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 少年商学院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文 | 郑明飞

授权自:哈佛百家谈

学院君说: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郑明飞,育有一儿一女。女儿Linda,偏爱文科,儿子Dominick,偏爱理科,两人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今天他分享的是他与女儿的故事,没有高冷的说辞,没有空洞的谈吐,霸气侧漏的只是那些平凡的事实和真挚的情感。透过字里行间那种宽松和谐而又矛盾挣扎的心境描叙,作者生动有序的呈现出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孩子成长既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改造,它需要时间,空间和自由;父母不仅要帮助子女学会自立,自己还要学会放飞!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读大学、读什么样的大学,主要是孩子们的事;孩子能飞多高能走多远也主要取决于孩子自己,但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从自身经历而言,不敢说“父亲决定孩子能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能走多远”,既不夸大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忽视家长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作用。适当的取巧,有助于减轻负担;适当的引导,有助于少走弯路。在此分两篇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的点滴故事。
前几年,女儿、儿子相继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并在工作与学习中取得了初步成绩。女儿走出校门不到十 个月就被所在公司提为部门主管,工作几年后又上了MBA,现就职于麦肯锡公司。儿子在哈佛第一年暑假,被哈佛医学院研究所主任推荐,破格录用,被派往澳大利亚大学参与医学试验研究,当地电台采访他时称他为“神童”。其实我们家没有神童。他(她)们童年时并非聪明伶俐,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实在谈不上什么神童。从姐弟俩成功考进哈佛“常规操作”而言,有很多方面都是可以复制的。不时有亲朋好友向我讨教教育孩子的秘诀,秘诀谈不上,运气应该有几分。宽容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催化剂。宽容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不完美才是真实人生。少批评、少挑剔、多称赞、多欣赏。面对子女的是与非,不妨用宽容代替指责。在陪伴儿女成长岁月中,我们家也曾经有过不愉快的遭遇。其实,每个家庭都会有不愉快遭遇,不同在于应对的心态和技巧,忍者胜。

心地宽容是陪伴子女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不应忽视宽容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所起的高效作用。下面让我来谈谈发生在我们家里的几则小故事。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一张特殊的病假条高中时代,女儿就读于美国波士顿拉丁学校。二零零六年秋天,美国高考冲刺阶段的一则插曲,让我感受到一路陪女儿走来有种莫名其妙的痛楚,也体味到了用宽容的心态应对难题的高效妙用。那是发生在女儿已经连续苦战了两个星期,每一夜都熬到凌晨两三点,周一至周五每天才睡四五个小时就起床,赶在早上七点四十五分之前到达学校。波士顿拉丁学校的学业有多重,很多家长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家曾执行过自创的中西合璧教育法: 门户开了,走出家门是美国,按美国方式办事;在家里,家门关着就是中国,按中国方式管理。在十年级及十一年级,我们规定每晚不能迟于十二点休息。女儿平时多能按规定执行。突然有一天, 约凌晨五点钟, 女儿闯进我和她妈的睡房, 哭丧着脸, 把我们惊呆了。 她一开口,就泪眼汪汪地哭着哀求:“爸、妈,能不能帮我签个请假条?说我病了,没法上学。”

我感到茫然,先是下意识地一愣,接着才脱口而问,“为什么?”

要知道,女儿长这么大,这可是她第一次找借口不去上学呀。难道她真的病了?其实没有。

原来是,她把已三易其稿,润色过几次的大学申请作文重新修改,定稿后才觉得精疲力尽、睡意甚浓,却不幸发现还有历史课的作业还没完成。 她即使撑着上学, 也免不了影响历史课的成绩,更不敢面对老师讨作业的尴尬局面。

看着她可怜兮兮的,同时还信誓旦旦,保证下不为例。我深深感受到女儿承受着太多的学业压力,并且也感受到她已认识自己的错。不该发生的,不该有的,都摆在我面前。

这个时候如果从我嘴里吐出个“不”字,对女儿会是多大的打击。勉强上学,万一身体吃不消挺不住就难免在学校突然晕倒,后果不堪设想。我毫不犹豫地为女儿签了没病称病的请假条。所幸女儿能从宽容教育中反省自己,没再犯类似错误。

 

名不经传的“哈佛经”

波士顿拉丁学校是波士顿的宠儿,社会资源丰富,学生俱乐部繁多。高中期间,女儿课外活动有:校报Argo新闻编辑、校刊杂志主编、商务俱乐部总裁、模拟法庭辩论队队长、校女排队队员等,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作为家长,自然希望女儿在学校事事顺水顺风,她学业上一路下来我们没操太多心,但女儿思想上一根筋式的困惑却把我吓得半死。她在十一年级时讲过一句最无知、最狂妄的“名言”:美国没什么好大学,只有哈佛最好,我只想上哈佛大学。她脱口而出的话,让我突然蹦出一个可怕念头,女儿是否负担太重,精神出状况?长期熬下去,她不发神经,我都有可能引发什么神经病。狂妄胡言的背后隐藏的是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虽说我与拉丁学校的许多家长一样,心中不免对哈佛趋之若鹜,在意识到女儿一厢情愿地把对哈佛的“苦恋”摆上台面后,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引导,让她明白天有不测风云,不能想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凡事不能极端。

