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而美”的夏令营越来越受青睐 | 少年商学院

为何“小而美”的夏令营越来越受青睐

为何“小而美”的夏令营越来越受青睐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57次分享,作者为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前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张华(东方愚)。

过去两周,少年商学院的第一个海外游学项目——“科技少年美国行”顺利完成。我是一个跨界的创业者,从财经媒体到儿童教育,从习惯了一个人的风驰电掣,到如今带领来自内地及港澳等十几个城市的共33个孩子到美国游学,无论是属性还是内容,听起来都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跨界创业不到一年就敢做美国游学,无知者无畏?有一点。没错,我们既没有拜山头,也没有去找谁取经,所有线路和课程都是自己开发。海外游学虽说是个红海市场,但我深信我们能够在专业度和口碑上做到出类拔萃,原因就在于客户(家长)群体正在变年轻,视野越来越开阔,分辨力越来越强,且越来越从对所谓大品牌的盲目重视,转向对游学内容和品质的仔细探究上来,而内容是我们的强项。

(到每一家跨国公司探访,到每一座博物馆参观,学员们都非常细致地观察并做笔记。)

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id:youthMBA)依靠一天一篇授权或专栏文章,累积了逾18万用户,而与用户朋友们数十次互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家长和孩子所希望的包括游学在内的创新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这是少年商学院创办之初的重要资产,根据用户需求去开发产品,比去拜山头和找的谓的行业翘楚给你的任何经验都来得实在。

我的一个观点是,在儿童创新教育这个领域,其实没有竞争对手,也没有所谓的前辈。“小而美”的公司正成为主流,更何况市场容量足够大且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聆听跟随你、信任你、挑剔你的受众的声音。这其实是常识,也是原点,但太多人以及太多机构想赚快钱,而忘记了这一点。

当33个家庭把钱和孩子交到我们手里,这是对一家靠一个微信公众账号起家的创业公司的莫大信任。但也毋须过分放大压力。无论是在产品开发,还是和家长沟通,以及对孩子的管理和照顾上,我永远相信:专业、用心和透明,就一定能被感知到,就一定能获得信任。

(知其然也必须知其所以然;深度“博物旅行”掠影。)

说到用心,举个例子。为了孩子们第二天去到一家博物馆参观时能够听得懂并能够活学活用,我们会提前租借酒店的会议室,在前一天晚上开设趣味英语或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课,提高孩子们对专业词汇的认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且分别由美国姑娘Amy和我的合伙人、到斯坦福系统学习了设计思维的Evan担任老师。我们从国内出发前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工具包、制作模型和日记本,我甚至还将公司的投影仪也驮了过来,方便他们到时用到以及高效做好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孩子们的作业我们每天检查,并分阶段评定;另外,有四个孩子的生日都在游学期间,所以我们早早筹划好了集体生日Party……

对我们来说,我们这次“科技少年美国行”游学,特色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从一点上来说,此行更是一次荣誉之旅。少年商学院获得了设计思维泰斗、美国知名设计公司IDEO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创办人David Kelley先生的书面授权。他老人家鼓励我们推进Design thinking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辜负他老人家,也不能砸了youthMBA的招牌。所以我们除了在斯坦福大学的创造力课程后,游学中的其它项目,也都和设计思维结合了起来。唯有动手,才有可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奥妙。

(到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参观的少年商学院学员们。)

我们没有为两周当中孩子们的兴奋和家长们的陆续赞许而有过太多开心。有的时候静下来想一想,其实我们做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学习本来就应当如此。为什么却被表扬?就好比你卖食品,包装上写着“本食品无毒”,很奇怪的感觉。我想原因可能是在游学这件事,太多公司内心始终将之视为孩子们的一次出国旅游,和赚快钱的一次机会吧。于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把走马观花说成体验式学习,把去大学门口的拍照说到是亲临课堂,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计其数。

(斯坦福大学创造力课堂,指导老师为斯坦福的一位科学家和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

我无意说别人的“坏话”,我想表达的是,过去十年是游学市场的野蛮生长阶段,就好比1990年代之于中国私营经济而言一样。“原罪”是公开的秘密,但有它的合理性。但到了今天,新的一页翻开了。最重要的原因文章开头我就提到了,家长群体年轻化,正变成75后甚至80后为主,如果你去模仿一家所谓牛逼教育公司过去的作法,可能是死路一条,因为这样的公司有路径依赖症,他们的那一套未必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且不具有互联与社交的属性。另一原因就是智能手机的发达。就算你想像过去那样利用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也难做到。

