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阅读大抵因父母做对了这件事
本文整理自对台湾绘本之父郝广才的采访
学院君说:阅读方法比阅读速度更重要,少商老朋友——台湾的绘本之父郝广才老师,他关于孩子的阅读有一个访谈,在寒假来临之际,再次给少商的同学们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巴黎人的《小王子》
中国人的煎饼果子
阅读是最好的游戏。很多家长很苦恼,经常来问我,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只要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看,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还小,你要读故事给他听,要明白,很多孩子未必是喜欢书,他是喜欢跟家长在一起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离开故乡,都是怀念故乡的煎饼果子,煎饼果子有什么好吃,不吃会死吗?不会。我们在伦敦吃煎饼油条、酸辣汤,那么难吃,还卖那么贵,一个道理。其实你对煎饼果子的印象好,只是因为你的妈妈、奶奶对你好的时候,煮点东西给你吃。那是感情的好,并不是食物的好,只要一碰到这些东西,记忆和温暖也直接出来了。
就像在巴黎,我看到有些人拿起书架上的一本《小王子》,就流泪了,为什么?那是他们儿时听父母讲得最多的故事。我们中国人的乡愁,却还停留在口腔,因为吃是最重要的,这几十年,经济腾飞了,才算真正吃饱了。所以说,我们要从小念书给孩子听,孩子一定会发现,你在跟他一起念书的时候,是你最专注的时候,你不会拿手机,不会看电视。长大了,会记起你读的书,勾起你陪伴他的回忆。
可惜现在很多父母吃饭的时候,都在拿手机,或者跟孩子说:“你玩手机,别吵我们吃饭。”不行,本来吃饭就是要大家沟通的,要了解一下孩子,今天你在学校怎么样,或者你有什么不满,先让孩子喜欢你的陪伴,才会喜欢你陪他阅读。
另外,环境的熏陶也特别重要。家里要有书柜,让他好奇,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他自然会看的,就像之前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给孩子的书房。”
很多家长又会说,我孩子没有这个阅读的DNA。我觉得不是,阅读DNA是父母影响的,父母如果天天打麻将、不读书,孩子也不会读。有些父母,就算自己会读,但没有正儿八经地把阅读的习惯传给孩子,不引导也不陪伴,孩子也学不会。
归根结底,父母想让孩子阅读,也不要去唠叨他,或者把阅读变成苦差事,而是把它变得好玩,陪他去读,孩子才会喜欢。
国学不是这样学的
死记硬背没有意义
说到好不好玩,我还想说一个现象,近年来,很多幼儿园、小学,都要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学国学不是这样学的,这是方法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让孩子背,他肯定不理解,但如果你跟他讲《伊索寓言》里面的《狐狸和鹤》,用漫画来讲同样的道理,孩子不用背也会懂。
我自己写的绘本,就有一本叫做《熊梦蝶》,把“庄周梦蝶”改一改,写成三岁就懂的故事,孩子读了之后,也能大概理解。如果直接把文言文塞给孩子,他不理解不喜欢,背也没用。
就算真的要背东西,也应该是美的东西、有音韵的东西。唐诗有几首是可以背一背的,孩子可以找到那个音韵。可是《弟子规》音韵不好,道理也很差,就是要教孩子听话,没有必要去学。我们现在让孩子背这些东西,主要是找不到新方法给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又觉得西方那套很复杂,所以就想能不能找一个简单的东西,回头吃“中药“去了。
但教育界都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小学以前不要过度发展记忆力,孩子的大脑还没有长全,你一味训练他记东西,其他更有用的能力就发展不起来了。就像德国有法律规定,小学以前不准学德文,可以用德语讲故事,但不可能背单字。
我们却反过来,像那些最贵的蒙特梭利学校,一个礼拜,小朋友要背10个、20个英文单词,真的会把孩子折腾坏的。最悲剧的是,这些蒙特梭利幼儿园,上午陪孩子玩,这是蒙特梭利,下午却要上辅导课,就是做反蒙特梭利的事情。
