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 少年商学院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文 | 孙郁东

少年商学院美国特约撰稿人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爱拼才会赢”是华人的信条。凡事爱争第一,最后榜单不够用了。这不,“美国名校入学行贿榜”,冠亚军都是华人。这两天,美国一些主流媒体披露了“行贿冠军”的身份。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图为纽约时报刚刚的报道,为了隐私,我们对图片进行了马赛克处理)

涉事学生名叫赵雨思(Yusi Zhao),其父亲是山东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赵家向中介支付了650万美金(约4300万元人民币)用以行贿。通过被包装为帆船运动员,赵雨思得以在2017年春天入读斯坦福大学。日前斯坦福发表声明称,赵雨思已于2019年3月被开除。

事情一出,网友们惊呼:真土豪也!因为榜单上的亚军,“只”花了120万美金(约800万元人民币)就把女儿送进了耶鲁!赵家的花费是人家的5倍以上!

 

1.三管齐下被起底

事件持续发酵

这个事件现在正在发酵中。赵家正在被起底。方向至少有三:

方向一是,赵雨思被挖出,当年她拿到斯坦福录取通知书后,在国内一个直播平台上做过一次“炫耀性直播”,自诩为“美国高考状元”。分享内容鲜有干货,喋喋不休只为强调“梦想”——“坚定目标,努力拼搏,梦想一定会实现。”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图为当时宣传海报)

方向二是,赵雨思的父亲——步长制药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赵涛被起底。赵涛53岁,入了新加坡籍。他通过两家公司,共持有A股上市公司步长制药超过49%的股份。在2018年的胡润百富榜上,赵家以320亿元的身家,位居第82位。

 

在起底过程中,1992年,26岁的赵涛和父亲赵步长到新加坡参加学术研讨会时,赵涛现场针灸表演,“20分钟让瘫痪6年的前病人神奇般站起来”,于是被冠以“中国神医”称号的故事,又被挖起。

 

方向三是,步长制药正在被起底。在此之前,其药品频频就被曝出质量问题,甚至在2017年被媒体评为“十大失望之药”。

从2016年底上市后一年内,业绩下滑股价暴跌,相对于最高值时,市值蒸发700亿。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里,步长制药的研发费用只占营收的3.7%,而场宣传和推广费用占营收的48.8%。

 

2.歇斯底里者的背水一战

 

事情还在发酵中。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是,赵家砸4300多万,送女儿进斯坦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理?不要只说是土豪心理,不同时代不同时点土豪心理也各有不同。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答案是:歇斯底里心理。

德国有本畅销半个世纪的心理学读物,名叫《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作者是弗里兹•李曼。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莫名害怕,在人群中也会觉得不安全,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财富后依然焦虑万分?李曼从四种人格,抽丝剥茧,寻找答案。

 

歇斯底里人格:

1、 追求离心力,讨厌传统、束缚和既定的规律,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和内心的呼喊,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2、 好奇心强烈,爱冲动,追求刺激、没有原则,不理性,没有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喜欢冒险。

3、 通常热情洋溢,任性、口不择言、不想后果,不负责任,易怒,脆弱,不喜欢伦理道德逻辑等。

中国网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赵涛:小时候思维活跃,灵感频发,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情。初二的时候他学了物理,利用物理的光电磁波,自己学着做电铃之类的东西……学生时代的赵涛品学兼优,大学攻读西医临床专业,后又跟随父母亲研究中医药和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病。

 

3.中国富豪的“荷尔蒙4.0”

 

在我看来,一方向正如李曼所言,原生性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重大,歇斯底里人格者“依赖父母,习惯被宠爱,不能良好地认知自己与外在世界”。这类人喜欢为虚荣心而战,常常不假思维就出手,侵略性较强。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另一方面,就像“工业4.0”一样,赵涛的行为也将中国富豪“荷尔蒙4.0”的特点推向极致。

我总结的中国富豪“荷尔蒙4.0”的基本特征如下:

 

1.0年代:中国富豪有着极强的嗅觉,关注创业创富的契机,野蛮生长;

