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八大攻略
文 | 张旎
过去几年,中国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馆,博物馆未成年参观人数持续上涨。就在两年前,公共教育成为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
这些动向共同指向了一个趋势:
在供给方——博物馆和需求方——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空间。
对中国而言,博物馆并不是新事物,但是博物馆的发展速度和对公共教育的重视却是新动向;家长并非第一次听说博物馆,但是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需求却是新动向。这个过程催生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博物馆的:为了满足儿童和家庭的学习需求,博物馆可以做哪些事情?
第二个是针对家长的:家长该怎么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第一个问题涉及博物馆行业的创新,包括展览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人员观念的更新。我国的博物馆领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开始了思考和改变,只不过,好的展览策划和专业教育人员的培养尚需一些时间。
第二个问题涉及每个家长观念的更新,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只有家长把这个观念更新了,参观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才有了意义。
先问:为什么带孩子去博物馆
对于家长来说,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之前要首先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
2015年的一个家长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的目的是“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孩子逛博物馆的习惯”。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目的就是“培养逛博物馆的习惯”。
为什么家长想要培养孩子“逛”博物馆的习惯?这个习惯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因为“逛”博物馆比“逛”商场显得更有文化?为什么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在博物馆中是可以进行深度学习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在的博物馆还不能提供能够让儿童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家长还没有理解带孩子到博物馆的真正意义和收获。
针对后者,这篇写给家长的八大攻略或许可以帮助家长理解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去博物馆到底要去干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应用于孩子的深度学习中。
1、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
这个攻略适用于家长选择带孩子去一个博物馆之前,也同样适用于家长和孩子一起到了一个博物馆之后。如果家长知道孩子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那就带他去哪种类型的博物馆,并不是把所有的博物馆都逛一遍才能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孩子爱上博物馆源于那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利用博物馆来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
选择了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博物馆或展览之后,在展区内更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博物馆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一定要以兴趣为主导。作为成人,我们也只能做到停下来看看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何况孩子?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真正发生。如果家长强迫孩子看一个东西,企图激发他的兴趣,当孩子不感兴趣时,一定会敷衍家长,或者扭头就走,那么,博物馆的体验就被瞬间破坏了。
我在博物馆经常会看到拽着孩子要讲一讲的家长,那些时刻,我也总能看到孩子心不在焉的眼神。如果是孩子不感兴趣的话题,讲解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关于知识的讲解有助于他了解一些信息,但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
2、用你的好奇心影响孩子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带孩子去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他学习,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博物馆对家长没有任何吸引力,家长只是充当了司机、保安或保姆的角色,那孩子怎么能够学会利用博物馆进行深度学习?
目前,全国的博物馆总量约4000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会对什么样的场馆感兴趣,可以先问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这个感兴趣并不是指家长对孩子在某个博物馆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兴趣,而是家长本人对哪个博物馆或展览的兴趣。
想去某个博物馆看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想去?只有家长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学习需求——也就是好奇心——才有可能影响孩子。当家长对某个博物馆中的东西很着迷,知道很多,也想知道更多时,家长不断通过提问来探究学习过程本身就会影响孩子。
3、要深度思考,不要走马观花
这一代家长中的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没有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家长自己其实也没搞明白去博物馆到底要干什么。之所以想着要带孩子去,可能感觉博物馆是个能学到东西的地方,但因为自己没有经验,所以往往并不知道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对孩子最有益的。
参观博物馆最忌讳的心态是要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所有的东西都玩到。这最多只能称为“逛”博物馆。在儿童博物馆里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孩子非常专注地玩某个展项,而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把所有的展项都玩一遍才不吃亏。
家长的这种方式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无法对于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深度学习。走马观花地逛博物馆对孩子没有什么意义,跟随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展览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才是不虚此行。
切忌把博物馆当成景点、商场、游乐场和主题公园,都看一遍、都体验一遍、照一遍相,目的就达到了,也没什么意思了。
在儿童博物馆里,我经常听到的另一种评论是,孩子都玩一遍了,也没什么可玩的了。“没什么可玩的”是成人的心态。
因为首先,孩子是在不断重复的体验和经历中学习的,他们并不需要每天变换不同的东西来获得刺激;其次,即使是相同的展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来玩,锻炼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孩子没完没了地玩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展项,对于家长而言的确很难理解。事实上,这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在专注于一个项目的时候是有深度思考的,而很多时候家长因为不理解所以反而扮演了破坏这种深度思考的角色。
思考对于深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到东西,孩子也才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只是拍照留念,走马观花地“逛”博物馆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还会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变得肤浅,流于表面。孩子不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也就看不见身边值得探究的事物,这会造成他们总想寻找新鲜事物的刺激。
