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复盘孩子的兴趣班:这部亲子纪录片道出特长培养的本质
文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激发兴趣比埋头苦学要高效一千倍。”
这句话,相信大家已经听过无数遍了,
也很认可这个观点。
但不少家长苦恼的是,
孩子的兴趣爱好太多,
而且每个都坚持不了三个星期。
看到这种情形,不禁想问,
“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坚持下去呢?”
逼他吧,不忍心之余,
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放弃吧,又心疼投入的时间和金钱,
更怕孩子养成三心二意、
轻易放弃的坏习惯。
今天,学院君想分享一群孩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来自一部舞蹈纪录片
《起点》(First Position)
借此和大家探讨一下,
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的孩子,
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拉至文末,扫码入群即可获取本片收看链接)
他们是美国著名芭蕾舞比赛,
Youth America Grand Prix的参赛者。
这个比赛
是全世界9-19岁芭蕾舞者的梦想舞台,
每年有超过5000名芭蕾舞练习者参赛,
最后只有一两百个人可以参加总决赛。
最终的获胜者,
有很大的机会获得顶级芭蕾学校的奖学金
或者签约专业的芭蕾舞团,
这算得上是大部分职业芭蕾舞者
起步阶段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这场比赛的竞争是激烈又残酷的,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
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对于一些16、17岁的孩子来说,
更像是“背水一战”,
他们更迫切地需要赢得比赛。
台上短短几分钟,
就很可能影响,
甚至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纪录片里,有一幕让人印象很深刻,
在比赛的现场,
到处都是随时待命的芭蕾舞者,
精致的表演服、优雅的身姿……
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令人心生向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舞者们藏在丝光缎子里的
满是伤痕的双脚。
“芭蕾舞鞋穿起来很漂亮,
但脱下来就没那么好看了。”
其实,和专业运动员一样,
每天高强度的练习
会让他们经常受伤。
大量重复的练习,
频繁的受伤,
激烈残酷的竞争,
是每一个芭蕾舞者的必经之路。
导演Bess Kargman在自述里就表示:
“我想拍出芭蕾背后的痛苦与牺牲
以及它比大多数运动更残忍的一面
——必须极早地开始,却要提早收场。”
不同的“芭蕾故事”
相同的兴趣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能一直坚持,
日复一日地练习,
即使受伤了也不愿意放弃。
我想,最重要的他们对于芭蕾的兴趣,
这种兴趣驱使他们去练习。
随着练习的深入,
他们已经把这种兴趣变成了热爱,
既享受在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那一刻,
也热爱它令人痛苦的另一面。
纪录片中的孩子
都对芭蕾抱着极大的兴趣,
每一个孩子
都有着不同的“芭蕾故事”。
背井离乡的哥伦比亚男孩Joan,
有一个热爱芭蕾的母亲,
和一个希望他有所成就的父亲,
但让他敢于独自一人到美国学习的,
还是他对于芭蕾的爱。
“开始上课后,
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很想拼下去。”
从4岁开始学习芭蕾的意大利男孩Aran,
房间里放着各种练舞的工具,
压脚的、帮助旋转的……
对于芭蕾,他表示,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就是很喜欢,这很难解释。”
Rebecca的兴趣来源于公主梦,
粉色、娃娃、蕾丝……
她喜欢的一切都和“公主”有关。
一开始学芭蕾是只是觉得好玩,
但现在她觉得,
这是除了语言之外最好的表达方式,
她渴望成为一个专业舞者。
在战火中长大的黑人小姑娘Michaela,
小时候在孤儿院看到一本芭蕾杂志,
封面上的芭蕾舞者
让她感受到全力舞动时的快乐,
“用脚尖跳舞太棒了,
我活着就是想跟她一样。”
看起来很柔弱的美日混血女孩Miko,
心里对芭蕾的热爱极为坚定,
为了更好地练习芭蕾,
她选择在家学习,
虽然因此失去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但一想到自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芭蕾上,
她就觉得很满足、很开心。
“有人说我没有童年,
但我觉得我的童年和芭蕾刚刚好。”
这些孩子年龄各异,
但在讲述自己和芭蕾的不解之缘时,
都有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沉稳大气,
他们把自己对芭蕾的兴趣,
变成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真正的兴趣是属于孩子的
很多家长嘴里说:
“孩子喜欢什么就发展什么”,
但心里总会有自己的“兴趣高下”之分,
这和家长自身的经历有深切的关系,
无可厚非,也非常正常。
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
拥有的是“建议权”,而非“决定权”。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
我们常常忽略了,
这个兴趣到底是属于孩子的,
还是属于父母的?
