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需要怎样的“博物旅行”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68次分享。
2014年7月,为期两周的“科技少年美国行”之设计思维夏令营落下帷幕。少年商学院博客之前分享了总结篇《为什么“小而美”的夏令营越来越受青睐》,以及斯坦福创造力课堂篇《从敢于认错到主动试错,短暂游学何以让孩子们更有自信》,今天学院君和大家分享此专题的第三篇,关键词是在欧美颇为流行的“博物旅行”。
在美国,博物旅行对青少年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习的习惯,行走的习惯。他们从不被学校的教室和书本而束缚思想,从不为应付期中期末考试而闭门造车。他们视大千世界为真正浩瀚的知识海洋和学习课堂。他们随时随地提出问题,不管这问题乍听起来有多不靠谱或不专业,没关系,重要的是提问的习惯,然后去想、去做、去验证,这样一种体验式学习的方法,使得知识变活,并成为自己大脑里永不会“丢失”的私有财产。
硅谷科技创新博物馆、Intel博物馆、加州航空航天博物馆、火车博物馆、加州自然科学馆……两周的时间里,少年商学院的学员们一会儿“飞天”,跟着越战老兵深入飞机寻找“黑匣子”,一会儿“遁地”,在火车博物馆聆听美国西部开发时几万华工的贡献;今天穿防尘服,明天做磁带原理实验……探访了旧金山湾区几乎所有科技主题的博物馆,他们在曾于美国中学任教的少年商学院合伙人Evan的精心筹备和带领下,也来了一场别样的“博物旅行”,尽管仍有遗憾,但孩子们大体知道了到底应当怎样“逛”博物馆,以及如何进行体验式学习。
(在加州航天航空博物馆,汪同学操作F-16战斗机驾驶舱模拟器。)
预热:要参观?请先制作太阳系模型
有人说,美国孩子是在博物馆里长大的。美国的博物馆可不只是一个藏品储存空间,还是一个绝佳的学习课堂:现场有专业人员进行解说,其中有不少人已从事多年与博物主题相关的工作;有全景式电影厅,在一场视觉盛宴中掌握相关知识;有专门的分享空间,老师可以与学生在这里进行开放式互动;有专门的家庭教育计划,欢迎父母带孩子参加活动……
为了使孩子们第二天去博物馆参观时能够听得懂并能够活学活用,少年商学院的作法是,在前一天晚上开展一堂趣味英语或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课,提高大家对专业词汇的认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请动手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比如在参观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前一天晚上,学员们就领到了一个预热课题。从老师手里接过纸板,同学们得根据老师刚刚讲授的行星分布、各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等知识,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并在每个星球模型上写上对应的英文名称;之后展开头脑风暴。
(一组同学用纸板完成的太阳系模型。)
提问:“黑匣子可不是黑色的”
“黑匣子可不是黑色的哦。”参观加州航天航空博物馆时,随行的向导指着眼前这个橙色的黑匣子向同学们说道。这名向导是一名退役的飞行员,参加过越战,并到中国执行过任务。
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本不在博物馆特意介绍的范畴内,没想到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主动提出要看“传说中的黑匣子到底长什么样”——之所以说“传说”,是因为MH370迷航事件报道中,黑匣子的失踪被反复提及。这位美国老兵欣然答应带孩子们前往机尾,看安装在那儿的黑匣子。
就像前文里所讲的,博物馆里有不少专业的解说人员曾从事多年与陈列主题相关的工作。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的向导同样是一名退休老兵,“我受过的最严重的伤不是在战斗中,而是在修被台风打坏的机头的时候。”老兵站在甲板上,讲着自己的参战故事,话音刚落,一个同学便举起了手,“那这搜航空母舰现在还能用吗?”老兵马上收起笑容,严肃地答道,“只要加满油,它就能执行指派给它的任务。”
动手:用锡箔纸,剪出一首欢乐颂
“剪出不同形状和长度的锡箔纸,贴在纸卷上后,交给我。”一位向导发下来一些锡箔纸和剪刀,“通过控制纸的形状和长度,加上电击,我们就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了。”
这是少年商学院学员们在Tech Museum里做的一个磁带原理实验,现场有电击的仪器,只要同学们剪出自己的“简谱”,就能在向导的帮助下检验成果。旁边的墙上贴着不少成功奏出音乐的案例,一个同学兴致很高,说要剪出一首欢乐颂,无奈锡箔纸被电击之后却发出了一段断断续续的“四不像”,这反倒让大家乐不可支。
(按照工作人员指示,认真地剪贴作品。)
(工作人员把同学们剪贴好的锡箔纸放到测试用的导电仪器里。)
参与实验之余,也有同学临时充当了现场工作人员的小帮手。在Intel博物馆,团队里的夏同学幸运地被现场的工作人员选中,可以试穿防尘服!原来,电脑芯片的消毒标准必须比医院的高出一万倍,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每次开工前都得全副武装。
(当模特可不是件轻松事,穿上防尘服的夏同学,成了讲解员现场介绍防尘服的小帮手。)
不过现场体验可不总是充满笑声,有两个同学就在火车博物馆里被吓得够呛,“老师,你看!那里好像有人!”这两人指着一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餐车,异口同声说道。原来,餐车上有个模拟假人正在给大家“煎牛扒”。
巩固:现场记录,为课后作业做准备
如果你觉得博物旅行是轻松的,那你可就错了。除了听专业人员的分享,现场体验各种实验和模拟器材操作,同学们还得边走边记,为回酒店之后要做的“课后作业”做准备:加州自然科学馆的“画出你最喜欢的两种海洋生物和两种陆地生物”;糖果工厂的“从原料到成品的五个步骤”;“Intel和微软的logo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每次作业老师都会“批改”,并收集归档,以此见证每一个少年的科技之旅。
“您能给我讲讲这个剖面里的器材是如何运作的吗?”就在团队准备离开加州航空航天博物馆时,团里的杜同学忽然被旁边一架飞机的发动机横切面给吸引住了,没等老师走过来呢,她自己就用英语和向导聊开了,边聊边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而在火车博物馆的一名向导更是被四个抱着笔记本的同学团团围住。当时他正在讲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时几万华工的贡献,几名同学就凑上去了,他们显得很吃惊,不停地在本子上记着。
当时我们站在一个偌大的室内展厅里,这里被改造成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时的一个矿景,上面散落着不少华人劳工住的工棚,一辆运煤的火车正“呼啸而来”。
(火车博物馆讲解员正在介绍在美华工的历史。)
反思:重要的是养成习惯
中国人旅行,常被诟病为“上车睡觉,景点拍照,下车撒尿,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但是现在这一代以75后甚至80后为主的父母,借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句式来说,他们观过世界,也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他们希望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的旅行,能够真正的有所思、有所得,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少年商学院留意到,一场“博物旅行”的小风暴,正在一些中国学校和家庭当中流行起来。一言以蔽之,如果说美国孩子整体的创造力比中国孩子强的话,并不在于他们的大脑有多发达,而在于他们有着一个好的氛围,并早早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且老师和父母在敦促他们习惯养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角色。现在,世界是平的,中国孩子培养好习惯,我们追赶,一切都还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