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碎片时间,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突破口 | 少年商学院

被忽略的碎片时间,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突破口

被忽略的碎片时间,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突破口

在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创知路

授权自公号:创知路教育帮(ID:czliyb)

学院君说:最近很流行一个词,叫做“假努力”,它指的不是孩子不愿意勤奋学习,而是方法不够高效,导致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真勤奋”的孩子,未必是多有天赋,仅仅是掌握了高效的“时间管理”诀窍,让勤奋变得更有价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绩好的学生学得都很轻松,不仅吃喝玩乐样样不耽误,也很少见到熬夜学习的情况。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但凡想在成绩上有所突破,就必然遇到“时间不够用”的难题。每天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之间奔波,还要针对薄弱科目进行额外的学习,每天两点一线,一转眼功夫,下一场考试就来到跟前。

对学霸来说,比起投入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保证,则离不开“时间管理”四个字。

要事为先

如何成为一个多核处理器?

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学生,往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事情太多。

学习成绩想提高、辩论队、模拟联合国、社团想玩、游戏、篮球想打,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24小时的时间,总是会有无穷的事情涌入自己的To-Do-List。即便是紧张的学习时间,同样存在着分给这个科目还是那个科目,去刷题还是归纳总结这样的问题。

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远是无穷的。

李开复老师谈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其中一条即“要事为先”:

在有限的时间中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

很多紧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于重要的事情。

一定不能成为急事的奴隶。

被忽略的碎片时间,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突破口

1、既紧迫又重要的事,马上去做

这些事在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收益,需要在当下优先完成。

2、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抽时间也要做

这些事虽然不会在短期产生明显的收益,但确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知识结构、分析错题错因、背单词、课外阅读等。

3、紧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这些事看似十万火急,但对自己短期和长期的收益有限,却往往会占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时间。例如朋友圈的一个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个电话、社团的一个临时任务,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和处理规则(比如拒绝或寻求帮助)。

4、既不紧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这些事暂时搁置或是削减必要的时间投入则是最合理的决策。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过是紧迫的。

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每天的时间安排,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是否在一些看似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妨在每天结束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钟的最小时间单元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每天、每周结束后,考虑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娱乐、活动、休息的时间是否过多或过少?

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

即便分清了不同任务的轻重缓急,很多学生仍然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细细盘点下来,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被大量的琐事占用,例如通勤(上下学)、等待(等吃饭、等家长接送、排队)、放松(饭后、午睡后)。

在时间利用与效率当中,当中同样存在“二八定律”(Pareto Principle)。在效率最高“黄金时间”,20%的时间投入就能产生80%的回报。在效率最低的“疲顿时间”,80%的时间投入就能产生20%的回报。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关键在于对时间的精细化把握。

被忽略的碎片时间,才是孩子学习最大的突破口

如果按照学习单元的客观情况划分,可以得到完整时间和碎片时间;如果按照学生的效率高低划分,可以得到高效时间和低效时间。

1、“黄金时间”:高强度的主动学习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时间的“黄金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完成一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各科的限时训练(尤其数学、理综)、难题的重点突破、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

2、“垃圾时间”:低强度的被动学习

碎片化的低效率时间是学习的“垃圾时间”,学生的精神状态欠佳,也没有充足的完整时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此时适合进行一些不需要进行大量思考的低强度学习任务,例如听英语新闻/录音、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或英语的练字、摘抄积累作文素材。

3、“反馈时间”:归纳、总结、调整、计划

完整的低效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反馈时间”,适合进行对白天所学知识方法的总结、错题的分析与归纳、反思自己的学习计划、思考下一阶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4、“积累时间”:背诵、记忆、复习、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积累时间”。“积累时间”,适合进行与记忆和积累相关的学习任务,例如巩固英语单词、背诵语文古诗词、熟悉作文素材、背诵文综知识点。

将自己所有的时间进行类型化的划分能够更好地兼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每日的时间安排和精神状态进行灵活的调整。

例如睡前的30分钟,时间较短:如果精神状态较好,即进入“积累时间”,完全可以进行积累、背诵、记忆单词、古诗词、文综知识点;如果精神状态较差,即进入“疲顿时间”,可以进行课外阅读、练字(临摹)、摘抄素材、听英语新闻或听力录音。

例如在家晚自习,时间相对完整:如果精神状态较好,即进入“黄金时间”,可以进行刷题、限时训练、钻研难题(如同一些竞赛生);如果学生精神状态较差(比如白天运动过量,或是经历了高强度考试),即进入“反馈时间”,可以进行思考、归纳、整理。

需要认清的是:并不是只有“黄金时间”才适合学习,每天有大量的学习任务发生在一些细枝末节或是精神萎靡的时间当中。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得这样挤才会有。

如何有效管理精力?

