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 少年商学院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文 | 鞠茜

斯坦福教育学硕士

本文摘自《斯坦福极简心理学》其中一讲

本课程适合6-12岁孩子收听

(点击上方音频即可收听,点击文末图片即可订阅全辑)

用心理学,发现你最真实的内心。各位少年商学院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鞠老师。

如果你有看过《哈利波特》这套小说或者是电影,除了那些炫酷的魔法特效以外,我相信很多同学肯定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怪物也是印象深刻。

在所有的怪物当中,有一种叫做摄魂怪的魔法生物特别可怕,它身高大约3米,总是披着一件黑色的带兜帽的斗篷,远远看着就感觉和腐烂的尸体差不多。它们总是在最阴暗、最污秽的地方出没。

但你绝对不会想要看到它们。因为它们会把和平、梦想和快乐各种积极的记忆从周围的空气中吸走,留给你的只有悲观和绝望。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那有同学可能觉得,这种怪物肯定只会存在小说当中吧。你先别急着下结论。

实际上,作者罗琳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种摄魂怪这种可怕的怪物,并且还将它描绘得那么绘声绘色,让人读到就感觉不寒而栗,就是因为她自己曾经真的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感觉。

在她的第一本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之前,由于生活穷困潦倒,一度走投无路,当时的罗琳曾经深深地陷入一种极度的沮丧感当中,感觉就好像遇到了被吸走了一切快乐的记忆,而这种陷入黑暗的绝望感受,最后就成为了罗琳创造摄魂怪的灵感来源。

当然,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你的周围,你就会发现,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世界中,各种负面情绪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比方说,有的人总是在抱怨,不是抱怨周围环境不好,就是抱怨别人对待自己不公平,甚至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之所以老是失败,就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结果以后连尝试都不愿意尝试了,每次都用“我不会”、“我不懂”来作为借口。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甚至这几年,还有一些商家推出了全部以“丧”为主题的产品,什么碌碌无为红茶呀,浪费生命绿茶呀,还有混吃等死奶绿等等,光听着这些东西的名字,相信现在你也能感受到一股股满满的丧气正迎面而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丧文化”的流行呢?你自己也有没有过这种丧气满满的时候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Learned Helplessness)。

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今天,鞠老师就来带你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由来,以及如何破解“习得性无助”的秘方。

“习得性无助”的可怕之处

说到“习得性无助”,就不得不提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以狗为对象做的一组实验。

塞利格曼先把一条狗放在笼子里,但这个笼子可不是一般的笼子,这个笼子的中间有一个隔板,这个隔板可以把笼子一分为二,高度呢,是正好到这条狗的胸口。笼子里还放了一个电击装置。

当这条狗进入笼子一段时间之后,塞利格曼就会通过这个电击装置给这条狗施加几次短暂的电击。那如果这条狗能够跳过隔板到达笼子的另一端的话,电击就会中止。

但过了不久,当这条狗就会发现,在笼子的另一端也会出现电击。因此,为了躲避电击,这条狗就会不得不再跳回到原来的那一端。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你想想看,在这种情况下,这条狗最终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这条狗很快就会学会一个动作,那就是每次在受到电击的时候,自己都要立即跳过隔板。

接下来,塞利格曼做了一些改变。他把笼子里的隔板去掉。然后又找来一条狗,放进这个笼子里。笼子里仍然装有一个电击装置。

这回,当他通过这个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的时候,塞利格曼发现,这只狗虽然也会在最开始受到电击的时候,拼命地挣扎,想要逃离电击,逃出这个笼子,但在经过再三的努力,发现自己的确无法摆脱被电击的命运之后,这只狗就会渐渐放弃挣扎。

你觉得,如果这时候,塞利格曼再把这条狗放入一个带有隔板的笼子,这条狗会选择再努力一把吗?

