是中国上海,Lenora在和各地的父母对话中,都感受到了相似的焦虑,他们担忧孩子的未来,有一种强烈的匮乏感:

明知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哈佛、斯坦福,但是大家都希望成为“被选中的那一个”,正是这种匮乏感正在驱动父母的思维和行动。

Lenora本人虽然是斯坦福大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的高材生,对儿子的未来,也会有一种担忧情绪。

她坦言:“我父母是工程师,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我拼尽全力去了斯坦福;现在的孩子想要进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比我当初还要难。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Lenora Chu 与儿子Rainey)

Rainey目前就读于一所遵循上海本地课程体系的私立双语学校,学校保障循序渐进的中文学习,同时兼顾西方教学理念和实践。

Lenora 始终尝试着为她的孩子们在中西方教育中寻找一种相对的平衡方式。

不过,旅居中国,对中式教育的亲身经历,也让Lenora对中西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哪一种教育体系是完美的,中式教育有诸多被我们忽视的可取之处。

同时,为了更适应全球化的人才竞争,中国的教育者也在积极改善,给独立自主、多元化、创造性的培养,开辟更多空间。”


入群享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家长群,今日群内分享资源,Netflix最新纪录片:《我们的星球》。每周还可获取影单书单、公开课与世界名校学习资源等资源福利。本周分享会主题:「宇宙科学」,感兴趣的家长抓紧时间进群!

让美国儿子读中国本地学校,这位斯坦福妈妈为何青睐“权威、刻板”的中式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