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经意地炫耀自己很忙? | 少年商学院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经意地炫耀自己很忙?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经意地炫耀自己很忙?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47次分享,作者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青年领袖Greg McKeown(格雷格·麦基翁)。我们已和他联系授权。

今天,一个朋友又和我说,她有多么忙,以至于过去半个月中每天都只睡四小时。她可不是在抱怨,语气听起来倒像是在炫耀——她在为这样的事情感到骄傲。

 

她绝不是个例,事实上,我身边有不少人都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熬夜加班、因为出差没时间和家里联系之类的“忙碌”,闲人是不受欢迎的。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泡沫中——我们过分地高估“万事都要做、都要有、都要实现”这个概念。

 

这股泡沫的生成借了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极端消费主义这三股强大潮流的东风。如今,我们对“别人在干嘛”的关注度之高是史无前例的,关注之余,我们又将别人在做的事转化为我们“该”做的事。在这过程中,又被灌入如此思想:成功是指成为事事都能完成的超人或女超人。我们会自夸“我很忙”,因为这是成功人士、重要人物的身份代码。

即使是在孩子身上,我们也追求“忙”,在让孩子上个“好大学”的比赛中,我们不惜加上无数作业和数不胜数的各种课外活动。我们把更多事情外包给更多人,好空出时间来再多干点活。

 

有节制地减少追求

有人无节制地追求“更多”,就有人有节制地减少追求,后者的做法可以被视为缓解忙碌的一味解药。

这支队伍的成员将他们的生活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无关紧要的事物则一并淘汰。他们早上散步思考,为自己争取无需工作的双休,每晚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选择关掉家里高科技产品来感受一段与科技无关的时光,他们把在社交网络上乱逛的时间用来和真正重要的朋友交流,他们不在各种会议间赶场,而是空出时间来完成重要工作。

 

说白了,就是尽量做到劳逸结合,给生活做减法,这股大潮也正逐渐涌进各大企业,谷歌员工每天都会超出一小段时间午睡,睡椅是高科技产物,即使周围有人走动也不会影响使用者的睡眠,手边的按键能够控制机器的运作,睡眠时间到后还会有轻微的震动以及柔和的灯光将您唤醒。推特则在公司中引进定期冥想课。

(西方许多大企业已推行这种午睡椅)

这么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一来,员工的幸福感会好太多。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终会懊恼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被浪费在做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上,在发现自己为了无数无足轻重的琐碎小事而放弃极其珍贵的东西之前,过载的生活应该被抛弃。

 

如何给生活做减法?

下面有几个简单步骤:

1.每季度一次,安排个人的“界外”思考。

不少公司会组织季度性的界外会议(少年商学院微信注:即在办公场所外的地点进行会议交流),是因为懂得这种会议的价值,从日常工作中抽离出来有利于员工从新的角度,提出更多战略问题。同样地,如果我们想摆脱琐碎小事的困扰,则需要每个季度找个时间来思考和分辨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我个人认为使用“三的原则”很有效:即每三个月抽出三个小时来想清楚,接下来的三个月中,你想要完成哪三件事情。

2.养精蓄锐才能脱颖而出。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Ericsson)在他的文章《刻意练习在专业表现习得中的作用》中指出,表现良好者与表现优异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练习的时长。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则通过他的“10000小时定律”将这个研究发现加以推广。但鲜为人知的是,表现良好者与表现优异者之间的第二大显著区别就是他们的睡眠时长。埃里克森指出,表现最佳的小提琴演奏家每24小时的睡眠时长达8.6小时,比表现逊色的小提琴演奏家睡得更多。

 

3.给做过的事情加上“保质期”。

人们很容易沉浸在做过的事情中,失败容易让人气馁沮丧,成功则容易让人骄傲自满,但无论是哪种情绪,都将左右人们在处理新事情时的判断。因此,下次再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否尝试过,都尽量享受它,并在事情结束后,抽离出来进行总结,而后让之成为回忆,再次上路。

 

4.学会对一个好机会说不。

因为受邀而去做某事,这个理由显然不够充分。一位总经理拒绝了加入董事会,原因在于如果同意加入,接下来的2-3年内,她每周要为之再工作十小时,她表示,拒绝之际有获得解放的感觉。对好机会说不,是违背直觉的行为,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便无暇思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希望投入时间去做的了。

一百年后,当人们回望这个时代,他们会为我们的巨大压力和极度的自我忽视而感到讶异。

 

所以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浸淫在这股泡沫中直至其破裂,或我们可以看透这泡沫带来的疯狂,学会拒绝过载的生活,以在我们宝贵的生命中,追求更多重要的事物。(原文刊于《哈佛商业评论》,译者:chloeluo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