不管上不上哈佛,只要在社会上能吃得开、有所出息,懂得如何分配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应对化解各种压力就可以驾驭自己。

我们尽可能让她知道,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上最好的,好大学多得是,把心放开、放宽心态,努力过,不管她将来上哪一所大学我们都会以她为傲。

此外,我们想方设法让她从繁忙的课外活动中轻松下来。我们是幸运的,有不少过来人的指导。那些年朋友间传授的“哈佛经”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受益匪浅。

哈爸哈妈们传授的有关哈佛对波士顿拉丁学校学生录取的主要标准:

1、高中在校平均成绩GPA;2、SAT成绩及学生的申请文章(essay); 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主要看学生参与能力及学生的特长及领导才能;还有老师或课外活动辅导员的推荐信,以及面谈时冷静应对的技巧等。

简言之,我把它概括成三三制铁三项:GPA、SAT 和课外活动三大项。这三大项都已经被数量化,它们的份量各占百分之三十三。GPA主要靠平时努力,尽可能多选两门AP课有助提高GPA分数。高中阶段GPA若满分以4分算,达到3.8以上就好。

众所周知,要上哈佛,无须SAT成绩满分2400或接近满分。SAT成绩达到2250以上即有希望,女儿第一次考了2300, 我们没有让她再花时间补习再考。

大学申请作文(Essay)占一定的份量,但属“开卷考试”类型,有一定灵活古怪。可以在老师指导、同学家长交流,范文学习基础上写下带有浓厚个人特色的独立思想,展示出自已内心深处斑斓的世界。大家多认定作文的份量举足轻重,上文提到女儿几易其稿,反复修改以致于误了历史作业,似乎过于在意作文。

据我所知,真正举足轻重的课外活动, 主要有Mock Trial(*注:英美法系的高中学生模拟法庭辩论竞赛)校报Argo,Science Fair(*科学作品展)等。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无论是拉丁学生还是家长圏,私下有这样说法:历届毕业生中当过Mock Trial 队长、Argo总编辑或者得过麻州Science Fair 一等奖的学生,哈佛多会录取的。女儿当过Mock Trial 队长,儿子得过Science Fair一等奖都应验了这句话。

还有,参照“哈佛经”,结合女儿的实际情况,在时间不够用情况下,我们权衡利弊,“砍掉”每次参加训练比赛占据大量时间的排球活动。劝她退出校排球队。

这事充满纠结,我一直以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两项体育爱好,我们试过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但都没有引起孩子太大兴趣,倒是排球,因为从小就跟我不时用塑料皮小球做接球传球游玩,加上我妻子也喜欢打排球,女儿也逐渐喜欢上并被选入校队。

排球和我,在我们家的位置,看下儿子在2010父亲节自制的贺卡上写的与众不同的贺辞即可看出几分:“ Happy Father’s Day to the Zheng family volleyball MVP!” 如此这般的情景下要女儿忍痛割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劝女儿退出,她没有反抗,只是沉默再沉默,然后是无声的哭泣。

其实,做这样的决定,我心里也在默默地流泪,“女儿,有什么委屈,你就大声地哭出来吧,干脆我们一起哭!”,这是我当时脱口说的,女儿哭过之后,整理好心态,重新出发。

从此以后,不但作息时间恢复了正常,而且从杂乱的繁忙中寻觅到了“悠然自在”。解开心结,跨过时间不够用的坎,幸运地挺过了申请大学的攻坚阶段。春风送暖,爬藤成功。上哈佛的愿望变成现实。二00六年底,她收到了哈佛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黑色星期五风波

由于在大学中接触了来自社会、家庭背景迥异的同学,在我们眼中一向是乖乖女的女儿,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显露出青少年叛逆本色。她开始质问: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自己安排自己,可以不听父母的话,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什么我什么事都得听父母的?我们家中不太常有的冲突终于在黑色星期五前夕爆发了。黑色星期五是美国的圣诞节大采购,想买便宜货的人必须半夜摸着黑到商场排队买便宜货。周四晚上十一点,女儿告诉我们,说晚上约了四五位同学一起去附近商场守夜,以便争取周五凌晨 排队排在队伍前列,待商场大门一开就冲进商场选购特价商品。这种商家每年一度的传统促销活动,二十岁的少女大学生犯不着去赶这种时髦,但她心意已决, 而且摆出一付不由你劝说的架势。我们据理力争仍于事无补,只好随她去。

那一夜,我与她妈都失眠了,无助、叹息困扰着我们,心中的泪水在暗淌着。在无言的静黙中我们为女儿祈祷平安,同时我暗中查验门房以确定女儿一旦回心转意任何时间回家都可打开家门。

曾经听说过有位对子女一向严厉的中国家长,因为儿子外出参加同学的晚会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回家,家长把大门反琐了,以致儿子半夜回来见家门无法打开而离家出走。

算我们走运,在我们的默默等待中,大约凌晨二,三点,我们盼来了女儿的脚步声,女儿回家了!我们没有指责女儿。不作指责,目的是让她在静静的黑夜中定下心来,自我反省。

我们的退让容忍果然灵验,一大早醒来,我们看到了女儿半夜从我们睡房门缝塞进的便条。便条上用彩笔写着:亲爱的爸妈:对不起,我错了! 

