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 少年商学院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269篇分享文章。

        2013年12月22日,周日。youthMBA少年商学院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三楼贵宾厅举行了第一次线下沙龙。在两位嘉宾——余平和王潇——分别从女儿在东西方教育间游走和融合的妈妈角色,和学生中既有美国本土学生又有华人学生的老师角色分享完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后,现场80位家长就孩子的教育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限于篇幅,我们将两位嘉宾所讲内容的部分精华分享于此,而互动部分的部分略去。欢迎大家读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期待在下次的活动现场见到您。本次沙龙报名踊跃,向因为名额限制而未能来现场的朋友致歉。

下文索引:

1、  少年商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by 张华(右一)

2、  都说孟母三迁,其实我们迁了五次 by 余平(中)

3、  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养成热爱和玩的心态 by 王潇(左一)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1.在沙龙现场,有很多家长朋友问我们:少年商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们的创始人张华(笔名东方愚,资深媒体人、前南方周末记者)现场作了简要回答: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不满的新一代家长数以万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条件,事实上正如余平老师所分享的,出国也未必是“创可贴”,更不是“万能药”。如何让国内的家长朋友给孩子触手可及的国际化教育,如何让中国孩子在思维和能力上通过启蒙和拓宽视野爱上学习爱上生活,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

        我们把自己形容为一座桥,将欧美的人文教育理念,以故事化和顾问式的方法,通过改造、融合,嫁接到中国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是一家培训机构,而是儿童跨学科人文教育新锐智库机构。我们只与培养孩子独立、好奇、未来公民品质的人为伍。

        我们想做一些“傻”的事情。之所以说“傻”,是因为一家创业公司不想着赚钱,而只惦记着理想。2014年,我们会推出一系列在线内容产品,除微信以外还会有电子杂志、APP、公开课等,所有这些形态的内容、资讯和服务都是干货十足,几乎全部免费!线下,我们继第一站广州后,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以及其他二线城市继续举办高品质的分享沙龙,沙龙会成为常态,最重要的是每一场都免费!

        我们是NGO吗?当然不是。但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如果你真正能够解决人的实际问题,牛奶和面包都会有的。理想而不理想化。我们会成立youthMBA俱乐部,招募会员,提供一些专属服务和产品。我们也正从硅谷引进一个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颠覆性的青少年创意思维工作坊的项目。敬请期待。感谢9万微信用户以及所有关注youthMBA少年商学院的朋友,希望你们爱我们,如我的合伙人王潇在分享中所说:Together, we can make something BIG

2.“都说孟母三迁,其实我们迁了五次”

By 余平

儿童创新教育研究者,现于某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任职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都说孟母三迁,其实我为了孩子的教育已经迁过五次。最开始住在广州的一个新楼盘,幼儿园非常不成熟,我刚把女儿送进去没多久就发现她被体罚,于是搬家、转学。

        可一上小学我就发现问题又出来了:孩子起床难,也不按时做作业。试过托管,也想过在家上学,但都因为现实原因行不通,当时实在很焦虑,我甚至带着孩子去找专家,直到专家给了我一个答案“孩子只是性子比较慢,没有任何问题”,我才放心了一些,可问题还是存在。

        后来我发现老师经常会指着我女儿的鼻子骂她“不乖”,对此我是很介意的。直到后来,一次女儿做作业,一道“看图说话”的题目,女儿说“桃子拿着猴子”,老师扣了她两分,说明明是“猴子拿着桃子”!我开始有点“奔溃”了:这也有标准答案?当时我心想,可能我和我女儿的性格都不太适合这个教育体制。

        于是我把女儿转到了国际学校。以前在公立学校一年我只需要负担一千元,到了这边一年下来光学费就得四万多,可是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她只是换了个老师,换了个环境,虽然相对轻松一些,可原来的问题依然存在。

        孩子在结束二年级的课程后,她的爷爷奶奶第一次带她去了澳洲。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澳洲的学习氛围是相对轻松的,孩子每天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钟放学,没有任何家庭作业。除了英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之外,那里还有专门的艺术课,特别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所以孩子会经常自己动手做一些曲奇饼或小玩意。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虽然国外的大环境很好,可是是否真的适合我的小孩?首先是饮食,因为孩子习惯吃中餐,可是学校的午餐是西餐,也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所以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吃午餐。接下来是社交,由于我和我的丈夫都没在澳洲陪她,国外的社交生活又是需要有车才能进行的,孩子经常闷在家里,或只去周围的邻居家串门。我们只好在她三年级课程结束之后把她接回国。

        回来之后孩子因为学位问题只能重读,读了一年之后,孩子不愿意上学了,我们只能把她第二次送出国。

        但是她依然不能适应澳洲的学习和生活,最后仍然回国了。现在她十三岁,在广州一所学校读书。

        孩子从澳洲回来以后学习成绩跟不上,但我们的态度是没有关系,不施加任何压力。我们也与她的老师沟通,大家一起努力来帮助孩子利用未来几年的时间跟上班级,而不是现在就恶补。