2.0年代:他们财富快速积累后,二八定律明显,强悍者更加关注资本运作,以及经营好政商关系;

3.0时代:他们开始追求个人爱好、精神发展与幸福指数,离婚者剧增;

4.0时代:他们的心思多为子女的国际化教育,上欧美名校成为心理图腾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赵涛花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事宜,从短期来说,将使得美国人对中国学生留学申请的审查和评定更加严苛。甚至对于中国富豪向美国大学巨额捐赠行为,都会一改过去“积极思维”的模式,进行动机和背景调查。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还记得某位中国著名地产企业家夫妇,先后分别向哈佛和耶鲁各捐赠1500万美金吗,他们的儿子和赵雨思同年,也是2017年高中毕业的,“还好”没有进哈佛和耶鲁,否则又要被各种“民意”评判了。

 

而从长期来说,赵涛式丑闻的影响倒是正向的——这些个事件的示范效应,但得更多中国家庭明白,面对孩子进入欧美名校,比临时抱佛脚、巨资造简历靠谱的是:从小开始,在国内读书开始,从日常学习与课外活动开始,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发展,领导力,同理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才是国际化教育的本质,“积跬步以至千里”。而这样做,并不需要花大钱(当然也是相比4300万而言)。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4.赵女“成年没成人”

斯坦福新生教务长犹言在耳

 

赵涛事件中,客观来说,其实女儿赵雨思也是父亲拔苗助长行为的“受害者”。她当然应该被斯坦福开除,不管行贿行为对她进入斯坦福起到多大作用,造假就是信用问题,不得含糊。

我想说的是,从赵雨思两年前在直播平台自诩“美国高考状元”的炫耀行为来看,她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至深,虚荣心同样爆棚,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说,那就是——成年但没成人。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有一本同名畅销书就叫《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名叫Julie Lythcott-Haims,她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及本科生顾问十多年(嗯,又是斯坦福),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最高奖——丁克斯皮尔奖(Dinkeslpiel Award)。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她十多年研究成千上万的斯坦福新生案例,发现即使这里是世界名校,但太多学生特别是亚裔学生“高分低能”,情商较低,特别是——抗挫力太差。

美国人在这方面,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她自己开玩笑说:

很多像我这样生活在斯坦福社区的父母,一旦听说大学重视诸如毅力和韧性之类的能力,就会想着去发起一个体验夏令营,而不是认真审视在孩子的童年时期,我们有哪些做法剥夺了他们自然养成这些特质的机会。

Julie在这本书里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剥夺了孩子拼搏和学会坚持的机会,一心想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成第一名,然后盛赞他们的优秀,这是好心办坏事的典型。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保护”孩子,不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失败,结果可能反而害了他们。

 

一句话概括来说,拥有抗挫力就是有说这话的能力:“我还好。我可以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另外想个办法,或者决定那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我,我依然被爱着,生活会继续。”

 

“今天,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孩子的课业成绩、课外活动和录取结果上,而不重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真实的自己受到珍视,人的价值不是来自成绩,而是来自我们的性格,也就是我们的善良、慷慨、公允和努力工作的意愿。归根到底,性格是在没人看见也没人评分时,我们怎么做事。”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5.直面内心恐惧

如果赵涛和女儿当年提前认识的不是收650万美金的中介,而是这位斯坦福前新生教务长,不知道事情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再回到李曼的歇斯底里型人格分析话题上。别忘了他的畅销50年的书名叫做《直面内心的恐惧》。没错,歇斯底里者的头号防御工程是“先下手为强”;只是,别人看到他的骁勇善战,而不知道这一切皆来自内心的恐惧。

 

无论这恐惧来自于阶层身份的虚荣,还是来自对自己不能掌握局面的担心。

 

但无论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赵雨思是父母“过度养育”的牺牲品。从被发现造假开始至今,以至将来,她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超想象。


入群享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家长群,每周可获取影单书单、公开课与世界名校学习资源等资源福利,感兴趣的家长抓紧时间进群!️最近分享的资源包括:BBC自然纪录片、哈佛大学五尺书架经典书单、艺术启蒙纪录片等。

砸4300万送女儿进斯坦福是一种什么心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