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外学汉语?教育部前发言人的严肃建议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第881次分享,作者是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我们已获其授权。
跟外国人学汉语,这听起来纯属无稽之谈,外国人向中国人学汉语还差不多!事实上,也有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学汉语,更有不少中国人在世界不少国家传授汉语。殊不知在有些方面,中国人还真得向学说汉语的外国人学汉语呢!
直到最近我做了一回北京外国留学生辩论赛的评委,才更加坚信了我的判断。
▋好好说话,别“读”
首先,这些选手无论来自哪一个国度,他们站到台上面对公众都能成为讲话的主体,都会讲话,而不是“读话”。无论是正方立论陈词,还是反方辩驳;无论是攻辩,还是陈述,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也有事前准备的提纲或讲稿,但从头念到尾的寥寥无几。
别小看由“念”转成“说”这样一个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更是一个人对一段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或曰由思想到表达的过程。我也看过国内大学生的不少辩论赛,听得出他们主要是在背,而且腔调也不对,虽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和抑扬顿挫,但那是朗诵腔,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说话,此乃向外国人学汉语之一。
▋讲话最重要的不是好听,是逻辑
我发现外国人说汉语时,虽然发音不大准,腔调有些别扭,但总的看都很讲求逻辑,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知道从何处入手。比如反方驳斥正方讲贝多芬的故事时,就这样反驳:贝多芬的故事的确很感动,但听得出对方辩友不是讲出来而是背出来的,再说贝多芬再伟大,也已经死了,我给你讲一个活在我身边的人吧!……既合乎逻辑,又确实在理。
又比如,讲人才成长的逆境与顺境,反方抓住了对方把逆境和绝境混在一起,巧妙指出逆境成才不是绝境成才,使对方无以自答。弄明白词意和语境,在逻辑语境下和现实语境下寻找正确的表达,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在几天的比赛中,类似这样的抓住对方不合逻辑处进行反驳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深深感到这些留学生们是真听懂了对方的表达。
▋用身边的例子代替高大上的名人事迹
向外国人学汉语的第三点、也是我们中国人用汉语表达最缺欠的地方,就是外国人特别会举例子和讲故事,听他们的辩论动不动就是例子,动不动就给你讲故事,生动有趣,说服力极强。这些选手除了给你讲贝多芬、巴赫、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些大家的轶事、趣闻,还会给你讲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
如正方的一个来自泰国的小伙子笑眯眯地跟大家说,“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对面反方,也是我的同屋,怎样帮助我进步的故事吧!”他讲了他刚到中国生活不习惯,人生地不熟,而他的同屋如何细心周到地引导帮助他,使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他的外因帮助,我自己的内因就要受压抑和发挥不出来,以次证实内因离不开外因的观点。
他最后说,感谢对方辨友以你的例子证实了我方观点。听到此处,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为这泰国学生的巧妙、诙谐和幽默,也为他精彩的例证和故事所打动。村上春树说过,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是故事,我信。我们很多中国人恰恰不会讲故事,不会这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来表达,真该补上这一课!
▋撇弃无病呻吟的矫情
如果说,向外国人学汉语学逻辑、内容和讲故事需要一个过程的话,下边一点可以立竿见影,那就是外国人学汉语如同学他们本国语言一样,特别会借助辅助手段,比如动作、神态、造型等身体语言来表达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所有这些选手出场介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主要观点时,都是通过小品、演唱,甚至快板书等形式。不仅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强化了人们对他们的形象化了解。比如在北语学汉语的几个学生,选手唱着改编后的邓丽君《甜蜜蜜》开场,他们的观点是顺境成才:“甜蜜蜜,你笑的多甜蜜,好像我们走在顺境里,走在顺境里……”
还有用“对面的女孩走过来”,套用自己一方的观点,吹拉弹唱走上来。还有演情景剧、朗诵诗和跳舞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无所不用……至于眼神和手势更是贯穿于他们表达过程的始终,正像俗话所说,这些孩子们“眼睛都会说话”、“手势都会说话”,一招一式无不是在说话。
听外国人说话语,特逗,特好玩儿,还特享受。当了几次评委竟然让我沉醉其中了,也再次领略了汉语语言本来的风趣、幽默、深邃和丰富,一句话,魅力无穷。说到底,这些外国留学生们拿得起、放得开、用得活,轻松自如,能够感觉出他们由内到外的对语言其实是对生活的那样一种真心的爱。不紧张、不造作、不摆架子、不装孙子,更不无病呻吟的矫情,落落大方,亲切自然,太可爱了!
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向“老外们”学习的地方吗?学了这些,说不定我们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得到一点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