要给孩子传递传统的东西,可以,但不是死记硬背。我给一些孩子做过写作训练。我就布置一个题目:你们写一首诗出来,可以模仿李白《静夜思》,不用押韵,但不可以再描述月亮。有一个孩子就写道:“天上的白云好像会飞的棉花糖,我抬头看着天上的白云,低头想起去年暑假,外婆带我去吃的那碗刨冰。”
怎么写出来的?还是靠大人引导,你要问他启发式的问题。比如,那云像什么?棉花。棉花怎么上天?会飞。那你想念谁?外婆。外婆带你做什么事情,和白的、软的东西有关?刨冰。因为是刨冰,所以棉花要变成棉花糖,把它串起来,孩子就觉得李白这首诗是有用的。
另外一个孩子写:“电线上的麻雀,好像会飞的音符,我抬头看见天上的小鸟,低头想起第一次弹吉他给我听的表哥。”
我还让孩子模仿过柳宗元写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梭利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孩子这样写:“办公室的老师都下班了,操场上踢球的同学也回家了,我一个人抱着书报坐在警卫室,等着加班还没有来接我的妈妈。”
这样子教他们,孩子就觉得,诗歌是一个情绪的出口——我可以学李白,可以学柳宗元,原来世界可以这样看。他就觉得唐诗有用,它给你灵感,不是叫你背。但我们的考试,只考背诵,所以扭曲了诗歌的趣味。李白和杜甫,不可能突然有灵感,都是靠陶渊明有写过,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其他人看了李白、杜甫,再往上跳。
所以说,我们应该把国学、把传统的东西,都当作可以利用的,那孩子就会懂,他如果开始有兴趣写作,他的阅读就比别人更高一筹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先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那怎么提高孩子的综合表达能力呢?很多家长急于求成,以为讲好故事、写好作文这种大病,吃一帖药就见效,不可能的,都得慢慢来。达尔文也没有办法一点就神通了,都靠修行。
讲故事这个技能,起码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讲清楚,背后是你对知识的理解,理解了才能输出;第二,要讲得幽默有趣。这是一个综合的技能,那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幽默是特别难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就不强调幽默,也不注重有趣。
怎么办呢?我觉得,首先你要能放松,要能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要觉得缺点有多可怕,多严重,不然就幽默不起来。就像特朗普,有一个女记者说问他:“你是骂过女人猪,骂过女人贱,你不尊重女性。”结果他说:“没有,我只骂过罗西欧·唐娜。我都承认,我讲过这些鬼话,但是我专门骂罗西·欧唐娜。”虽然这个事情不太好,但全场都笑了。
这件事就说明,幽默就是一种“我不怕你说我这样,因为我就这样,我改变不了”的态度,全场一笑,就放松了,一放松,你一讲什么,观众就听得进去。这就为什么,演讲的时候,你要想办法让观众笑。大学的毕业典礼,美国就会找那些明星来讲,活跃气氛,中国就不是了,都是官员和教授来讲,他们讲得不好笑,没有人听得进去。
比如说,孩子顶嘴,搞不好他还说对了,但是父母和老师感觉这伤害到自己的尊严,就幽默不起来了。这种文化,它让我们不有趣。
但是要注意,幽默不是去嘲笑别人的悲剧,而是要整自己,去让别人开心,就是自嘲精神。比如,犹太人可以开自己的玩笑,黑人也可以说黑人是白痴,我们就不会这样说自己,东方人是不擅长自嘲的。这种精神,其实还跟霸凌有关系。反霸凌的关键,是你能够不在乎霸凌者对你的一些无谓的攻击。他说我头发很少,无所谓。因为霸凌的界限,有时候很难拿捏,现在大部分的霸凌都不是肢体的,让孩子受不了的,是语言。
最近台湾发生一个新闻,我们这儿最厉害的中学是北一女,一个女孩考上北一女以后就自杀了。她是想要报复她的母亲,母亲应该是个虎妈,一直逼她考好成绩,但是最后女孩考上了,就以自杀作为报复。在这个家里面,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就是没有幽默感的。
所以说,孩子如果有了幽默感,不仅会表达,人生也会轻松很多。
郝广才老师被誉为“台湾绘本之父”,著有大量儿童及青少年图画书,屡获国际各项儿童图书大奖,同时也是少年商学院2018寒假台湾研学营五大导师之一。他不仅教同学怎么阅读、怎么写作,还会教同学怎么有创意,怎么培养自己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