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 少年商学院

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整理丨搜狐智见

日本“宽松教育”三十年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个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日本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多出来的钱可以资助孩子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大学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又传导到整个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非常应试化,产生了包括“填鸭式教育”、“考试地狱”等一系列说法,这和中国很多家庭目前正在经历的情况有些类似。

所以,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这些成功大多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挤过高考独木桥后获得的成功,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吃这个苦呢?我们建设成就,不一定要从这条路才能取得吧?

然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讨论。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的政策,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把公立学校每周的上课时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都降下来(缩减课本),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

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其次,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不允许择校,具体来看是将学校集群化,学生只能进入某一个学校群,具体进哪一个学校,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入学。

这些教育理念是不错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宽裕地、充实地成长,不要被考试的压力磨灭了天性。但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越减负,负担越重的怪圈

首先,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但是考试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下来。

通过日本的人口数据,我们可以发现,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之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

这段时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但是在1976年至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头15年),人口数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大学的扩招也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降低,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日本高等教育录取率、家庭经济数据、18岁人口和教育政策变迁,该图表由陆一提供)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有进取心的家长和家庭,几乎都是转向私立学校、民办教育机构,有些学生平时就上私立学校,课外还要去补习机构,去增加应试的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家庭负担变得非常重。

与此同时,家长可能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原本公办学校都能够解决所有事情,给家长更多选择空间之后,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做更有益,所以会产生过度补习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日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出也变得非常大。

直接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政策的因素可能是PISA测试,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是很强的,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中,一开始是领先的,但是“宽松教育”政策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在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中排名连续下降。

于是,就有了教育评论家“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

原东京大学教授苅谷刚彦在考察了很多地方中小学,做了教育社会学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宽松教育政策一方面达不到原先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使得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更多的参与进了学生的教育,使得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停滞。

直到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明确表示,要去宽松化。

日本教育的去宽松化

并不是要重视应试教育

有一点是肯定的,过度应试教育是有问题的。不同国家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国家的政策可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些则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日本教育现在去宽松化,并不是说要做应试教育的意思,而是说,原来“宽松教育”的政策走错了方向,达不到原来的目标,现在需要做出新的改变。

其实,我们看到的教育体系大多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还是要进行选拔,要把学生区分出来,让学生和学校要进行匹配。所以,我觉得,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上来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人一直讲因材施教。前面两个字“因材”一定不要忘记,好的教育要通过一定科学的办法,把“材”区分开来,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去“施教”,如果不“因材”的话,结果可能是过度教育,也可能是不足的或者是无效的教育。

日本教育为何不敢“减负”了?

(考生在东京大学查看入学考试结果,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用考试把学生区分开来这件事,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使得这件事变得更科学。怎么样去衡量这些考核测量的方法呢?

好的考试制度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试的科学性,制度能否真正地把人给区分开来,二是多元的区分,每个人有不同的“材性”,三,考试制度也有公平性和成本的问题。

考试导致应试教育恶化?

事实正好相反!

中国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讨论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的视野。

在这个前提下,我非常同意我们对现状的一些批评,例如应试教育恶化——这一点其实在我自己的研究中也有体现,上海的很多中学老师也跟我说,现在的情况比他们读书的时候更恶劣。

另外,在做顶尖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培养调查的时候,大量的各科老师都在说一个问题:他们正在为基础教育的问题在买单,在付出更多的代价扭转基础教育带来的恶果,或者说应试带来的恶果。

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但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开错了药方,而且可能是连续地开错药方,然后有一点慌不择路,然后使得这个问题进一步地恶化。

我们要考虑这样一个观点,到底是不是考试的存在导致应试教育的恶化?是不是因为国内的课程难度设计得比国外高,而让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可能事实反而是反过来的,因为不允许考试,结果应试的情况变得加重,不允许考试,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增加学生负担的方式,取消了一些标准化的统一考试之后,五花八门的乱象就出现了。

所以,并不是课程设计过多让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是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学生和家长只能在课外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地去找。因为家长和学生都不是教育专家,在选择的过程中反而做了很多无用的、甚至是负向的学习,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开药方”解决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