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 少年商学院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364篇分享文章,作者虎皮妈,运营有公众号:虎皮妈的夜航船(ID:hupima)。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已获授权并做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天找了我仰慕已久的陈老师见面。她2008年举家到了美国后,开始在工业界发展,现在某著名科技公司硅谷研究院工作。40多岁的资深美女,最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女儿陈陈。陈陈去年进入美国东岸某所常春藤名校学习,陈老师朋友圈里记录着女儿成长的点滴。能申进藤校,一定是学霸吧?当然。以下是申请数据:

学习:SAT 2390,AP共修15门,其中9门文科,全满分。高中不加权GPA4.0,排名全校top 1%

语言:英语作为母语,中文听说读流利,写可以写日记和微信聊天。高中学习4年法语,获各种比赛奖项。

竞赛: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进全国半决赛,排名全美前300名,NMS finalist。

社区服务:高中义工时间超过300小时,暑期义工活动,在学校图书馆担任辅导。

领导力:学校最大学生社团主席,社员500多,多次组织3000人以上大型活动。

才艺:加州小提琴CM最高10级荣誉,学校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Concert Master,州内多项音乐奖项,加州荣誉乐团第一小提琴

其它经历:有科研经历,有高科技公司带薪实习

然而,陈陈的学霸生涯并未随着进入常春藤而结束。大学一年级,各科全A通过。这样优秀和自觉的孩子,真的是天注定的么?作为妈妈,把孩子“推上”名校,陈老师以为自己做的都是普通父母该做的。但和她聊天一席,我却觉得她的教育观,和绝大多数我接触的父母并不相同。

▋培养孩子兴趣,以朋友(而非领导)的名义

陈陈小提琴成绩如此出色,一定是因为从小勤学苦练吧?

“才怪,”陈老师笑起来,“她开始学的前6年,天天都在捣浆糊。”

让她好好学,每天就拉15分钟,时间一到——“啊,完成任务解放啦!”让她不喜欢就不要继续拉了,她倒不肯,“我喜欢的,我要学的。”

怎么办呢?陈老师也带着陈陈去拜访名家。名家一看,问:“这个女孩学琴多久了?”陈老师老实回答:“5年。”名家楞一下:“哦,我以为刚刚开始学呢。

一般家长比如我,碰到这时候一定发脾气了:浪费时间浪费钱,还学它干什么呢?想学就要好好学,不想学拉倒!但陈老师对着小提琴老师嘻皮笑脸:“老师,她就是捣浆糊,你不要太生气哦。但你也不要踢她走,她还是想学的呀。

”小提琴班要办演奏会了,或者有什么其它事务了,陈老师忙前忙后跑腿。这时候当然要拍老师马屁啊,否则老师不肯继续教了怎么办呢?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学到第7年,转机忽然来了。“她肯定因为会拉小提琴在学校里出风头了,”陈老师笑着说,“从此之后练琴劲头大得不得了。”老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会拉小提琴,如果拉得不好,多坍台?陈陈开始自觉自愿拉提琴,一天两天,小提琴老师兴奋地拉着陈老师:“你女儿现在行了啊!

常常有人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点不假,有天赋的孩子顺着兴趣,一定能越走越远。但是到底什么时候,孩子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呢?什么时候孩子会看到自己的意志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呢?

听陈老师说这段的时候,我想到了电影《垫底辣妹》。在谁都不相信女主角能考取大学时,女主角的妈妈一直愿意相信,“孩子,我不硬逼你做你不想做的事,但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我一定不会提早放弃。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电影《垫底辣妹》剧照)

2008年,陈陈十岁,刚来美国时,语言和学习成为大问题。跟不上,急得哭。陈老师陪着女儿——“我来帮你做作业。”说是“帮”,其实是两个人肩并肩坐在一起,一页一页地过,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解释。几个月后,陈陈对陈老师说:“我不需要你了。”再之后,就在学霸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能越俎代庖。但是,当孩子失去信心要退缩时,家长也是唯一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带TA走出来的人。

▋买哪里的学区房,女儿也有1/3投票权

而在培养女儿独立能力上,陈老师也是很有心得。

来美国前,为全家到底要不要出国,举行过家庭会议。陈陈当时只有十岁,坚决要求到美国,因为“上海的老师会拎小朋友耳朵!”理由很充分,出国吧。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第二个议程是陈老师要不要去美国。陈老师当时觉得很喜欢做教授、也觉得自己很适合做教授,在交大发展得也很顺利,变给出自己的建议,“你去上boarding school(寄宿学校),周末爸爸来接你,妈妈在上海,放假来看你们,好么?”

“不好,” 陈陈说,“我想要和妈妈在一起。”还是举手表决,2比1,陈老师便随家庭一起到了美国。

来了美国,几年后买房也是如此。买这个房子,学区差一点,但房子大一点,买那个房子,学区好,但只能买得小,“就只有这点预算,你说买哪个?”刚10岁出头的孩子,就要参与做那么大的财务决定。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独立、从来不负责任,不如扪心自问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给过孩子做决定的机会。如果所有决定都不是孩子自己做的,凭什么要求他们为这个决定负责任?在国内上什么学校、出国留学找什么中介、上哪个学校、学哪个专业,这些统统都是家长帮忙决定好,反过头来抱怨孩子不独立,是不是很讽刺呢?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教学相长

陈陈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的财务状况,每次出去买玩具,都不能超过三块五块,因为陈老师从不讳言,“我们经济条件不好,不能负担!”

