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书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工作间”:一位MIT妈妈的自白/ | 少年商学院

比书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工作间”:一位MIT妈妈的自白/

比书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工作间”:一位MIT妈妈的自白/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鲁稚

转载自公号“鲁稚的阳台”(luzhi66)

前些天得到消息,我的侄子(表妹的儿子)被麻省理工(MIT)提前录取了!

听到消息,我固然惊喜,但并不意外。或许在两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他在自家车库里的完备“车间”时,我就已有预感,只不过那时还不知道他未来将要去的,到底是斯坦福、伯克利,还是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总之,他一定会去读理工!

那是2015年的12月,我们夫妇去美国探望在伯克利读大二的儿子。圣诞节,表妹邀我们去她家。她家在旧金山湾区帕洛阿托市(Palo Alto),离伯克利大约一小时车程。

表妹夫在硅谷某大公司工作,他们已去美国二十多年,一儿一女都是在美国出生,我只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见过,再见的时候侄子已经10年级,侄女已经8年级。

去表妹家,免不了参观一下他们的房子和庭院。四处看了一圈,表妹似乎突然想起,说:“还有个车库,改成儿子的工作间了。”我随口说“看看吧”,表妹就带我们去看看。

车库门一开,我着实一惊,里面车床、刨床、钻机、切割机一应俱全,顺墙一大溜排开,各种成品、半成品堆了一地——这哪是什么车库,简直就是一个完备的车间啊!

表妹说,儿子喜欢科技、工程,喜欢自己动手,就把车库给他用了。我知道表妹夫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科技迷,喜欢动手,大约“爱好”也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现在他儿子也喜欢这些。

车间的规模和完备程度让我震撼,而更令我感动的,是它完全属于一个孩子。

很多美国家庭

都拥有属于孩子的工作间

说实话,我在国内见过很多人的大房子,现在很多中国人已经不缺房间,也不缺配置这些工具的钱,但我真还从未见过谁家有这样一个专门为孩子所用的工作间。而类似的工作间,在美国,在硅谷,其实是不罕见的。很多家庭都有孩子自己独立的工作间,可以让他们在其中自由思考,自由做事,自由创造。很多天才少年就是从这样的地方诞生的。

以前我读到戴尔(Dell)的创业故事,说他在车库里创业,从个人组装电脑起步,发展为全球闻名的大公司。那时候我对“车库”的印象就是一个空空荡荡的、用于停车的空间,戴尔的车库里可能放着一些用于组装电脑的零件,然后还有一辆用于送货的车,至于他组装电脑时的具体画面,我是想象不出的。

但现在我脑子里有画面了,“戴尔的车库”绝不会是一个空空荡荡的车库,如果要用更加确切的表达,可能应该称为“戴尔的工作间”或者“戴尔的实验室”。

美国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实验室,他们的个人爱好从小得到尊重,创造性从小得到鼓励。

因而我们才能够经常在媒体上读到诸如——“美国15岁少年发明胰腺癌检测试纸”“美国女高中生在家里做化学实验,从海藻中提炼出便宜原油”、“美国少年因计算机天赋引起军方注意”以及“美国小学生放学后玩投资,玩成亿万富翁”之类的消息。

比书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工作间”:一位MIT妈妈的自白/

(2013年,15岁男孩杰克·安德拉卡发明出试纸检测法,让胰腺癌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发出“警报”。)

某些连科学家都难以完成的研究,为何却被学生娃突破?其实这一切发生在美国毫不奇怪。

譬如我表妹的儿子维之,他除了在家里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车间,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8年级时,他就创建了一个3D工作室,每周组织社区的孩子们一起活动,普及3D知识,探索科技问题。社区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室,还拨了一笔活动经费。

在帕洛阿托(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座城市),类似的社团组织不少,孩子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市里对此非常支持,专门提供场地和资金。但这些资源并非理所当然地分配给每一个项目,孩子们需要去竞争。

每年社区会有一个相当于汇报会的活动,连市长都会亲自参加(美国的城市一般都规模较小,市长由竞选产生,一般都比较亲民,没有架子),家长和孩子们也会参加,场面非常盛大。汇报会上,社团负责人要发表演讲,汇报工作,提出计划,以争取下年继续获得社区的支持。

侄子领导的这个3D社团,成员已经有好几十人,连续两年获得了市里的资金支持。最近这一次汇报会上,他和他的项目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大学排名30多位)的一位教授(也是家长)看中,请他暑假去他的实验室做助手,是带薪的工作。

侄子才10年级,已经开始和大学教授合作了。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你说他能不具有创造力吗?等他到了十八九岁的青春年华,出一两项科研成果不是理所当然吗!

现在,两年过去了,那个喜欢在自家车库里捣鼓的男生,就要去麻省理工上学了!衷心祝贺他,走向更大的天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书房更重要的,或许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间”,这工作间,也是连接孩子与这个世界,参与创新实践的引擎!

比书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工作间”:一位MIT妈妈的自白/

重视家庭却又不局限于家庭

回想在表妹家的所见所闻,我也管窥到她的一些教育之道。

首先,她非常重视家庭,但又不局限于家庭。表妹本科毕业于北大,去美国后又学了新的专业,也在大公司立住了脚。但为了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她辞职选择了在家的工作模式,成为自由职业(延伸阅读《世界名校毕业却做全职妈妈是一种浪费吗?》),既可照顾家庭,又不完全和社会脱节。其实做自由职业者并不简单,也需要不断充电。正因为表妹自己没有停止学习和成长,她才能有更多的智慧帮助孩子成长。

其次,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为之而付出。帕洛阿托是美国房价最贵的城市之一,但表妹一家不惜重金在此购房定居,除了方便表妹夫上班,更重要的考虑是教育环境。帕洛阿托毗邻斯坦福大学,中小学教育资源也相当优质。

两兄妹都上的是公立学校,但一家人都觉得非常满意。表妹专门带我们去参观了侄子的中学和市图书馆,环境之好的确让我垂涎。处于硅谷的核心地区,很多资源是得天独厚的,侄子10年级就能获得戴维斯大学教授的邀请参与研究,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第三,最重要的,她非常尊重孩子,敢让孩子做自己。全世界的华人家庭都很重视教育,但能做到尊重孩子,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并不多。但表妹一家做到了。以前和我聊天时,她固然也羡慕我儿子能上伯克利这样的好学校,但对自己儿子的未来却并无太多焦虑。

当时侄子的学业成绩还不能算顶尖,但我们很少谈“分数”这种具体的话题,谈得最多的就是侄子在社区的3D工作室,还有他从小参加童子军活动,已经晋升到最高级。聊这些的时候,她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侄子中文表达已远不如英文流畅,所以当我们大人用家乡话聊得热火朝天时,他和妹妹都很少参与,表情显得有点木讷。但带我们参观他的车间,介绍他那些工具和作品时,他却神采奕奕,两眼放光。

纵观侄子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这些活动,其实都不能用“坚持”这个词,显得太苦,既然是自己热爱的事,求之不得,趋之若鹜,何苦之有!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但同样生在这个家庭,侄女却不爱科技,唯爱游泳,她已是学校游泳队成员,每周要花大量时间训练。表妹说,女儿的身体条件并不算好,以后走体育特长这条路恐怕是不行的。但她喜欢游泳,非要参加校队,那我们就支持她。“路都是自己走的,就看她自己吧!”

我很喜欢这句“路都是自己走的”,侄子和侄女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愿你们一直向前,风景无限!我很佩服表妹这一路走来,但也相信不管出身与路径如何,每个敢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都能收获独立、自信和有美好前程的子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