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逃离高考而赴美学习三个月,女儿的改变何以如此之大 | 少年商学院

为逃离高考而赴美学习三个月,女儿的改变何以如此之大

为逃离高考而赴美学习三个月,女儿的改变何以如此之大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435次分享,文章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华裔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推荐。

女儿有句口头禅——“吐了,我要吐了”,说这句话时,她的手里正抓着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然后哀嚎一句:“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呐?”

有时候,女儿背完后,会把“标准答案”递给我,让我检查。通常她还没背完,我就已经受不了了,这些内容为考试而生,根本无须思考。这样的教育一直持续到她上高三,她有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

在高考之年脱离中国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冒险——以女儿的成绩,考上国内一个不错的大学还是可以的,可去美国,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却难以逆料。反复权衡之后,我说明种种利弊,让女儿自己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

决心“走”,我和女儿其实各怀鬼胎,女儿是为了“减负”,说美国学生多轻松呀,而我是为了让女儿能得到所谓“创造性教育”的训练。可万万没想到,美国教育的“创造性”,竟会使我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寝食难安。

中学生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我原来认为,女儿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只要语言过关,其他课程有国内的底子,可以“后来者居上”。没学过的课中,最容易的应该是美国历史,区区200年历史有多少东西呢?我在给女儿的电子邮件中,甚至只用了短短几千字就把美国历史的脉络讲了一遍。

结果,恰恰是这门“最容易”的美国历史让我大跌眼镜。仅仅过了十几天,女儿就发来一封紧急求援邮件,一连十几个惊叹号。女儿从未学过美国历史,两眼一摸黑很正常,把一本英文的美国历史读一遍至少也要个把月,我这个老爸,先当两个月的“拐棍儿”自是义不容辞。可是一看美国老师留的作业,我就傻了——这是中学生的作业吗?

作业的题目是:“公民权利”研究论文,共有四个要求:

1、论文长度得在3到5页纸之间,双空行,至少引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2、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in LutherKing(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

3、把涉及到的人物介绍一下,但要控制关于人物故事的篇幅,我不想读传记。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邮件的最后,女儿写道:“那几个人都是黑人,但除了马丁·路德·金之外,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

为逃离高考而赴美学习三个月,女儿的改变何以如此之大

动笔前得先大量“啃”书

面对这个作业,我深感惭愧。说起来,我对美国历史算得上熟悉,至少读过几十本名家专著,包括多位美国重头总统的大部头传记、全部总统的列传、难以计数的分析文章。可是,这个中学生的寻常作业却让我“晕菜”了——什么叫“黑色美国”呀?这时我才体会到,这份研究得做大量阅读的功课。

为了帮女儿适应这种学习,在之后的两三天的时间里,我搜来一堆美国历史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读本》之类的原始文献,外加上网络搜索,生平第一次开始“研究”美国历史。

等到这四个黑人领袖的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时,我开始仔细对比他们的观点和实践,行文时材料取舍颇费踌躇,反复推敲观点,从早上一直写到深夜。此时,女儿在大洋彼岸也一口气借了10本书,开始疯狂阅读。

后来,女儿“部分”采用了我的观点,写作时则参考了我的行文结构。我们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美国老师的“判决”。这对我们父女俩都是第一次!

老师的评语下来了:“哇!论文中人物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评分:A。”这个评语让我孩子般大叫起来!

作业让大学历史系学生都费劲儿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作业不会太多,可“求援”邮件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我先晕上半小时。现在我列举两个作业题目,各位一看便知道这些作业的分量了!

一、关于南北战争: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须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否则不能存活“的声明?解释。

2、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二、菲律宾问题:

1、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吗?

2、麦金利总统用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你认为有更好的选择吗?

这两个作业,让我重读了一遍《林肯传》和《南北战争史》,捎带把菲律宾史也过了一遍。按中国的标准,我认为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会感到费劲儿。女儿吃得消吗?会不会望而生畏?

女儿在邮件里说:“这个菲律宾问题是属于我们学的‘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一章内的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也有教科书,但老师上课从来都不讲,都是自己带回家看。他上课有时给我们放录像,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作业就是给我们好多材料去读,然后回答问题或找重点,还通过让我们做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来记住知识。比如自己编单词填词游戏,划时间线,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图、海报之类。工作量特别大,但有兴趣。

全家总动员制作家谱

大量的阅读把女儿的睡眠时间压到了三四个小时每晚,有一次竟只睡了一个小时,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作业——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这个作业连我也无从下手,因为我两岁时便离开了我的祖父,直至他去世再没见过,我甚至不能说出他的名字……好在父亲还记得,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什么的,母亲则抱着一本中西2000年对照历找出公元年份。最后,由女儿的二叔汇总。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中国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而且,没有生卒年份,只有男性姓名。

当我把这份作业传到美国后,女儿大为兴奋,竟说要再还原为中国朝代纪年。为了解释什么是中国纪年以及为什么中国传统“记男不记女”,她特意画了一片大纸板,为此几乎一夜没睡。第二天成功镇住了全班同学。

去美国本是为了减负,却意外地屡屡折腾,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这里没有需要“背功”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你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和有没有独特又言之有据的观点,而不必担心对错。

有人会说:“你这算什么?给女儿做作业,这不是越俎代庖吗?”问题也许没有这么简单。我想,父母应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孩子的“学习伴侣”,可以互相讨论,可以指导孩子阅读,告诉他从哪里可能找到相关的资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可是,所有这些在国内教育中是“奢想”,孩子从来没有与我讨论过任何学习问题,因为只要“啃”下标准答案就足以应付考试。我也主动看过几次作文的题目,那些题目平庸且缺乏想象力,令我顿失“参与”热情,逃之夭夭。

女儿赴美只有短短3个月,变化很大。通过电子邮件,我开始领教什么是创造性教育,这比我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来得真切。现在类似的“求援”邮件已好久没有了,可我这个老爸,竟开始希望能接到这样的“求援”——这种“研究”,真是令人着迷的游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