        当然这不是教孩子应付。比如有一段时间,她的老师让她们每周写一张纸条,记下自己的收获,女儿坚持了没多久就开始应付了,经常随便写一写就交。于是我就和她一再强调应该认真对待。我教育她尊重学校,但我也教育她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的学习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现在,她的数学成绩很好,也很有礼貌,很独立,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可能是在国外受到了比较好的人文教育的缘故吧。作文就比较差一些,毕竟她现在还是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在这样反复的折腾中,我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我最大的心得是:教育孩子最为关键的是父母自身的成长,家庭氛围其实比教育更加重要。

        这是一个从焦虑到平静的过程。国内的孩子早上7点半就要到校,孩子有很多作业,而我没有时间陪她做,这都让我很容易就焦虑起来。大环境如此,加上我们自己身边的如工作如生活的其他烦恼都在困扰着我们,我想这也是许多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出国的原因。可是十几年时间下来,我渐渐领悟到,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营造出一个小环境,而不是让孩子处在无数个问题的概念下。

        这两年我开始尝试去管好我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除了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外,我们每周有一个特殊时光,周末的时候我们会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一起做饭或做些其他的活动,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想玩什么,在这段时间里就尽情地玩,我在旁边看护。星期天我会带着他们去认识一些植物啊,学习插花啊……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许多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解决了。

        我的儿子四岁半。因为我工作的关系,我没有办法每天接我的儿子放学,我就想了个办法:和邻居混养,她们每天会把我的儿子连自己的孩子一块儿接回来,一起玩耍,晚上我回家和她们一起给孩子做饭,菜我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后我们再一起做点小手工。

        回过头来,为什么我说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的成长?因为孩子形成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是我们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而已。孩子在0到3岁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他只会有一些动作,可是我们很容易拿一些对错去指责制止,比如TA在沙发上跳,我们会制止,更多地是因为这个行为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当我们指责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们的家庭教育系统是否出了问题?

        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就会知道,孩子一直都是孩子,改变的是我们家长自己。在我们实践了自身的成长,营造出了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之后,我们要做的就只剩两件事:闭嘴和放手

3.老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养成热爱和玩的心态

By Evan Wang

少年商学院合伙人,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毕业,目前任教于美国中学。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我在加州Palo Alto的一间中学当老师(Evan曾经在少年商学院微信分享过他的求学生涯,您可以回复“132”查看《从念书到教书:我的美国苦逼生活在继续》)。这里的7年级学生每星期有4天的第一堂课是电脑课,然后是合唱课或体育课,到了10点左右再上历史课和语言课,没有午休,孩子们吃完午饭就直接上课,每天最晚的放学时间也不过3点05分。星期三的下午是完全的自习时间,老师们得呆在教室里等待学生提问。

        美国中学的孩子学业压力并不大,我教过的孩子里有许多只是保证基本功课过关,而不会为了分数而重复做题。教育学有一个现象叫第十名现象,认为最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在学生时期考试常得第一、第二名的孩子,十年二十年以后真正成大器的,往往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很聪明,如果拼一拼也能名列前茅,但他们不愿意为增加三五分而整天重复做习题,而是选择在保证基本功课的情况下,玩自己喜欢的,最后玩出了大名堂。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我接触到的许多华人孩子却不是这样的,往往是做了50道题,其中错了一道,就再做50道。其实算出来的这50道题对孩子来说又有什么用呢?我任教的8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对中国孩子来说绝对是小菜一碟,“8x-3x=?”、“3y+9y=?”……我经常一节课只讲一道题,课后作业往往只是十几条算式——我得把其他的时间都让给孩子自己去玩,去寻找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学生想要什么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玩”的时候,作为老师就得尽可能低成本地帮助学生去找到这个资源

        美国非常注重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对事物有新的思考角度或新观点。我任教的一个班曾有一堂课,什么都不教,只让19个学生一起设计教室的环境,光设计方案还不够,还得把它做出来。老师于是先带着孩子去实地参观,比如苹果公司或苹果专卖店,给孩子们灵感而不是知识,回来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动手设计了,天马行空。现在他们的教室还维持当时的设计,这个班的孩子每天来上学都非常开心。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有一次,在和一个美国老师的聊天中他给我描述了一个画面,“乔丹带球突破,一脚射门,踢中了球门的横梁!”我听完之后哈哈大笑,事后他问我为什么会笑,然后给了我一个解释:因为你知道这不对,这和你形成的认知模型冲突了。实践的方法就是这样,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认知,久而久之便能自主判断。

        不久前一次我给一个华侨的小女孩补习数学,她的妈妈全程坐在旁边盯着,我让女孩画一条分数线,还没画完她妈妈就一手压到纸上说,“谁让你画这么长的,快拿橡皮擦擦了!”小姑娘划短了一点,这位妈妈又大吼一声:没必要这么短地让人看不见吧!结果小女孩铅笔一丢跑客厅看电视去了。

        在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他说了一句话:“尊重孩子‘热爱与玩的心态’”。当时记者问他,“你每天在物理实验室里面一定很无聊吧?”崔博士听完哈哈大笑,回答说,“我每天去实验室都无比开心,因为我不知道今天在实验室会产生什么新事物。”如果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的话,就是前者常被体制或父母剥夺了玩的权利。

“孟母五迁”和“乔丹射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