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 少年商学院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您的掌上国际教育助手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订阅

文丨美国迈阿密大学 黄全愈

学院君说:从《孩子6岁起进入职业启蒙黄金期》到《为什么国外学生热衷Gap Year》(点击阅读),我们曾介绍过从小学到高中,对孩子进行社会体验与职业启蒙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分享在美国大学任职的黄全愈老师的攻略文章,再一次希望国内的家长和教育界朋友们,重视这一话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中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这种观念下,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知识的圣地,学生就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再谈论职业。

有好处吗?当然有,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能力绝对世界顶级,但也造成一种尴尬:我们的孩子有很多即使到了高中,到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在这方面,美国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的。他们教育的特点,就是想方设法开拓孩子的眼界,让他们尽早同社会接轨。

“职业日”

我第一次听说“Career Day”(职业日)这个说法,是儿子读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们带儿子去牙医埃佛先生的诊所做每年两次的洗牙。儿子为埃佛先生画了一幅画,很细致地把牙医的主要工具都画了出来。

我开玩笑地对儿子说:“等你长大了当个牙医也不错嘛。”

儿子说:“爸爸,你知道吗?当牙医比不上当医生。”

“为什么?”

当医生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当时我惊讶极了。小小孩子懂什么赚多少钱?

“是职业日那天,有一个牙医来我们班上说的。”儿子见我的神情有点异样,补充道。

以后我才开始注意到,在儿子的学校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当然,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

中国人初次见面,会习惯性张口就问“在哪工作?”、“干什么的?”,但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一定要问,他们也会含蓄一点,问“What do you do for living?”意思是你靠什么生活的?其实,美国人这种问法更不文雅。

“靠什么生活”这个话题,就是孩子们需要从“职业日”学到的重要东西。

中国孩子进入高中后,世界好像就变成文科和理科了,大学选专业分文理,找工作也看专业。但孩子眼中的世界应该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只有这样,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才会是五花八门的。

儿子的同学中,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开货车的,有想当动物园饲养员,有想当家庭妇女连生四五个孩子的……有一对美国夫妻以很平常的口气对我谈起他们的女儿的前途,说他们的女孩手巧,如果能以剪发为生倒也不错。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儿子一年级时,“出版”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其实就是由老师协助编辑,学生自写自画的小册子),在“关于作者”的一页上,他写着:“今年六岁半。和爸爸妈妈住在牛津市。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兴趣的变化,随着他对各种各样的职业的认识,他的职业兴趣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层次却越来越“低下”。有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动物。他决心将来要找一个可以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后来他又迷上了热带雨林,于是又发誓长大后就专门到热带雨林里去探险。再后来又迷上了电脑……

模拟开公司

除了“职业日”外,美国学校还不时给孩子们创造些机会,让他们能亲身实践一下社会的生存机制的运作,认识竞争机制的残酷无情。

五年级时,儿子的学校搞了一个职业实践活动。这个与众不同的活动,是让学生模拟开公司——全校200多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公司”。别小看这个“公司”,虽然没有营业执照,但已五脏俱全。从公司的董事会,到经理部,从产品的设计处,到生产线,学生们个个都有职位,人人参与其中,有当小工的,有当工程师的,有当经理的……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公司生产各种小巧精致的图片,顾客也是学生自己,用公司自己的货币作流通。

开始,我并不大了解学校搞这个活动的初衷,也就没怎么把此事放在心上,觉得不过是小孩子办家家。

儿子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被分去当了产品设计师,画些小鸡、小狗的让生产线的工人们复制。活动刚开始时,儿子还兴致勃勃地努力画些拿手的画,以显其才能。几个星期下来,儿子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不那么卖劲儿了。

一天晚饭时,儿子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工作:“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我们画一张画才得10美分,可是那些董事会的人却可以拿50美分。他们可是什么也没干,只是坐在那开会。那些当工人的更倒霉,他们复制一张画,只得5美分……”

听了儿子的抱怨,我这才开始注意这个“办家家”的玩意儿。我不知道其他的孩子从学校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但从儿子的抱怨中,我知道他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我就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记住,这就是现实社会,这就是生存竞争。”

“带孩子上班日与”“职业影子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美国的“带孩子上班日”。美国的不少公司有一项不成文的惯例,每年这一天凡是年满6岁到16岁的孩子都可以随父母上班。据说这一活动最初是要鼓励女孩参加工作,后来其含义变成了让孩子知道和学习其父母的生存之道。

美国孩子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与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有关

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提起和父母去上班都高兴得要命。一是图个新鲜;二是有个正当理由逃学一天;三是还有可能“顺道”到馆子吃一餐。但到了十三四岁,就不那么想跟父母同出同入了。父母亲的工作已或多或少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

“职业影子日”就是学校在“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帮孩子们联系,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去当一天义工。当然,孩子并不需要真的干什么事,帮什么忙,他们不过是像影子一样,跟在他们理想的职业模特后面,观察体验一下现实生活而且了解现实社会的生存结构,领略现实社会的各种各样的职业,积累社会工作经验,这在美国学校的教育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许多到美国来的中国留学生都有一段找工作的“精彩”经历,简直是“找工作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难?留学生们在找第一个工作时所碰的钉子,多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管你有多少优秀的学历和学习成绩,也不管你有多么丰富的国外工作经历,由于你没有在美国的公司里干过,对不起,经验不足,不能聘用。

留学生们对此很不理解——你不让我工作,我怎么会有工作经验呢?没有瓜子,哪来的瓜呢?这种“没有瓜子也要结瓜”的事并不仅仅局限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刚开始申请信用卡也一样,拒发的理由是“没有信用历史”。

后来在美国住久了些,才明白其中的窍门。原来这“瓜子”还真是经过多年功夫才培养出来的。

 

有钱无关

与独立生存和感知社会有关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美国孩子从高中起打工、做社会实习,简直是家常便饭。儿子的同学大部分来自中产阶段的家庭。谁家都不缺钱花,但一般的美国家长都不会明显阻拦孩子外出打些小工的;相反,有些家庭还鼓励孩子早些走出家门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在克里夫兰市市政府的老龄部当主任,他的妻子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独生儿子正好上高中。有一次我到克里夫兰市去办事,同他们夫妻俩一起去饭店吃晚饭。

饭后,我那朋友说要带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儿子,他在一家录像带出租店上夜班。我们三人坐在车上,透过店铺大玻璃窗看着他儿子工作的背影。朋友自豪地告诉我,他每天晚上都开车接送儿子。有时故意来早些,就这么坐在汽车里看着儿子工作。

孩子不需要那个钱,但需要学习怎样才能独立生存!”这是我那朋友给我的忠告。

打工当然有年龄限制,但不出去打工挣钱,不等于孩子不能在家附近找点小事情赚点零花钱。比如临时帮邻居带孩子、照顾狗猫、整理花园草地……雇主或是按小时付钱,或是按工作性质付钱。由于大家都是邻居,雇人的可以卖个乖,又图个方便。被雇的既算帮人之忙,又赚了点钱。两相有利。

上了大学,自然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习工作,积累所谓的“工作经历”。能学到多少能力是后话,起码在这个职业体验的完整过程中,孩子在踏入社会时,心里有个明确的想法——“哦,原来我最想做的是这个!

如果少年商学院发起“带孩子上班日”

您会参与吗?您的职业是?

在下方“写留言”分享交流吧!

作者与授权

黄全愈,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和亚美研究主任。本文节选自其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和《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我们已获得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