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 少年商学院

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的第372篇文章,作者是我们的专栏作家宁晓松,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目前居住在香港,她的两个儿子目前都在香港就读国际学校。

“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冬冬从六岁开始,就不停地问我们这个问题。

“你是中国人,但你出生在美国,拿美国护照,所以也是美国人。”这是我们一贯的回答。

六岁以前,冬冬对这个回答全盘接收,虽然心里可能有疑问,但他每次都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冬冬又开始问这,“为什么我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我到底是哪国人?”

我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说实话,我和冬冬爸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从没想过,这个双重身份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是2006年的冬天,冬冬爸背着两岁的冬冬,我怀里抱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弟弟,一家人从美国搬回上海。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对冬冬来说,是一场全新的视觉和感觉体验。而在不知不觉中,美国——那个他出生的地方,正渐渐地从他的记忆中消失。

很幸运的,我们回国的那年刚好赶上上海留学归国人员的优惠政策(少年商学院微信注:2006年,上海市政府为吸引留学人员来沪工作或创业,允许其按照该市有关规定,申领《上海市居住证》,享受上海市民同等待遇。类似的政策,北京深圳等地也有,不过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不断攀升,购买汽车、落户等条件越卡越紧。)我们一家运气不错,顺利地办理了上海户口,包括我这两个儿子。

就这样,我的孩子有了双重国籍,对此,我有些疑惑。中国不是不承认双重国籍吗?为什么冬冬兄弟俩有美国护照,却也能拿到上海户口?旧金山领事馆发给冬冬兄弟俩的旅行证上,清楚地写明他们是中国公民,但却又用这本护照默认了他们的美国身份。

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名正言顺的双重身份

2007年,我们全家迁往香港,需要办理去香港的出入境手续。在上海浦东出入境事务大楼,一个身穿警服,身型微胖的政府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

“中国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孩子们既然拿了美国护照,就不能办港澳通行证。除非他们放弃美国国籍。”他的回答很简短。

“可是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给我们的孩子发了旅行证,上面清楚地写明,他们是中国公民,”我们反问道。

“这个嘛……”警官放缓了语速,随即冲我们微笑了一下,“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就目前情况来说,你们要么保留孩子的美国身份,要么为他们选择中国国籍。”

又是身份问题。这次,我们没有做出任何选择,折衷的处理办法是:孩子们每次进出香港都用美国护照,而进出中国就用中国旅行证,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到孩子们年满18岁——那时他们可以按照国籍法的相关规定,自主选择自己的国籍身份。

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的朋友方先生家,却出了点麻烦。2007年,方先生决定全家从德国搬回北京定居,他的三个孩子虽然出生在德国,但不能自动拥有德国国籍,只有中国驻德大使馆发的中国护照。揣着中国身份回国之后,北京当地的政府部门却拒绝给他的三个孩子落北京户口,理由是“超生”。

自己的三个孩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黑户,就医、就学等一系列问题该如何解决?方先生为此非常恼火,也非常无奈,只好举家迁往香港。如今,他们一家在香港已住满7年,也都顺利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再也不用为中国的户口问题担惊受怕了。

对于这些事,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自己身上却出现了意外的转机。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向朋友们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既有美国护照,也有上海户口。他们一直不相信,我们没多花一分钱,也没找任何关系。

而冬冬兄弟俩就名正言顺地拥有了双重身份:是中国人,上海人;也是美国人。

妈妈,我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我是美国人”只是梦幻式成长

我们知道,等冬冬兄弟俩年满18岁,他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美国护照或中国护照,二者只可选其一。但那是若干年以后的事,对我们来说,似乎还遥远得很。但六岁的冬冬却将这个遥远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他好像没有耐心等待,对我们的回答不满意,也不理解。他要得到一个简捷明了的答案。

孩子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或者说,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中国人还是成为美国人?我们原先以为,这个问题的逻辑很简单:在中国生活,就是中国人;在美国生活,自然就是美国人。从未想过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冬冬,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呢?还是美国人?”我好奇地问冬冬。

“我想,还是美国人吧,”冬冬歪着头想了片刻,“看美国人多厉害啊!电视上总是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什么什么的。”看来,冬冬已经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了。

冬冬的答案出乎我意料。我们生活在香港,在家吃中国饭,说中国话,出门满眼的人都是黑头发、黄皮肤。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竟觉得自己是美国人?

客观地讲,孩子给出这个答案时才六岁,并不排斥自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事实。但他开始懂得比较,他开始看到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或者说是差距。从他百吃不厌的麦当劳汉堡,到学校里孩子们脚上穿的耐克运动鞋,到最近他开始着迷的超人和蜘蛛侠,再到人手一个的iPad、iPhone……美国的符号已深深地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并成为香港学生的基本生活内容。如果在同学们面前说自己是美国人,那是多么令人羡慕和骄傲的一件事啊!

就连冬冬的弟弟,那个经常拽着妈妈衣角撒娇的小家伙,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向旁人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

“你从哪儿来啊?”游乐场里,有大人问他。

“美国,西雅图。”他脱口而出——说了一个自己没有任何记忆,没有任何生活经历的地方。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任何外部的干扰,冬冬兄弟俩将在中国的土壤里,继续“自己是美国人”的梦幻式成长——这将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而他们将要面临的更大麻烦在于,日后的某一天,他们真的去到美国——他们内心认同的家——读高中、大学或者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在美国,几乎没有人认同他们是美国人。那时,他们是否会失去自己?如果是,那将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一场家庭内部的“洗脑式”教育正式开始了。

 

强贴标签,不如制造“土壤”

我的孩子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就读,对入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来说,中文是一道难以跨越,却又必须面对的语言障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冬冬在家里与我对话的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说中文,他也说中文。渐渐地,他说的中文里会不时夹进一两个英文词,再到后来,他干脆用英文对话,即使站在他对面的我,吐出来的是中文。

试想一下,一个连中国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如何能够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呢?我要求冬冬和弟弟在家必须说中文,如果用英文和我说话,我一定装聋作哑,让他们重新再来。

我曾经尝试过不同的方式,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试图做人为的改变。每过一段时间,我便问冬冬兄弟俩,“你们是哪儿人啊?”“中国人,或者美国人”,他们随口敷衍我,并对这个问题完全失去了兴趣。

很快,我也放弃了这种努力。我发现,试图借助外力,直接塞给孩子一个抽象的概念,无异于将一个身份标签直接贴在他们的额头上,并让他们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这样做,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违背了我们想要解决问题的初衷。

我也慢慢地认识到,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其实是他们对自己生活内容的直观理解和认识。正如一个在中国内地土生土长的孩子,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是毫无疑问的,可像冬冬这样,出生在美国,生活在香港,又入读国际学校的小海归们来说,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中国的土壤。多吃中国饭,多说中国话,多看中国书,多参加中国游。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吸收越多的中国信息,他们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自然也就越高。

一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屏幕上有一大群中国外国的孩子们又唱又跳的。我指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对冬冬说:“她中文说得不错,好像一个中国孩子一样。”

“怎么可能呢?她和我们不一样,”冬冬说,“我也说英文,还出生在美国,可我明明就是一个中国人啊!”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