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 少年商学院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文 | 乔小麦
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学院君说:之前我们分享过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引发家长们的热议。最近,刷屏的还有另一部教育纪录片《零零后》,记录北京一所幼儿园的一群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这12年间的成长轨迹。
怎么跟个性不同的孩子沟通和相处?有没有一个万能教养法则?从纪录片《零零后》中的真实成长故事,到作者分享的跟孩子沟通方式,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可以给您一些启发和思考。
01 亲子沟通中的扎心真相
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一集记录了女孩谈雨萌10年的成长。
故事从她13岁时讲起。青春期的她叛逆,和父母几乎零交流,在家喜欢待自己房间玩手机;也爱打扮,玩直播,但这些都不让父母看;学习功课重,去舞蹈班和朋友相聚是她难得的放松时间。
小学五六年级起,萌萌就更愿意和朋友在一起,因为和父母在一起很无聊。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萌萌这些表现对于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再熟悉不过。孩子长大了,叛逆是自己有主意了。
可萌萌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潇洒。面对镜头她坦言现在不快乐,面对未来不知如何做选择,希望有时光机回到从前。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萌萌父母若知道自己女儿这样迷茫,还会认为她的叛逆是在做自己吗?会不会觉得对女儿太不了解了?
和萌萌父母一样,我们都觉得孩子小时候都乖巧听话,越长大离我们越远。“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每当我们无法理解孩子的“奇葩”行为时,困惑让我们抓狂。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费尽心思想多了解了解孩子,每天问他的学习情况,关心他的人际关系,唠唠叨叨,苦口婆心,可孩子还是紧闭心门。
到底该怎样跟孩子沟通?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交流让孩子关上心门的,那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不对称沟通。做惯了大人的我们很难察觉,我们和孩子处在两个世界,在沟通上存在三种不对称。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02 大人和孩子沟通中的三种不对称
1、信息不对称。
这点显而易见,孩子的很多时间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度过。我们不清楚孩子在学校的经历,只能靠和孩子聊天或者跟老师的交流中获得一些碎片信息。
即使是每天粘着妈妈的小小孩,身高也只有1米左右,他们眼里的世界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2、思维方式不对称。
我们和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很不一样。萌萌妈妈说,在萌萌小时候总是拿她和别的孩子比,看到的都是她不足的地方,对她不满意。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相信很多父母也是如此,我们做事情习惯性地考虑社会规则和别人的看法,并且这样教育孩子。
可孩子更关心的是感受,如好不好玩,开不开心。这些差异也容易造成“鸡同鸭讲”,在我们抱怨孩子不懂事时,孩子的心也慢慢远离了。
 
3、谈判地位不对称。
萌萌小学时有过这样一件事。爸爸要检查她头天晚上做的作业,可她把书包落在姥姥家了。她想让姥姥把书包送过来,爸爸不同意,要她自己想办法,并取消她去同学家玩的计划以示惩罚。
萌萌认为不公平,作业并不是老师规定要做的,而是爸爸让做的。头天晚上她已经做得很晚,只因为忘拿书包就不让她玩,这种“什么都得听爸爸的”太不公平。她一边无助地哭,一边气愤地打爸爸。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这种“不公平”在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中太常见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小到刷牙洗脸,大到择校择业,孩子都得听父母的。他们是弱势的一方,他们没钱、没文化、力气小,还被“孝顺”这顶道德大帽子压着,很难和我们平等对话。
这三个不对称,构成了我们和孩子在沟通上的鸿沟。可以说,两代人的代沟在孩子还小时就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等到孩子青春期时,我们才发现它已经大得难以跨越了。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03 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同理心
《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一书中说:
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得嚣张跋扈、叛逆任性。但其实,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自尊水平普遍不高,经常会感到空虚失落。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自尊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上。
也就是说,当我们训斥孩子的叛逆行为,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孩子顶撞我们,其实也在意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渴望得到尊重。
