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找导师太重要,99%家长或学校却没教 | 少年商学院

让孩子学会自己找导师太重要,99%家长或学校却没教

让孩子学会自己找导师太重要,99%家长或学校却没教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第1273次分享。作者系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公开课第28期嘉宾、十年生涯规划讲师王文哲。点击此处看分享上篇,今天分享下篇精华。

感谢少年商学院邀请我通过互联网直播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和交流心得。过去10年,我先后在复旦、同济、上外等高校、复旦附中、平和中学等上海知名中学教授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课程,同时我也是一个创新教育“发烧友”,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探讨家长如何引导和培养孩子真正兴趣这个话题。

在上篇当中,我谈到了《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三重境界(点击阅读)》):

第一重境界:允许孩子“废寝忘食”

第二重境界:做算术不如玩扑克,学经济不如开户

第三重境界:做个“骗赞党”,强化“仪式感”

今天,我再谈谈,10年生涯规划经验中,我总结孩子们最需要具备,但绝大多数家长或学校却忽略了的一个能力——自己找导师

 

▋像黑客一样学习,从自己找导师开始

近几年有个论调,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说得不无道理。富二代的学习资源,包括导师资源就是比别人好很多,比如说你学钢琴,可能找的就是当年朗朗的老师,这没法比。

我们很多家长都知道给孩子找名师,很多人拼了命把孩子送进名校,也是为了名师资源,但这种资源其实并不持续,等孩子毕业了呢?你不可能一直陪着孩子去找他们人生中每个阶段需要的每个老师——这是孩子长远要走的路,但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在这个事情上却总是误导。

比如说我们的中小学,课表老师都安排好了,你就坐在教室里,自然会有不同的老师来给你上课,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一个错觉,觉得,老师不就在那儿么,我不用自己找的。一直到大学,从大一开始,你就能明显看到很多孩子其实不知道该选什么课的,选老师就看“挂科率”。而即使是在哈佛,有几千门有趣的课就摆在那里,怎么选都不会错,那不在课表里的老师难道就不找了?

找导师,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调动身边学习资源的能力。

少年商学院推荐过一本书——Hacking your education,直译为《黑客学习法》,台湾繁体中文版将之意译为《没有教室的未来大学》(点击此处阅读),作者Dale在19岁就得了著名的泰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该奖学金只被颁予全世界20位年龄二十岁以下的顶级企业家),他就非常提倡培养孩子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找导师太重要,99%家长或学校却没教

Hacking your education中英文版封面)

“学校里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社会也都能够提供,像是以市民图书馆取代学校图书馆,自组互助读书会来讨论某些主题,写信给某些领域学有专精的人,向其请教学习上遭遇的难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向网络上的达人请教学习上遭遇到的难处。

最好自己建一个网站,在网站上与人分享自主学习的过程与秘诀,一方面吸引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当自己碰到学习难题想向专家达人请教时,附上自己的网站,让对方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能够增加对方回复你的意愿。”

 

▋内向的孩子更需要练习“被拒绝”

这个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盲点。就算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富二代,也只是在早期对接导师资源的时候有优势,但如果他后来慢慢地把这种优势变成一种“默认”,觉得父母就是要给我对接好的导师的,那就出问题了。

那怎么激发孩子自己找合适的导师?可以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他们得克服自己与陌生人接触时的障碍。

我上个学期,在复旦附中,带了一班高一的学生在街上卖伞。卖伞的时候你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有些学生就是很内向的,不太擅长和人沟通,他是真没办法,就算你教了他,让他去说,在旁边鼓励他,他也没法像别的同学那么自在。怎么办呢?继续反复地练习。

我就看到一些同学,第一次去特别难受,但两次和路人沟通之后,他自己就慢慢打开了。确实有些人天生内向,不太擅长和陌生人沟通,但越是如此,这样的训练也必不可少。

比如说少年商学院之前做的“拯救书店计划”,要求孩子去书店采访读者。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有一个小女孩,采访的过程中被保安赶了,还被好几个人拒绝了,就抱着一起去的爸爸哭了好久,但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之后她的收获肯定比别人都多。

让孩子学会自己找导师太重要,99%家长或学校却没教

(少商学员,来自天津的张安妮同学在书店采访)

所以说,哪怕家长们给孩子对接了一些资源,也尽量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你稍微引荐一下之后,让他自己去聊,让他自己去接触,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让你包办了,孩子只要定时上课就行(相关阅读《走上街头被拒绝99次,这样的成长经历刺激又弥足珍贵》)。

 

第二步,给一些真的特别内向的孩子一些建议,那就是家长或者教练陪伴一起,作为他们的后盾。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有一个高一的学生在学占星。占星这个东西,他在学校里也没得学,我们只能到市场上去找老师,有一次我们就找到了一个行业的小型聚会,是一个占星达人办的小聚会,请了很多粉丝去体验他们各种占星的门路。

但是他不敢去,怎么劝都不敢,我就说,那我陪他去,但是前提是我在现场不会帮你提问或说话,我们俩到了现场,就坐得远远的,假装不认识。就是这样,我既是他的一个后盾,带给他陪伴,又没有过度地干预他。

这个过程对他来说还是比较坎坷的,他一开始就走到每个导师前面的队伍里,晃一晃,终于走到某个感兴趣的导师面前,徘徊了很久。旁边有几个人围着那个导师说话,但是他就一直没敢上去,我看得出他在打腹稿,他在想自己要怎么说,终于遇上一个空档,旁边没别人拉,他不过去才奇怪了,他才鼓起勇气上去打招呼。

但其实很多时候,他的这种犹豫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开始讲,后面就会越讲越舒适。我坐在旁边帮他观察,等某一个摊位空出来了,某一个老师旁边没人了,我就立刻告诉他。后来他跑到别的导师面前,就再没有徘徊、犹豫半天,就是直接上去聊天了,效率提升很多,自信心也建立了很多。如果每次都靠别人去开口,去促成,他的收获就会大打折扣(相关阅读《孩子,请利用好你的内向》)。

 

第三步,是在去找导师之前,提醒孩子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

比如说具体要谈什么话题,要阅读哪些导师经典的作品、文章,导师的近况如何等等,里面得有一两个特别精彩的问题,是只有特别了解这位导师的人才提得出来的那种,去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毕竟和陌生人接触的时间总是很短的,有时可能就一两分钟,你要打动他,否则他就不会再跟你说话了(相关文章《一位小学生研究160件文具后出书,日本人有多重视孩子的钻研劲儿》)。

 

第四步,是主动和老师建立一些私交。

约他吃个饭,约他喝个茶,怎么样才进一步地聊一聊,从一个短暂的碰面变成一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碰面,再争取跟着他长期学习。

总结来说,学会“自主找导师”,在我看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比在学校里学任何一个科目、任何一个专业都重要得多,因为现在市场真正核心的不可替代的学习力,不是你储备了多少信息,而是你能不能快速自己找到合适的导师,无论在哪个领域,甚至交叉领域,都能快速学习。再说了,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程都是一样的,但哪怕同样一个老师,他上课时跟你说的,和下课后跟你说的,都会有不一样。

说到这里,我推荐大家关注少年商学院秋季要开的经济学系列课程——《不止财商,更为孩子领导力与决策力(点击查看),从生活中的经济学到商业模拟,非常注重引导孩子做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实践,以及孩子外出调研以及自己找社会导师的技能与尝试。我自己也是这个课程的导师之一,希望有机会和大家碰面。

学习是终身的。决定孩子学习力的,学校里遇到好老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离开学校后,仍有自己找导师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