很可惜,没有。

塞利格曼发现,这条狗即使遭到电击,它也只会站着或者躺在地上,绝望地默默忍受电击的痛苦,等待电击停止,压根就不会去尝试有没有可能跳过隔板,逃脱被电击的可能。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于是,塞利格曼就把狗的这种心理就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意思就是说,当它们接连不断的受到挫折,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没法让电击停止的时候,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最终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但是,有同学会想,这个实验毕竟是发生在动物身上,那么在我们人类身上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答案是,有的。塞利格曼后来在人类身上,也的确发现了类似的效应。

在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关在一间实验室里,强迫他们去听一种会让人心烦的噪声。

他发现,当这群学生,在最刚开始,发现无论通过自己怎样的努力也不能使噪声停止,即使后来塞利格曼告诉了他们关掉噪声的方法,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会听任刺耳的噪声一直持续地响下去也就是说,这些学生也在实验中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所以,你看,人的心有时的确非常脆弱。当你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放弃反抗,拒绝思考,破罐子破摔,你就有可能会自暴自弃,在悲观和消极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无可自拔。

小到学习成绩差,工作拖延低效,大到遇到战争,饥荒等极端情况,大量处于困境中的人身上都常常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它就像摄魂怪一样,虽然并不会直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但仍然会让中招的人感到痛苦和绝望。

比如,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就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记录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14岁的少年克韦什·哲尔吉被抓到纳粹集中营之后,原本乐观的他在经历磨难之后,最后也像其他被关在集中营的人一样,慢慢屈从于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放弃反抗,放弃求助,直到最后身体严重衰竭,甚至丧失了求生的意志。

所以,习得性无助的确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心理状态。

应对“习得性无助”的三点建议

不过,习得性无助并不是无药可解。塞利格曼也并不只是一个专门研究绝望的专家。事实上,马丁·塞利格曼在心理学历史上,最卓越的贡献也不是虐狗,而是作为建立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所谓积极心理学,这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学说,而是一个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的新兴的心理学学派。塞利格曼通过研究也坚信,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对此,他给我们提出3点建议:

首先,你要先建立自信,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因为当你有了自信,你才有那个意愿去尝试做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调动全部的潜能,并会将这些潜能发挥到极致,直到最终取得成功。

比方说,我经常能看到很多同学每到新学期或者在假期一开始,就会定下一大推的计划和目标,比如每天都要阅读一本书,虽然这些目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因为目标往往定的太高,所以,有同学一旦发现没法达成,很有可能最后就会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当你制定计划或者目标的时候,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先找一些小的、简单的、易于实现的目标,比如每天读书1小时等等,当你达成这些小目标之后,你就会更有信心,而且也更有动力去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二个建议是,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挫折和失败之后,要合理、谨慎的寻找原因。很多时候你失败,可能并不只有一个原因。比方说当你被批评了,要意识到这只是自己具体某件事做的不好,不代表整个人的失败。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另外,你也可以试着发掘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的方面,而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你还记得,在小说《哈利波特》里面,主角哈利最后是如何战胜摄魂怪的呢?

在小说里边,卢平教授教给哈利一种极为高深的魔法—守护神咒。但要想成功施展守护神咒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哈利在念出咒语“呼神护卫”的同时,需要竭尽全力地去回忆起某件令他快乐的事情。

这样呼唤出的守护神,因为代表的是一种正面的力量,是希望、快乐、和活下去的愿望,所以可以像一面盾牌一样,帮助哈利成功阻挡摄魂怪。

我想,这句咒语“呼神护卫”他不仅仅只是一句很酷的咒语,更是罗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想要送给每个读者的一份战胜无助和沮丧感的解药。

所以,现在请你闭上双眼,就像卢平教授说的那样,去寻找你内心深处最快乐的记忆,去大声召唤那只属于你的守护神吧。

 

相关推荐 | 以上音频内容,摘自世界名校通识音频课《斯坦福极简心理学少年版》,6-12岁少年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学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提升洞察力、同理心和决策力。18讲,每堂课8-12分钟。点击下方图片马上试听并加入!

当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时,我这样帮孩子恢复自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