这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想到的。只要孩子搞得我们气急败坏,好好沟通就荡然无存。我们缺少同理心,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和疏远。
那么,有同理心的沟通是什么样呢?这里从语言和文字两方面的沟通谈谈。
1、聊天
萌萌爸爸和萌萌交流中有两个细节,一次在饭桌上,爸爸拿出手机看老师发来的消息,说老师批评萌萌听课不专注,接着开始教育她,萌萌奋力反驳,两人差点吵起来。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还有一次是爸爸开着车,萌萌在后座。爸爸跟她聊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而萌萌全程带着耳机完全没听见。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我们都是像萌萌爸爸这样的中国式家长,逮到机会就教育孩子,有时间闲聊也不忘围着学习这个话题,希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下,但孩子很反感,他们觉得没法和我们聊天。
最好的聊天其实是闲聊,“说废话”。比如青春期女孩爱打扮,可以这样开始:“今年挺流行裸色指甲油的,蛮好看的哈。”“今天你们李老师穿的那个裙子有点老土呀。”
又比如八卦一下:“听说你们班谁和谁在谈恋爱,现在怎么样了?”这样聊,就像我们职场中一样,先打开话匣子。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这时孩子是放松的,他会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观点都说出来,这样我们就知道孩子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他在群体中的关系是什么,困扰是什么,然后我们通过聊天,间接影响孩子。
怎么间接影响呢?最好是讲故事,讲我们当年的事。比如那时候我暗恋过谁,追过谁,当时的感受是什么,现在过了几十年了回过头来看,我又有什么想法。我们暴露自己越多,孩子也会暴露自己越多,这就像朋友之间一样,彼此分享自己的秘密。
你也许看出来了,这种聊天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先发现孩子的问题,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增进亲子感情,一举多得。
2、书信
如果不善于聊天,可以文字形式和孩子交流。
傅雷先生是位脾气暴躁的父亲,儿子傅聪20岁留学波兰时,傅雷开始给他写信。有了文字的沉淀和过滤,傅雷的暴躁消失了,变得极有耐心,情感细腻而克制。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虽然是学贯中西、游历丰富的大家,但在信里他没有给儿子讲大道理,反倒常常“啰嗦”日常生活的琐琐碎碎。
诸如去别人家做客要带束花;进门大衣脱了,围巾也要记得解下;跟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站直等等,他总是在一言半语中贯彻他的做人之道和处世原则。
这样的具体指导在书信里比比皆是,可以看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简直是殚精竭力。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书信里,傅雷还是平等的。
他把傅聪当作朋友,谈艺术,谈生活,谈世界;他还有自我反省,常用自己犯过的错误,告诉孩子学习、成长、恋爱中的种种大坑,警醒孩子不要重蹈覆辙;他也会表露自己的局限与挣扎,在特定时期的困惑,真诚得像个赤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手书背后凝结的时间和心力了。现在的孩子,要么遭受手机、IPAD的放养之苦,要么遭受家长一言堂式权威的伤害,父母的陪伴成了奢侈品。
然而,在所有人际关系里,需要的都不是效率,而是投入的时间,亲子关系尤其如此。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而时间的价值,需要我们去赋予意义。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和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旅游,一起读本书,并非单纯地为了一起消磨时光,而是为了一起看世界,一起度过一段好时光,为了表达爱。
书信也是如此,它不仅承载严肃认真的讨论,还让孩子看到我们的真诚和耐心,是另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最后,每个孩子都是如此不同,没有一种成长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零零后》最大的价值,就是借由几个孩子的真实成长故事,让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正如纪录片中的男孩池亦洋所说:
如果你真是有一个目标或者有一个梦想去拼搏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其实不只是上学、赚钱,然后有家,买房、买车、养孩子,其实还是有很多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事等着你去做的。
这不仅是一个男孩对未来的展望,也正是我们的期待:通过亲子间的积极沟通和正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的清晰认知。
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领取学习资源,进群更可获得不同教育主题内容分享。本周分享:「创意思维」,帮助孩子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孩子创意!识别二维码即可,每日限额100人。
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国内第一部零零后成长纪录片,带无数家长看懂中国式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