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如此痴迷于儿童剧
这是youthMBA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我们)的第335次分享,作者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创造力讲座主持人吴静吉。我们已通过邮件和他联系授权。
几年前,当我和台湾导演吴念真和出版人简志忠等朋友一起,提出要走遍全台湾319个乡镇,陪孩子走上艺术的“第一里路”里,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疯了。
但我们纸风车剧团完成了这一“不可能的计划”。我们不拿官方一分钱,每场所需的至少35万元新台币,均靠民间力量来完成。5年中,经历金融危机,319场演出,近80万人次的观众,我们做到了。
我打小就爱好戏剧。那时住在乡下,只要有演出,我一定会跟大人去观赏。第一次看到舞台上薛丁山和樊梨花四眼相对却毫不脸红的表演,让害羞的我羡慕得不得了。我想,如果有机会走上舞台,勇敢地面对观众演一把,那该有多好!我从此爱上了戏剧。
然而毕竟长在农村,接触戏剧及其他艺术的机会还是少得可怜。因此,在美国明尼苏达读完博士后,我第一个想去教书的地方就是纽约——那个高校戏剧气氛极其浓郁的地方,好在我回台前一圆儿时的梦想。非常幸运,我很快就在纽约找到了工作,白天我教教育心理学,晚上和周末就和朋友一起参加表演活动。
绕了很久,终于踏回我儿时心心念念的“那一里路”。在艺术表演中,我和友人的创意总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我将之归因于我儿时所受的艺术启蒙——它让今天的我得以享受创造性带来的果实。
我相当钟情于创造力理论系统的学习,其中有一个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上面这个结论:个人的创造力首先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父母、亲友都是孩子们在求知、阅读和创意方面最早的守门人。
由于我们都生活在整个社会及各个行业或学门的群体中,因此,那些社会标准和政策的决定者和传播者,如教师、媒体人等,便成为了协助我们构建社会印象的守门人。
简单地说,“守门人”们让孩子亲近书本、影音、环境等来接收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会自然地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这也是我建议大人陪孩子一起看儿童剧的原因。
童年时的歌仔戏(注: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目前与京剧、豫剧在台湾戏曲舞台上呈三足鼎立局面)不是为我而演,我却因为接触到这样的机会而激发对戏剧的兴趣。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儿童中间,不仅让孩子接触和参与戏剧,也为孩子们延伸阅读、建构社会印象提供了另一种方式。
剧团巡演归来后,我们举办了一场庆祝会。现场有许多孩提到子都很喜欢《八岁一个人去旅行》这部剧,这其实是吴念真导演的真实经验,叙述一个8岁的孩子,一个人,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第一次坐火车旅行的故事。
简志忠说,每次听到“……开往宜兰火车,会经过两个长长的隧道……火车只要一出这个隧道,天地仿佛就会开阔明亮起来……”,他的眼泪就会忍不住掉下来。因为,他总是把自己当作和现场的小朋友一样,第一次接触这么美好的表演,想着这个美好的记忆将陪伴他走向未来人生,“我怎么能不感动流泪呢?”
孩子们喜欢看,当然是因为现场由多媒体影像和人偶共演组合带来的“阅听”享受,然而更重要的是,表演让我们摆脱说教。孩子们在这里感觉到了远游的喜悦和挑战,学会用创意联想,去记忆社会经验,比如和故事里那个8岁的男孩一起,解决在火车上、旅途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而儿童剧之于大人们——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教育守门人,发挥了另一个重要作用:它让知识和艺术变得可亲可近,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渠道。在戏剧中,我们和孩子共同经历喜乐,协助孩子积攒社会经验,更浪漫的是,我们正漫步在艺术人生的“第一里路”上,一点点积累起亲子之间的充满诗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