真正的创新都是基于对事物的深度思考和探究的,如何与孩子一起探究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类历史和文明宝藏,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创造,是每一次博物馆之行的真正意义。
4、学会提问开放式问题
对每个家长来说,学会提问比什么都重要。好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思考并且让亲子对话更加深入。这种好的问题,我称之为开放式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封闭式问题,对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没有什么帮助。由于家长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一直受到的是封闭式问题的训练,所以在一开始往往很难理解什么是开放式问题。
以下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开放式问题,可以帮助家长在任何时候使用。
当孩子十分关注某个事物时,家长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在博物馆中,当孩子对一个展品感兴趣时,家长也同样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开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记住,对话的目的不是传授给孩子什么知识,而是调动孩子的大脑思考,鼓励孩子用语言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种能力的锻炼比记住某个展品的功能、年代要有价值。
当和孩子聊起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时,家长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觉得你知道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比如,当孩子在自然博物馆里聊起恐龙时,家长用这三个问题不仅可以知道孩子已经了解的东西,同时还可以知道孩子更想了解的内容。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有针对性地带孩子到某个区域看他感兴趣的东西。
作为和孩子共同探索的伙伴,家长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和想法,逐渐在博物馆里找到与孩子兴趣契合的内容。当从博物馆出来后,家长还可以问问孩子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我相信,孩子的回答会和家长想象或期待的有所不同,但通过孩子的回答,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家长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孩子关注的和家长关注的会不一样,结合孩子的收获,家长可以从哪里调动更多的学习资源。
5、学会用问题回答孩子的提问
因为孩子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他们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发现他兴趣的最好契机,当发现孩子的兴趣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告诉问题的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启发他的思考。
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家长可以用这三个问题去回应:
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还有哪些疑惑?
当家长把这些问题抛回给孩子的时候,往往能得到惊喜。
有些问题其实家长也不知道答案,与其假装知道,或着急忙慌地上网去查,不如借此机会启发孩子思考,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兴趣。
6、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儿童博物馆教育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
因为家长看不到也想象不到大脑中发生的变化,所以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会超出家长的认知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在儿童博物馆中我们一直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因为得到结果非常容易,但这个结果所产生的过程更加重要,过程的不同会导致孩子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而未来的学习能力也会不一样。
7、参加能引发孩子思考的活动
目前,博物馆界都在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希望能与广大家庭和儿童共享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历史还不长,在活动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另一方面,公共教育活动的数量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所以,家长在带孩子参加一个活动前,充分了解活动内容就非常重要且必要了。
首先,活动本身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其次,参加活动的目的也不应是学会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或作出某个作品。知识点或作品只是孩子参加活动的副产品,真正有意义的部分在活动的过程中。
孩子在活动中是否有机会亲自体验?活动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老师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来调动孩子的思考?孩子在活动中有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这些都是高质量游戏的标准,也是家长评判博物馆教育活动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带孩子参加完一个活动,请不要光看孩子做出了什么成果或什么作品,而要试着问问孩子的感觉。他是不是很感兴趣?他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或想要了解的欲望?这些其实才是评价博物馆教育活动效果的最基本指标。
8、把博物馆学习带回家
事实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博物馆。家中、小区、公园……只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家长需要做的是,从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世界,不要用自己已有的认知限定孩子对世界的认识。
如果家长在博物馆中发现了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可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去寻找。比如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就带他去观察虫子,孩子对汽车感兴趣,就带他去研究汽车。家长思考的深度会影响孩子思考的深度,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的学习机会是无限的。
拿杯子来举例,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古人用过的杯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研究不同时期杯子的材质、形状、颜色、功能,以及现代杯子的种类,启发孩子思考:
为什么会采用某种特定的设计?不同材质的杯子可能的生产过程是什么?联想孩子平常用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和古人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这个杯子背后有没有一些故事?作为这个杯子的主人,他为什么喜欢这个杯子?如果让孩子设计一个杯子,会设计成什么样等等。
从一个杯子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非常多的话题。跟随孩子的兴趣去讨论这些话题,其实是在进行艺术思维、系统思维、文化意识等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本文所写的八大攻略,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启发。熟练运用这些攻略中的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拥有难忘的博物馆体验。
请记住:博物馆不是简单用来“逛”的,只有具备一个深度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发现精彩的眼睛,我们才能从博物馆参观中拥有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