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 少年商学院

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1041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

 

这几天,一则“74岁老教授公开向学生‘做检讨’”的消息被广泛关注。这是件什么事呢?

 

4天前的2016年3月3日早上,山东师范大学。74岁返聘老教授王万森面色凝重,他走进文学院研究生教室,站到讲台上,从包里掏出一张纸,捧到手上,开始向学生“检讨”并致歉。

因看错课表旷课一次而“羞愧难当”

 

原来,一周前他因为看错课程表,而耽误了学生们的一次课。他认为“旷课”事小,但原则事大,不可狡辩。所以有了这一幕。他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念道:

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摘录如下)……我从教五十年,把上课作为铁的纪律,雷打不动地要求自己。这是教员的职责和义务……退休前上课尚能中规中矩,反倒在退休之后旷课了。这一错误让我羞愧难当,无可弥补。

 

 上课是教师工作的底线,就应当按时上课,而且倾注心血把每堂课上好。我恰恰在底线上陷落了。何况我曾经是研究生教学的督导员,曾经是检查各位教室上课情况的人。

 

这一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自请处分。一,将我的检讨在文学院公布,以儆效尤;二,扣除我本学期在文学院的全部劳务津贴,作为惩罚……

   

王万森教授的这一举措让学生们深受触动,随后也感动了万千网友。一名老教师的风骨,从一个细节中就显露无遗。学院君查了一些王万森教授的资料,发现他虽年事已高,但思维并不守旧:

 

有一件事情可圈可点。2012年他的山东老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针对莫言作品写进中学教材是否合适这一话题,不少人持反对态度,认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适合中学生学习。而彼时70岁的王的观点是“大家不要把魔幻现实主义想得这么神秘,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说,特别需要这种审美训练。”他认为,越是保守地区的学生,越需要打破禁锢,越需要想象力,而这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核心。

 

过多褒奖不理性,但“师生平等”很可贵

回到“做检讨”这一行为。过多的褒奖甚至拔高也是非理性的。王教授提到“底线”一词,他认为“不旷课”是一个老师、一名学生的本份和应有之义,也是契约精神的一种。所以自己应当为错误——哪怕是无意的疏忽做“检讨”。但由于现在鲜有人认为缺席或旷课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这件事情一发生就显示“很特别”。

 

想起另一位老人——比王万森教授还要年长4岁的中科院吴乃虎教授。吴被称为“中国基因工程先行者”,1964年北大毕业,80年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不过,他的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20多年来,他每一次给学生上课,他的太太都会陪在他身边,帮他做擦黑板、整理课件等工作; 而据他太太称,“吴老师从来都是按时给学生上课,20年来只请假过一次。”

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再回到今天的主角王万森教授身上。这件事最有价值的地方,我认为是这份“检讨书”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姿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博士生导师的位置,更没有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且被返聘而倚老卖老。他的逻辑非常简单:我经督导大家,那我就一定应当从一而终以身作则。

 

若从内心认为“师生平等”,这将是中国教育工作者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格。在今天的中国,“平等”二字任重道远。我们习惯性在一些外在因素上面权衡“平等”“公平”,而容易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一次交谈,一次上课,交谈或师生双方都是平等的,都应当是公平的——而守不守时这样一件小事也可以是最好的度量衡之一。

 

被学生用胶带粘在墙上一上午的校长

聊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不少朋友可能看过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分享过的一个真实的案例。美国科罗拉多的一位小学校长自愿被学生用胶带把他粘在体育馆的墙上,且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

 

这位校长名叫瑞安·卡斯特。只因此前他曾向学生承诺,如果学生们能为小镇秋天的狂欢节卖出1万张票,他就让学生们把他粘在墙上。这本来是一件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实践活动的一个行为,却导致学生们热情高涨而最终卖出了1.1万张票。于是校长也心甘情愿兑现诺言,让其中卖票最多的27个学生将他用花花绿绿的胶带粘在体育馆的墙上。-被粘在墙上一个上午,那种滋味一定不好受,但校长始终保持笑眯眯的样子。

多一些这种向学生“检讨”的老师,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变得更好

除了上文我们提及王万森教授时说到的“信守承诺是底线,师生平等最可贵”之外,这位校长这种诙谐的自我惩罚式的作法,在“师生平等”的路上更进一步——大人不再是强势方,不再是权威,为了帮助孩子们完成一项他们或许并不情愿的“任务”,大人们也愿意付出代价。这何尝不是大人特别是教育管理者(校长、老师和家长等)巧妙处理与孩子或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智慧。

 

中国教育最匮乏的,是尊重孩子“小人心态”的幽默感

这种智慧最终造就的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伙伴式关系。伙伴式关系是扯皮成本最低、最具激励效用的双赢关系。知名作家梁晓生曾说,中国教育最匮乏的,是尊重孩子“小人心态”的幽默感。这里的“小人心态”显然是指类似学生把校长粘到墙上形容“小孩子欺负大人”的一种形象称谓:

 

……教育,说到底,也是探讨这层关系。从心理学上分析,全世界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小人儿”心态,所巴望的,往往不是“再多爱我几分”或“我们是平等的”,而是直接变弱为强,让大人们也尝尝弱者“下场”的机会。

 

诚哉斯言。从中国的王万森教授,到美国的卡斯特校长,他们异曲同工的作法或许也正是中国师生之间能够双赢、中国教育可能变得更好的两步走吧:第一步,便是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相尊重,遵守契约精神;第二步,老师有尊重学生“小人心态”的幽默感——这其实是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起点,即“亦师亦友”,蹲下身来,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轻松的带入感和幽默感,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主动支配而不是被动接受自己人生的潜能。

 

少年商学院尽管为留学预备的孩子提供系列线上线下的国际素质教育课程与项目,微信上分享的也大都是欧美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案例,实际上我们倡导的是中西合璧、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我们期待中国教育变得更好,更希望当老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甚至国家总理,再提及“教育平等”时,首先想到的不仅仅是学区房,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更是大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那种平等、尊重、契约精神和随之而来的幽默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