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艺术,但绝不让孩子上美术课” | 一位任性台湾妈妈的自白 | 少年商学院

“我爱艺术,但绝不让孩子上美术课” | 一位任性台湾妈妈的自白

“我爱艺术,但绝不让孩子上美术课” | 一位任性台湾妈妈的自白

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每周四“趣课题”栏目分享一则青少年创造力启蒙的趣味课题与案例。这是第926次分享,作者是有一位名为尼奥的可爱儿子的台湾妈妈。我们与她联络并获得了授权。

少年商学院美国作者陈晚的专栏文章为什么美国孩子都会画画曾引发强烈关注。很多孩子都学画画,但为什么学,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更重要。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曾说, “艺术最重要的是背后的生活哲学”。今天我们分享的台湾案例,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一观点——比起让孩子成为美学大师,让孩子学会感知生活的美好更重要。

太久没有思考创作,拿过画笔了。在一个大雨的午后,我即兴拿出了颜料和水彩用具,跟孩子玩起了色彩游戏。想画些具体的花鸟虫鱼,脑子却一片空白,想和孩子一起来个艺术创作,却怎么也想不出任何idea。

我随意涂抹了一阵,无聊感侵袭而来。回过头去看孩子,我惊奇地发现,他正在专注地往纸上挤压着各种颜料,特别认真,好像挤颜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他又找来了一把玩具菜刀,开始刮画笔。看着孩子快乐得沉浸在自己画画的世界中,我突然产生疑问:如果这是我第一次画画,我会怎么做?

于是,我做了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幼年时不曾做过,学画期间也未曾尝试)。

艺术是个聊天室,让孩子学会和自己对话

我完全放弃了控制画笔的水份、颜料与自我意识,用红、黄、蓝三原色水,随意、随机地将颜色喷洒。毫无主题、毫无目的,也无需在意其他人认同。活到36岁,第一次觉得:“我好自由。”

“我爱艺术,但绝不让孩子上美术课” | 一位任性台湾妈妈的自白

(母子俩“任性”后的成果)

一开始,孩子有所保留地(或想要谨慎地)涂抹颜色,甚至有点怀疑妈妈说“怎么能这么随便喷洒呢”,但看着我自顾自玩得全身脏兮兮的模样,他的顾忌就暂时抛到脑后。

我立起未干的画纸,任颜色自由地流动,我们无法预测每个颜色的去向与终点,但我们是创作与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本能式的运用肢体,享受纯粹的愉悦。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画,多是为了培养艺术内涵,有天分一点的,会为了走入正规的艺术体系而学习各种技法。幸运地艺术家之后,为了谋生、为了突破、为了宣扬、为了引领时代……艺术理念了然于胸,艺术技法也日渐娴熟,却也容易被这些框架所限,反而难以体会艺术带来的美好。

有很多人看到波拉克的作品,都会怀疑这样抽象的作品完全不知所云,因为不只是“画得不像”,简直是不知所云啊!

“我爱艺术,但绝不让孩子上美术课” | 一位任性台湾妈妈的自白

但实际了解波拉克作画的观念,就会深深受到行动艺术家感动。从小学画的历程告诉我,画得像不难,有很多技法可以协助.轻轻按下摄影机的快门,就可以如实地记录下你眼前所见的事物,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才必须与自己的内在有很多对话,必须跟整个社会甚至宇宙有密切的连结,才能突破具象形体的桎梏,所以,如果孩子并非为了美术系之路而准备学画,“画得像不像”这件事是否就换成“画得尽不尽兴?”或是“画得开不开心?”,毕竟在他眼中的世界,他觉得像就像了吧

培养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我的母亲遗传了些许的艺术天分给我,并从小让我习画。如今我不是一个艺术家,甚至不曾从事相关产业,但我很高兴曾经有这么多年与艺术如此靠近,学习正规的创作技法,奠定了某些部分的基础,以至于现在随着年龄渐长,慢慢地可以将人生历程与艺术的语汇交织出一面极度个人化的格调之墙。

但现在,我没有让孩子去美术才艺班学画画,取而代之的,是我经常带他跑画展、逛艺廊、与欣赏周遭的小细节,艺术有很多样貌,接近艺术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未来如果他可以突然开窍,成为一名以艺术维生的创作者,我陪他一同走过的各个展览也必定成为他的养分;若未来他的人生朝着其他的方向去,我很确信艺术仍然在他生命里,因为记忆中有妈妈陪伴的画面,都会成为温暖的力量

孤单寂寞的时候,他也许会想起:“以前妈妈曾经在这个美术馆跟我讲过马格利特的故事。”他会记得,还没上小学呢,妈妈就对他大讲特讲超现实主义,那种比手画脚的疯狂行径让多少旁人睁大眼睛。他会知道,他的妈妈,愿意去感受生活中所有细腻的细节,并且分享给他。而这种感受美好的能力,正是我最期望他能养成的。

艺术不是任何形式或技法,艺术是个七彩的通道,走过它就会找到内在最快乐的丰饶之地。作为母亲,我想我的任务绝不会是推动甚至强迫他成为一代大师,而是让他愿意倾听自己的声音,这种探索自己本质的能力,是艺术能给孩子带来的最好的礼物。所以,从现在起,我要抛弃我对所谓未来和成就的执念,还孩子一个安心画画的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