少年商学院的游学团从出发前就建立了学员家长微信群,两周的游学过程中,孩子们每到一处学习、体验或是参观,我们都实时播报。孩子们离开旧金山到洛杉矶后,谈过去八天的感受,全部过程也是视频录影并直播。同样,孩子们一日三餐,或有一些意外的小插曲等,我们一样直播。除此之后,我们每晚9:00到10:00,和逐个房间过去,让那些没手机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通电话……

老狼唱“有多远就走多远”,这歌说出了我的信念。如果简单归纳,我在过去两周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做为创业公司的CEO,我在产品开发、项目运营、团队管理等方面,学到了很多。产品开发已经絮叨过了,团队管理方面在此略去。关于项目运营,有太多故事,举一个例子。我们的游学产品出来后,本来印了1000份宣传资料,但最后根本发不出去——因为微信发布了两三篇文章后,报名的人就超过了200人,而我们今年的容量只有30人,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29个家庭交费完成。他们基本上皆从没有和我们见过面,仅是依靠过去订阅少年商学院微信公号建立的信任。

彼时,我们团队有一次讨论,要不要在北上广分别搞一场见面会。一般来说商业企业搞见面会,很多时候其实是推介会,但我们已经不需要推介了,不过最后我们还是做了这三场活动。原因就在于,对于靠微信公号开始创业的我们来说,落地做活动,特别是高品质的活动,它的更重要的一个价值在于,告诉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读者也好、用户也好、会员也好,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此时此刻我就在你的城市。说白了这是一次品牌之旅,而不仅仅是三场见面会。

二是我和30多个孩子朝夕相处了两周,同时在微信上和他们的父母“相处”了两周。我对在国际学校读书、或希望将来可能出国、抑或在传统学校但富有创造力等不同类型的孩子的成长路径,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了近距离的观察。

(孩子们的游学笔记一瞥。)

说到这里我还得感谢自己的老本行——记者。我有空的时候会和孩子闲聊,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或常使你眼前一亮,或让你瞠目结舌,所有这些,都是一些更深层次东西的显现。譬如两周前出发的时候,一位武汉的家长来送他8岁的孩子,自然要叮嘱几句“在美国期间不要XXX,不要XXX”,还没说完,孩子扭头就对他说“爸爸你总是给我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而不告诉我可以怎么样,最后我不但可能不会听,反倒因为你告诉我原来有的时候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我就朝相反的方向去试了。”

第三个收获,就是我更清楚应当如何做父母。这是最大也是此行最重要的收获吧。所谓不忘初心,我转行创业,就是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希望更多像我这样后知后觉、后天拼命赶路的人,能够有机会重回童年——不一定物理距离走多远,至少心灵的成长可以更宽阔且不再有牵绊。当我看到游学团里许多孩子是那么的懂事、独立、有礼貌、有责任心的时候,我从内心钦佩他们的父母。要下多少功夫、耐心和韧劲,才能锤炼这样优秀的孩子出来。到旧金山第一天的时候,我和四个孩子同住一个两室一厅。当天晚上,有两个8岁的孩子就开始在一起洗衣服,我看到这场面时很感动,也很汗。至今印象深刻。

(结营仪式。学员们获得结业证书;8位优秀学员获得表彰。)

还有更多触及我内心的细节。我的孩子就要三岁了。少年商学院倡导“独立、好奇、未来公民”,那也是我对他的期许。我陪他一起玩,一起看世界,因为创业做了儿童教育,自认为也在不断自我修炼和改良,但在美国两周,我得出的结论是:我做的远远不够,而且有点蜻蜓点水。

做父亲需要一样东西,一是格局,二是心思,三是坚持。但真正大格局的父亲,都是用心做好后两件事的人。反观我自己,因为文人出身,总在自己做了一些努力、收获了一些东西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像今天也不例外)。文字这东西的力量有时是惊人的,它少则让你进入一个反思的世界,多则让你开始学会革自己的命。但它的弊端是,它偶尔会使你感觉自己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欠缺,但格局正在变大。错哉,格局不是写出来和感知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到洛杉矶后,同学们分别发表对先前在旧金山学习和体验的感言。)

(如果视频无法正常观看,请点击此处进入播放页面

夏令营结束后,学员们分别飞回北京和香港。孩子们从此分别,有的在归来途中就开始哭了,有的回到家里后哭了,说过去两周好难忘,也认识了好些好朋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我看到有家长在微信群里说这些话的时候,蛮感动的。这或许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吧。实际上想一想,不管是好学的孩子,还是让我们头疼的孩子,我们都应当心存感激,感谢他们离开父母后将自己的优缺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感谢他们的父母在送走孩子后将自己家教的好与坏一股脑儿地暴露出来,这些样本和足迹,都成为少年商学院成长初期最好的研究对象,也是我学着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避免做一个坏爸爸的最好的参照系。(2014年7月19凌晨4时于深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