一天当中,完整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如果碎片化时间过多或是精神状态长时间欠佳都是有问题的,前者说明时间规划有大问题,后者说明身体状况跟不上学习进度。

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一些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到晚上自己很容易就陷入嗜睡的疲劳期,不能长久地保持高效率的学习状态。除了精细化地管理和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考虑如何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使得自己能够在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当中保证效率。

让自己保持精力充沛的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休息、饮食、运动。

2、休息规律

第一,保证最少的睡眠时间。长期来看,在高强度的学习工作下,每天至少应当保证6小时的睡眠。即便到了高三,“6点30分起,12点钟睡”的作息并不难保证。

第二,作息应当尽可能规律。周末不必赖床、考前不必熬夜或者特意早睡,尽可能让自己的作息趋于规律化。因为对于身体来说,每一次的调整作息都要耗费额外的精力,想想周末赖床过后起不来的周一和考前特意早睡反而失眠的经历就明白了。

第三,午间休息。午间休息并不完全不等于睡午觉,而是说在午间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放松(午睡、闭目养神、冥思),或是选择低强度的学习(比如阅读课外书、练字)。对于没有午睡习惯的学生,没有必要为了休息而去休息。

第四,周期性计划性的放松。在完成一个相对长期的学习计划或学习周期(如月考、质检)后,在开始下一个学习计划或学习周期之前,可以有计划性给自己一段时间的放松。但放松不等同于放纵,如果“放松”过后身体更加疲劳,则需要调整放松方式。

3、运动锻炼

运动本身虽然是消耗能量的,但是保持规律性的运动能够激发身体活力(增强心血管功能、增强抗压能力)。

课间休息时候踢毽子、打羽毛球,晚自习下课5分钟的慢跑,既不花时间也能保持身体的活跃机能。即便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经过1~2星期的慢跑也能够很快感受到精神状况的好转。

归根结底,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能够减少精力的消耗。

如何做到高度专注?

很多人认为同时进行多任务能够提高效率,事实上,这只适用于少数简单而琐碎的事务。对于高强度的学习而言,应当尽可能地保证每个时间单元专注同一件事。

如果让一个人左手画圆的同时,右手画方,他会不自觉地“一段圆、一段方”交错进行,看似“同时画圆画方”,实际上不过是“圆方交替”的一个过程。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并不擅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多任务实际上是不过是在不同的单任务之间快速切换。

不仅如此,对于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来说,在切换的过程中大脑需要更多的预热时间,不同的任务也会相互干扰,注意力被不断的切换所分散。事实上,多任务不仅增加了完成任务所需的总时间,也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避免分心走神,有如下几点建议:

1、创造稳定的学习环境,保证学习不会受到无关的因素干扰

零食、水果、小说、电视和电脑都应当尽量避免出现在学习的环境中。此外,尽量保证自己的学习区域、书房、书桌干净整洁。

2、将学习区域尽可能与生活区域、娱乐区域保持相对独立

一个独立的学习区域能够保证自己不容易轻易过渡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即便短时间的脱离学习状态,也能够较快速地回到学习当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假期,一些学生也习惯到图书馆、学校的自习室学习。

3、分心走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学习过程中蹦出来的种种想法,如果是无关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重新回到学习过程中即可;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事情,就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计划本),学习单元结束后尽快去处理。

如何尽量避免拖延?

我们总是倾向于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任务,比如背单词、总结生物课本知识点、坚持锻炼减肥等。每当面临相对复杂和枯燥的任务时,就更容易被其它诱惑所干扰。

避免拖延的办法,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计划,但更进一步,需要拒绝等待。

很多人喜欢等到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有时不过是心理节点)再开始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还剩一小时作业也写不完,不如等到明天早晨再做”、“月底考试,考前一周再复习”、“等放暑假,我就能好好补英语了”。

决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的标准,永远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短期的和长期的、现实的和心理上的价值,一拖再拖或是总要等到某一个特定时间点再开始,只能说明这件事情在你的心里并没有那么重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惰怠、抗拒和逃避现实,让开始一件事情变得异常困难。

如果一件事情足够重要,那么完成它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马上、刻不容缓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

至少,迈过最初的这个门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