其实,不少年轻人参与黑色星期五半夜摸着黑到商场排队大采购,不是为了省几个钱,更不是为了向父母挑战,他们只是为了体验特定情景下购物感受。 我们充分赞扬了女儿适可而止,知错就改的行为,用赞扬代替指责。我们在家里营造了遇事开心交流、融洽沟通的氛围。

叛逆行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插曲。 我们庆幸地躲过了女儿成长中偶尔叛逆产生的烦恼。 教育子女,最忌硬碰硬,试着放下身段,适合时宜地侧身弯腰低头,是为了能在遇到障碍时畅通无阻,能更好地让子女敞开心扉。从此以后,我们的交流更加通畅。

我们尽可能在潜移黙化中与女儿共享会宽容才会有大气的道理,把宽容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方方面 面。女儿的心扉打开了,凡事就顺多了。

对儿子而言, 有个好榜样好姐姐不时用宽容的心态督促引导着他, 他自然受益匪浅,做父母的也就省心多了。

女儿比儿子大五岁,她在教育引导弟弟方面成了我们非常得力的帮手。姐弟俩在人生旅途中,见证着宽容教育的正能量。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与MIT插肩而过

女儿工作了,走向社会,家庭教育的色彩已经完全淡化。22 岁大学毕业前,孩子的差距,或许跟家庭教育有关,但22岁以后的高度,主要是社会和孩子自己决定的。只是,若能让孩子沐浴在和诣的家庭氛围中,终能受益更多。在面临读研究生这个问题上,我曾在微信朋友圈以“女儿甜蜜的烦恼—MIT Sloan 商学院还是西北大学的 Kegllogg? ”为题,作过问答调查。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Kellogg为了录取她,主动给她十万奖金,而MIT也offer她三万奖金。想做个小范围问答,二取一,如果是你或你的女儿,你会选择哪一个? 结果有百分之八十选择MIT。出题时我自己已经倾向Sloan, 只是预感到难以用一己之见去说服,故把这个调查问答结果转发给女儿,美其名曰“供她参考”。

我的用意很直接,就是想借用“社会的力量”劝说她选择麻省理工学院的商学院,一则离家近,二则哈佛、MIT研究生是可遇不可求的,怎能轻言放弃。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她自己也请教过好友并做了两校课程专业特色的比较,最后舍弃 Sloan 而选择 Kellogg。当时,虽说是甜蜜的苦恼,不免心中仍存疑惑。

经过两年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学习、表现,这个疑惑得以破解,女儿选对了。MIT Sloan 以高科技和金融见长,可以说,MIT不是她的菜,Kellogg 正适合她。

西北大学商学院的市场营销美国最有名,有名师指导,如鱼得水。她的长处在于文案策划和企业管理。她从哈佛本科毕业在企业工作时,第一个部门小经理职位就是营销策划部经理,之后又在三四个不同部门当过经理,直至两年后做到了核心部门,需掌管二十多人的财务管理部经理。

她在商学院边学边找工作,不到一年, 试过几家大公司都被告知有意录用,在学期间,还当上了 Kellogg 亚裔学生联合会会长。

从 Kellogg 荣誉毕业后,麦肯锡、贝恩公司等都向她抛出橄揽枝,她选择去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这将是她未来事业的新起点!

人生路漫漫,我在中国地产集团工作时曾分管过行政人事部和审计稽查部,集团开发新项目也多有聘请中国、香港的咨询公司为新项目出谋划策。

女儿回家时常与我交流工作上小小的“得意与失意”,交流中我更多的是欣赏和鼓励,我愿意听,她乐意讲,各得其所。我已没有什么可以教她了。愿女儿以谦卑的姿态,在人才济济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放飞梦想!


 作者与授权 

作者:郑明飞,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旅居海外近三十年,现为大波士顿产地产界专业人士。曾担任两年新英格兰厦大校友会会长,现为美洲厦大校友理事会理事。授权自公号:哈佛百家谈(harvardparentstalk),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温馨提醒丨少年商学院2019暑期六大游学早鸟价特惠将于今晚截止,现报名立享早鸟价特惠,团报更享惊喜大礼包,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暑期游学项目,点击下方图片了解项目详情,您也可以拨打项目老师电话咨询详情:13380019073。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我是如何一步步把两个孩子送上哈佛的(女儿篇)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给孩子方向感

真正的陪伴,是多陪孩子做“无用之事”

用心陪伴的职场妈妈值得敬佩

亲情与陪伴,最痛的觉悟

爸爸陪伴孩子是个技术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