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孩子上课外才艺课吗? | 少年商学院

北欧孩子上课外才艺课吗?

北欧孩子上课外才艺课吗?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的第271篇分享文章,作者是旅居芬兰的自由撰稿人陈之华,她著有《芬兰教育第一的秘密》等书;我们已获得其授权。

大女儿四岁时,我们决定全家从台湾搬往芬兰。那时候女儿已经学了钢琴,正准备进入弦乐器的世界。一个朋友知道了劈头就问:怎么你们也逃不过“学才艺”的怪圈?

        朋友所谓的“学才艺”怪圈,即“为学而学”。我就听过一位先生与他妻子说的一句话:“孩子学那些才艺都没有用!参加计算机、英文、数学培训班才有用!”也经常听到人们叹气说:“现在的孩子真可怜,要学这么多东西。”

        也难怪朋友这一问。虽然台湾孩子的“才艺”活动涉及领域之广,足够孩子与家庭按照兴趣、费用、时间等因素自行选择,且台湾十分强调“玩”的学习初衷,但还是免不了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多学一点”的苦心。我自信不会陷入带孩子到处“学才艺”的怪圈——两个女儿都在她们自己选择的才艺中悠然自得地“玩”着呢。不过去了芬兰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玩”的理解远远不够。

1.叫“兴趣”不叫“才艺

        看着孩子五年求学,从国际学校到芬兰学校,我发现了一个“真相”:很多欧美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徜徉于各式音乐、艺术、舞蹈、运动之中,不过他们不管这些活动叫“才艺”,而是称之为“兴趣”(Hobby)。

        于是你会问芬兰的父母,孩子有哪些“兴趣”?他们喜欢上哪些“兴趣课”?而不是问孩子有什么“才艺”。这“兴趣”两字,看似简单,其实减了不少“为学而学”的压力,也少了“才艺”背后那种相较高低的竞争心态

        在芬兰,你可以看到婴儿在零岁时期就跟着父母上音乐班,到了三、四岁时,早已摸过许多不同的乐器,开始音乐启蒙了,等到五、六岁以后,许多小孩就会自己站出来对父母说:“我要学吉他!”

2.多种兴趣“混”着学

        在芬兰的第五年,因为孩子的游泳、网球、花式溜冰等运动课程和其它活动时间表有所冲突,我决定暂停、调整作息大半年。结果,大女儿不只一次抱怨说:“妈妈,我没有额外的运动是不行的!”“妈妈,我的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会停下来了!”“妈咪,我除了要会音乐之外,还希望有足够的运动细胞。我暑假可以去学驾帆船吗?”

        后来在孩子的不断追问下,我只好恢复了原来的计划。事实上,芬兰的孩子从小就有许多彼此完全不搭边的兴趣。芬兰人的上课时间不长,充裕的课余时间全让孩子们“玩”去了

        距离芬兰首都(少年商学院微信编辑注:赫尔辛基,濒临波罗的海,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六十公里外的罗亚市的教育官员雷柏曾对我说:“我们希望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热忱,希望孩子至少下课后会有一项兴趣,因为那是对于自己生命与人生的启发。”

        以运动来说,芬兰的国家运动是冰上曲棍球,大多数孩子——不论男女生——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穿上溜冰鞋,拿着冰球棒在溜冰场上飞驰玩乐。大女儿的大提琴老师有个12岁的儿子,除了是大提琴好手外,更是校外曲棍球队的一员。以音乐来说,芬兰的女孩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钢琴或小提琴之外,还有更多精于爵士鼓、小号喇叭和电吉他。我就曾经在音乐学院等女儿下课时,遇见一位留职停薪、带着娃娃来上零岁音乐律动班的国际关系学者,也碰过一位瑞典经济学院教授,等学习小喇叭的女儿下课。

        “才艺”兴趣化,“兴趣”生活化,不仅是芬兰教育者的信条,也是北欧各国教育孩子的共识。在和拥有四个孩子的冰岛大使夫人古德伦的一次谈话中,她也提到:“我们冰岛的孩子,小时候就接触许多兴趣课。”我下意识问:“那学习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呢?”她说:“就是好玩。同时也找出适合自己一生喜爱的活动。”

        孩子们就凭借自己对不同领域的“兴趣”,自发地平衡地接触各种知识,视野也就拓展得更宽阔、更有趣。这样的“兴趣”学习与启蒙模式,从冰岛、瑞典到芬兰等北欧国家大同小异,也被一代接一代地付诸实现。

        我们有时会感慨孩子很可怜,要学这么多东西,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己看待学习的初衷已经被升学压力与“有没有用”的心情给量化了、扭曲了。事实上,过度赶场,只怕会挤掉孩子用来体验和咀嚼的空间和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