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核心竞争力?从一群开了机器人公司的孩子说起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433篇分享文章,作者是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有一本畅销书叫《重返10岁》。如果我们回到童年,会像当下的孩子们活得精彩吗?学院君今天和您分享的故事,主角就是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小学生,过去7个月,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成立了一间物流机器人公司的雏形!
但最让人触动的,并不是这个公司酷炫的科技色彩、严谨的组织架构,也不仅仅是这个小学生团队超强的执行力,而是这群“05后”难能可贵的同理心——对身边人无微不至的观察与设身处地的关心。
(这个团队在刚刚落幕的“2016小学师生创新项目设计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 奖,全场掌声雷动。活动由少年商学院承办。点击上方视频观看现场表现。)
“很多同学觉得创新是一场游戏
但我们做创新是为了应用”
这群学生,来自北京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点击查看),当同龄人还在为了学编程而学编程,为了学设计而学设计时,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设计推出了两代“智能送饭机器人”。
机器人!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其实,这群孩子的出发点,并不是做一个“看上去很酷”的机器人。诚如他们自己说的一句话:“关于创新,很多同学可能只觉得它是一场游戏,但我们做创新,是为了应用。”他们只想帮老师、帮学校减轻一些负担。
原来,他们学校有100个班级,每天午餐时,老师都要把餐车从地下一层的食堂,推到每个教学区域每个楼层的班级门口。虽然餐车不会太重,但这毕竟造成了老师额外的工作,增加了学校人力的投入。
如何解放老师,又不耽误同学吃到热乎的饭菜呢?
他们决定用自己擅长的编程和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们并没有着急寻找解决方案——万一自己观察到的并不是真实的问题呢?于是,他们采访了老师,看看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没有偏差。
他们听老师说,“送饭一般是在11点半,来回也就10分钟,车子推着有点费力。”具体有多费力呢?他们决定亲身体验一把,不仅尝试着把餐车送到远近不同的几个班级去,还带来测量工具,趴在地上测量坡道的角度和长度……
辛苦没有白费,他们马上发现了自己一开始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机器人的数量如何分配?不同的坡道角度和长度对机器人有何影响?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轮子或底盘,才能与饭车更好地结合?……
很快,他们做出了第一代“智能送饭机器人”,几位同学这几年学的所有编程、物理、设计等知识全部用上了,最后的成果,是下面这辆小车:
小车有“循迹传感器”,可以检测到地上的黑线,通过不断校准使小车沿着黑线行走;小车有“双重避障系统”,一旦撞到障碍物,触碰传感器就会反应,让车后退一段距离继续走;他们还计划在每个班级门口贴上电子标签,车子就能读取到自己的目的地……
这个机器人研发成功了吗?在他们身边的不少大人看来,是的!一群小学生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厉害了!但就在大家忙着给这第一代智能机器人鼓掌、点赞时,这群05后却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淡定。
“创业,我们是认真的”
原来,他们在测试后发现,这个机器人虽然能够运行,但还有不少问题。要真正代替老师,把饭准确运到每个班级门口,还是太勉强了。
比如“循迹传感器”,其实有可能被砖缝干扰,容易走歪;机器人可能识别不到电子标签;红外传感器不够灵敏,有些障碍物不能成功识别……
但脑子里的知识不够用了呀!他们决定请教专家,拜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今天,有不少孩子经常有机会参观各种高大上的工作室,但有没有带着具体问题去,交流的效果天差地别。
在实验室里,这个小团队问的问题,不是专业人士还真可能听不懂:“什么是视觉算法?用视觉算法怎么避障?”、“如果用视觉导航,我们的机器人可以自主上电梯吗”、“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具体要多少钱?”……
再利用互联网找找灵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惊喜地发现,亚马逊仓库里,是用一款名为Kiva的机器人代替人力,有序运送各种货物。
这不就是他们想要的吗?借鉴Kiva的设计原理,他们终于推出了第二代“智能送饭机器人”,对比第一代,识别更灵敏,定位更精准:
在展示最新机器人模型时,这群学生说的一句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创业,我们是认真的!”
还有一句话他们其实没有说出口,那就是:“我们说了要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就不会只是说说而已。”伴随这个机器人模型,他们还提供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机器人钻到饭车底部托起运送,早午餐都送;地下一层食堂到地下一层电梯口,配置四台机器人,一到四层,每层配置两台机器人,一名老师。”
听这个团队现场介绍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
团队里的首席财务官——许敬凡同学,现场算了一笔账:计划每台生产成本是2万元,售价是3万元,每台利润是1万元。平均每台机器人服务4个班,每班45人,每人每日两餐,如果机器人寿命5年(每年按照180天算),一共服务32万4千餐!每个同学每餐花费大约只有1毛钱!
解放老师工作量的同时,不能造成同学们的负担——这是他们一直在遵循的小原则。还记得在他们研发第一代机器人时,账算到最后,每个同学每天大约得花3毛钱。
“善良”也是核心竞争力
跳出来纵观他们的实践过程,我们会发现,这群孩子最突出的,其实不在于他们有多奇思妙想,而在于他们对身边人的关注,在于他们愿意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然后使出浑身解数去解决它。
团队中的首席执行官高靓瑜同学就说,这个公司对她最大的改变,是让她明白了,“如果只知道知识和技巧,不会实际应用,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带着问题,他们在今年上半年参加了少年商学院在线课程《BizWorld商业世界》。
课上,他们学到了“SWOT分析法”,用来分析每个同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用来确定了团队分工;他们学到了“产品设计需要迭代”,就亲自采访了老师,拜访了顶级的专家,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他们学到了“品牌的威力”,认真思考了客户群体是什么?品牌怎么深入人心?并创作了广告歌。
(团队现场表演广告歌)
有些人可能会说,“学生的主业是课业,做这样的事情不是不务正业么?”我们对此的回答是,课业是很重要,但因为课业,剥夺孩子参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和能力,才是得不偿失。
诚如始终陪伴在这个团队身边的高靓瑜同学的爸爸所说,“一步一步地学习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又寻找解决新方案,这个过程孩子们非常享受!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考一个双百分,和帮学校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小问题,二者所能带给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背后,对应的是一种“社区精神”的培养。中国人的社区意识相对较淡,或者多是一种物理概念的理解,但在欧美,“社区精神”更指是每个人不只关注自己的成长,更会关注身边的人,用智慧和同理心,解决身边人的烦恼。
不少名校甚至把“关怀他人”列为招生条件。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扭转趋势”(Turning the Tide)的研究报告,主张大学入学系统应弱化对孩子分数、技能等的考量,而更看重学生关怀他人的特质,主要考量学生为社区做过什么贡献,这一改革方向获得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内的全美80多个大学的认可。
可以说,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去考虑,善良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这个小团队将继续设计机器人的底盘外形和动力系统,据CEO高靓瑜同学说,他们目前有两套方案,但还不是特别满意。他们将继续改进自己的产品,并希望更多有创想,懂编程,有耐心的同学加入。
这群05后孩子们的故事讲完了。但他们的创想力、同理心和前瞻性,一直涤荡着我们的心。我们常说跟着孩子一同成长。而第一步,则是蹲下身来聆听他们的声音,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