纪录片中Miko的弟弟,
从小就和姐姐一起学习芭蕾,
但他对芭蕾的兴趣并不大,
后来,他选择放弃芭蕾。
“我也喜欢芭蕾,但没有姐姐那样热爱。”
因为不是真正地感兴趣,
在练习时他会偷懒,踢腿随意,
也会在姐姐练习时睡觉,
当他放弃芭蕾时,
妈妈才是最难过的那个人,
因为她再也看不到儿子在舞台上的表演了。
有的家长为了把自己认可的兴趣,
变成孩子的兴趣,
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和孩子争吵、较劲,
实际的效果却不明显。
父母认可的“兴趣”,
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尊重孩子,才能发现他的深度偏好,
当这个兴趣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时候,
即使前面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他们依然会坚持到底,
不轻易言弃。
关于孩子兴趣这件事,
如果想要深入培养,
把兴趣变成技能,
很重要的一点是扬长避短,
哪样有天分就使劲拉长哪样,
不行的绝不勉强,
孩子能乐在其中更重要。
从4岁开始学习芭蕾的Aran,
流畅的动作、不凡的舞蹈素养,
一下就让人看到他未来的潜力。
来自哥伦比亚的Joan身材修长,健壮有力
对于一个芭蕾舞者来说,
天生的身体条件十分重要,
他的老师这样评价他:
“我觉得他很有天赋,
他天生就是跳舞的料。”
孩子的坚持
需要表扬和鼓励
刚开始对某样东西感兴趣的时候,
孩子总是很激动、充满激情。
可是没过多久,
孩子就不喜欢了、放弃了。
即使是这群如此热爱芭蕾的孩子,
在夜里、在身心疲惫的时候,
也会不断地反问自己,
“我这么坚持有意义吗?”
因此,发现了孩子的兴趣之后,
父母头疼的,
还有怎么让孩子坚持下去?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给予孩子坚持的动力,
无论是来自父母还是老师的。
有时候,一句恰到好处的表扬,
就能保持孩子的热情。
纽约大学精神病学博士朱迪丝曾说:
“只有七岁以下的幼儿对表扬信以为真,
稍大点的孩子与成人一样,
会对表扬心存疑虑。”
所以,表扬必须基于事实
——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拥有的天赋。
每次Michaela有进步时,
老师都会给她一个大大的夸奖:
“就是这样,很棒!
这就是评委评分的关键,
真的太棒了!”
被表扬之后的Michaela,
会觉得自己可以做好,
对接下来的练习也会更远信心,
而她也确实一点一点在进步。
当孩子不够自信的时候,
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
同样需要身边人的鼓励。
黑皮肤Michaela在一群白人芭蕾舞者中,
总是显得比较突兀,
小时候,还因为白斑病没人敢领养她,
因此,她对于自己的外形不是很自信。
“你坐在观众席能看见我的白斑吗?”
面对Michaela的担忧,
妈妈肯定地告诉她:“完全看不见。”
正是妈妈的鼓励和肯定,
让Michaela更加有自信地站上舞台。
在一次表演中,Miko不慎摔倒了。
下台之后,老师给了她一个拥抱,
用夸奖的方式安慰她——
“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跌倒了,
但是能起来继续跳,
虽然(年纪)小,但是很强悍。”
好的老师
懂得正确引导孩子
除了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之外,
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也至关重要,
合适的老师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Miko的指导老师特别真诚,
也给了Miko很多指导和建议。
Miko的妈妈是个比较强势的妈妈,
总喜欢在女儿身边念叨。
一次比赛前,
妈妈不停地对Miko说,
要展现出大大的微笑。
老师立刻反驳——
“不要告诉她怎么做,
如果她想笑就笑,
她不想笑就不应该笑。”
老师认为,每个舞者都要在艺术中
找到自己专属的感受和表达的方式。
这部纪录片中的六个孩子,
很幸运地,都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他们为自己的芭蕾梦,
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
在学习芭蕾的过程中,
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展示了怎么学会坚持,
怎么学会经历伤痛、沮丧之后,
依旧能面带微笑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他们身上所展现的笃定、热情,
与年龄无关,
和他们对芭蕾的兴趣有关。
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
能唤醒孩子心中对于梦想的渴望,
当他们看到同龄人的努力时,
也会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