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 少年商学院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431篇分享文章,作者是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前阵子,在官方媒体的带领下,民间及互联网上再一次掀起对校外补习班现象的讨论。实际上,这一次,是义务教育阶段“过度减负”问题的集中爆发,情绪的集体宣泄。但是这个暂时的“无解”话题越讨论越激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为什么非常多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上补习班并不是很赞同,另一方面却每次都是急匆匆给孩子报班?为什么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从不等于任性发展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在更早些时候,知乎就有个专门的帖子在进行大讨论。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很中肯:上补习班并不一定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为什么要带孩子去上补习班。

相对应,值得思考的另一方观点,或说观念前提是,“素质教育时代,上补习班的孩子应该越来越少,这才是合理的。”但果真如此吗?

把应试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可能是最值得引起警惕的。与此同时,如果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处于浅层次,仅仅是“不让孩子那么累,尊重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显然亦非理性。

欧美的学生真的不上“补习班”吗?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火过一段时间,片子里的英国学生似乎是“很轻松”。但很快就有不少人提出,片中的英国学校,其实是个水平相对普通的公立学校,并不能代表大部分优秀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

知乎用户,有个11岁儿子的“林小摸”,也介绍了英国孩子扎堆报补习班的原因:

“当公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还算不清加减乘除,私立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在学八年级的数学。当私立小学学生在校内学八年级数学,顶级私立中学给投考的六年级学生的卷子里都是九年级的数学题。(只不过,中国孩子擅长的是算术,欧美孩子在学的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

要考上英国顶级私立中学,孩子需要所有功课达到A,熟练演奏两种以上乐器,参加各种体育项目比赛且得到奖牌,且拥有一两项冷门特长,比如骑马、射箭、绘画等等。仅靠在校内上课,孩子是绝不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

无论在哪个国家,孩子要想真正达到“优秀”,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崇尚自由的美国,他们的素质教育,也从来不等于让孩子任性发展。

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专栏作者Karl Greenfeld有一个14岁女儿,在一所精英公立中学读八年级,每天都有很多家庭作业要做,平均一晚上要做3-4个小时的功课,睡觉的时间只剩6个半小时。这只是美国孩子的平均水平。

在繁重的课业外,美国孩子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少年商学院微信特约撰稿人、在美国公立小学任职的小杨老师,分享了美国小学的情况:

“在美教书,美国的公立学校上学的时间其实不长,每天8点45上课,下午3点就下课了。更多学校是2:30左右下课。而大部分的孩子父母还没下班,那去干什么?去上after school,在中国俗称为补习班。

这种after school就设立在我们公立小学教室里面,3点下课不到十分钟,after school的老师带着孩子就进来了。一般来说after school分为好几部分:首先帮孩子做功课、然后复习考试、然后做一些有意思的手工、科学项目、读书画画之类。有的时候我3点下班还会在教室里备一下课,after school的老师就会过来问我接下来要考什么,他要跟小朋友复习什么内容。你看,人家都知道,得先把功课、考试复习完,才能做有意思的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不只是在中国,补习班在哪里都是重要的。而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即使是推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孩子也不能在课堂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只不过,注重素质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会更注重在夯实孩子学业基础的同时,兼顾孩子兴趣和潜能的激发,会给自己划一个更明确的界限——达到哪一个程度,孩子的学科补习就足够,踩个刹车,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孩子的自我探索上。

说白了,素质教育从来都不是负责减轻孩子的压力,相反,它要求孩子有更多更全面的能力,它想要解决的,是孩子面对未来的迷茫,对于自己的潜能的无知。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技能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另一个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嘛,就是让孩子不仅成绩好,又会弹钢琴,又会计算机,又会书法,最后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与欧美社会相比,太多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把素质教育的定义给窄化了。

维基百科对于素质教育的目的,写得相当清晰,“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知乎用户、来自北京大学的Marshall有一段大白话,把这个目的阐述得非常清楚:

“如果素质教育仅仅是这些,那还是‘技能教育’,不比‘应试教育’好多少。不是说一个城市孩子会弹钢琴就比农村孩子素质高了,人家农村孩子还会种地呢。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内在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对技能的培养。就像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计算机专业也不仅是学编程。”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我们曾分享《有些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逼孩子假装贵族》(点击可阅读),就阐述了这个误区。文中谈到,世界顶级名校,如常春藤联盟,在招生时所重视的,如体育等“素质”,本质上,也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孩子有这方面的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比如你得练大提琴,而不是吉他,你得练击剑,而不是武术等,最好还要有名人推荐信等等,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所能轻松做到的。

如果家长的想法还停留在“掌握了这些技能,孩子就能上名校了”的认知阶段,即使孩子学的一系列技能独立于学科,也只是看上去全面发展了,也只是带上了素质教育的帽子。或者说文初所说,如果出发点错了,自始至终抱着功利的目的,那么一切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到最后大人和孩子都将身心疲惫。

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上补习班的孩子却越来越多?

所以,在讨论“补习班乱象”时,家长们还是应该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不只思考孩子考多少名次、将来能进入什么学校,而是思考孩子未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拥有哪些品格和意志……唯有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才能在这个焦虑的时代保持淡定,不再盲目给孩子加码,而是有方向地陪孩子前行。

佛经上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值得每一位在孩子成长路上焦虑的父母反复揣摩。祝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就从大人自我减负开始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