“有些家长不肯买东西,不说真的理由,而是说,这个东西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或者说一些要勤俭节约的道理,”陈老师说,“我从来都是直说的。这个我们家负担不起,或者怎么样。”

对此,我十分同意,我以前有个同学,家长不肯买,还要逼着她自己承认这样东西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不应该买。后来她长大挣钱后,变成了淘宝狂人。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后来家庭条件好了,陈陈问妈妈为什么很多东西还是不舍得买。陈老师回答:“妈妈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所以节约惯了。但你不需要有负担,该买的东西你都可以买。”

智能手机出来后,陈老师一直没有换。直到有一天,陈陈说:妈妈,你一直不用让我用,I feel guity(我觉得内疚)。于是陈老师就去换了一个智能手机。“我不想利用孩子的这种内疚感给孩子心理负担。

到了美国后,陈陈的英语突飞猛进,很快英语辩论时就压过了陈老师。“妈妈,你英语不好!”面对女儿的指责,陈老师没有生气。

“对啊,我英语就是不好啊,所以以后我们在家要说中文,”陈老师立规矩,“而且,你英语好,你要帮助我学英语。

中国的家长很容易感到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被侵犯了,从而恼羞成怒。我现在给老大念书,她经常要来纠正我的发音,我有时也很下不来台。但听了陈老师的经验后,我觉得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从某种程度看,就是独立的标志。家长如果想让孩子超越自己,就要努力接受这种情形,并且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正面的能量。

▋让孩子说服自己,而不是命令TA

美国小孩从小都是阅读狂人。我家老大一年级一年,读了100多本书。而且不是那种图画小人书,是几十页的故事书。他们小学阅读第一名的小孩,一年读了800多本书。陈陈那时候平均大概读200多本吧,一年2000多块买书的钱。

自己买书吗?我很讶异,因为美国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我从来没有想过每年花2000多刀给孩子买书的可能。陈老师也是这么想,不过最后还是被陈陈说服了。

一本新书出来,书店立刻上新,但图书馆要等到半年后,而且一般都有长长的等待名单。那时候我说不定已经不感兴趣了,”陈陈对陈老师说,“而且这个会给我带来很多其它的机会。”

有一本书,刚出来时,班上只有班主任和陈陈有,于是两人就多了共同话题可以聊天。聊着聊着,班主任说:“我觉得你说得很好,你愿意不愿意做一个presentation(演示),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陈陈同意了,反响很好。于是别的班级老师又来问:“你愿意不愿意到我们班也来讲一讲?”每多讲一次,就对自己多一份自信,就多一份别人的认可。

“谁都想让孩子进名校,但很多家长并没准备好”

“她后来的那些学校里leadership(领导力)的经历,我觉得都跟这个有关系,”陈老师总结,“所以我觉得至少在我家孩子身上,这并不仅仅是看旧书和看新书的区别。我很高兴我当时被我女儿说服了。”

让孩子做决定,而自己负责支持,是陈老师的教育理念。陈陈现在大学主修CS(电脑编程),正在考虑攻读第二个专业,一开始她是犹豫的,“我对她说,你编程编得很好,这也是一份很好的谋生技能,不管怎么样,你未来可以靠这个,有一个饭碗。你不是老说我们这些英语不好的,在硅谷都是被英语好的领导么?那你英语也很好,你以后更有前途。”

“但也不是非要在IT行业。”陈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陈老师就没有再说,“我认为她不应该放弃自己这个强项,但她如果真的想要学别的,我也很支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就好了。

▋“我总能让自己高兴”

和陈老师接触下来,就不难发现,她最大的优点,就是总能让自己高兴。她曾说,“我做的每个选择都是对自己最好的。

26岁拿到博士学位,28岁在上海交通大学当副教授,年轻有为,重点培养。“如果没有折腾,可能官可以做得大一点,”陈老师笑着。但是出国了,后来在美国某龙头企业总部工作。2002年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又回国了。回国回到交大,当年论文被自己审的同学,现在变成了自己的领导。

“那时候有个老师问我,某某某,你以前不是学习也很好,混得也很好,怎么后来出国了?既然出国了,怎么又回来了?我就直接跟他说,是呀,我在美国混得不好呀,所以回来了。”其实当时,陈老师是有外派回国的机会的,“但你越解释,别人越觉得你吹牛,还不如没等别人踩自己,先踩一脚。后来那个老师跟我关系很好,很照顾我。”

2008年她回了美国,“又有人问我,哎呀,别人都海归,你怎么回来了呀?我就说,是呀,我在国内混得不好,还是回来吧。”

所以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会遭人非议,都有可能被看笑话。但那又怎么样,日子难道是过给别人看的么?之后顺利回到原来公司上班,再之后又到了研究院。“我们那届同学里,有非常飞黄腾达大富大贵的,经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名字。跟他们比起来,我好像混得确实不怎么样。但我总觉得,人应该要过自己能把握得住的生活。”

“不是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旅程,这站上车,那站下车。我们看过的风景比别人多,不也挺好的么?”陈老师说这句话,是鼓励30多岁还在念书的我。而她始终认为,妈妈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努力向那里靠拢。不是说要成为多有名有钱的人,而是妈妈的努力与坚持,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参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