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 少年商学院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有态度的国际化家教指南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关注

演讲|胡睿绮,13岁赴英留学

现就读于牛津大学就读生物医药系

授权自公号“教育者论坛”

学院君说:牛津女孩胡睿绮和我们印象中的名校生有点不同,她自称“从小没有哪方面特别拿得出手”,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课余活动,都停留在一个“还算感兴趣,完成得也不错”的程度,却顺利进入了牛津大学(刚被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大学)。在近日上海“教育者论坛”现场,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学校和家庭如何在不经意间给她无法取代的软技能的。

现在距离我2003年在这里参加小学入学典礼,已经过去十四年了。得知教育者论坛选中我作为校友代表来到这里和大家做分享的时候,我颇为受宠若惊。我私心当然是希望他们是看中我个人形象端正、能说会道。但实际上我知道大概还是因为我就读的牛津大学刚被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这么顺着数,也该数到我,哈哈。玩笑归玩笑,为什么大家会青睐所谓的名校生呢?他们究竟好在哪里?

说到名校,大家很多首先会联想到对某种专业技能的天赋,或者对某种社会活动的热衷。相信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比如:“高中快要毕业了,我却还没有在某项学科上展示出特殊的天赋。”或者“我参加过不少课余活动,但并没有哪一样特别触动到我,让我对它有无穷无尽的热情”。

这样的我,要怎么让心仪的大学看到我的好,对我青睐有加呢?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演讲者胡睿绮,13岁独自前往英国女校留学,现在牛津就读生物医药系本科。)

事实上,在我写大学申请文书的时候,也曾挖空心思地把自己写成一个从小对某种东西有着极大的热情,然后把兴趣刻苦钻研成技能的人。但是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

作为一个学生,从小我就没有哪方面特别拿得出手,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课余活动,我都停留在一个“还算感兴趣,完成得也不错”的程度,但单看哪一个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让我进入世界顶尖的名校。

所以,难道是认可我的同学、老师们、录取我的大学招生官们集体看走眼了吗?还是说,虽然我没有特别拔尖的硬技能,但是在这些四平八稳的硬技能的背后,我拥有一些难能可贵的软技能,也就是所谓的综合素养,让我有了和单项技能优异的同学们分庭抗礼的能力?

我不是一个教育者,培养孩子的经验一定不及各位老师和家长们,所以我并不能教会大家怎么赋予您的孩子高超的综合素养。我在这里,只想把我成长经历中的一些反思分享给大家,有关我认为我身上这些看不清、摸不着的软技能究竟从何而来。

学校氛围让我由内而外爱学习

软技能不像硬技能,可以靠上补习班获得。软技能需要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耐心来孕育。

今天我想说说我的学校和家庭在这之中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说学校。在我的小学和初中时期,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正值创校初期,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门,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而我的学习成绩,在这么一群孩子里勉强能够上平均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保证我各科都过关的前提下,从不强迫我去把我较弱的科目补强,而是鼓励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到我擅长,也感兴趣的科目上去。

这可能和当下的普遍作法相反,但对我而言确实是很有效。我不仅因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喜欢上了学习,没有对较弱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小学读国际部时,因为英文比英语为母语的同学们差很多,所以成绩总体较弱。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我喜欢运动和交友的特点倒是有所显露,凭着在校击剑队和田径项目的表现,还是时常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小小的赞赏和崇拜,让我在学业不突出的情况下,在学校行走得仍旧很自信。

初中后半段,转去浦东校区的国内部,因为在国际部积累的语言优势,开始在考试中略略显出了优等生潜力。但我认为,比语言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我从小没有被各种补习班和学业压力给磨灭的对学习的热情。

可以说,在国内部的两年,我虽然既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刻苦努力的,但我绝对是学习的时候心情最愉悦的。时不时的我会在自习课的时候小声欢呼一声,同学老师以为我在开小差,看什么有趣的课外书,但我真的只是因为终于闹明白一道应用题到底怎么解,所以打心眼里感到激动。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择校偏选排名低的?

大人耐心倾听的重要性

后来决定出国留学,先到英国读中学。在择校时,还是坚持本着选一所适合我的学校来读的原则,所以选了一所综合排名100名开外的学校。以我当时的英语水平,我是可以挤进排名更高的学校的,但我很清楚进入那样的学校我不会出挑。

所谓的名校和普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名校优秀的学生聚集,学校在每个领域挑选最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培养,而在普校,不是每个领域都有一抓一大把的好脑袋瓜,因此老师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此外,排名没那么高的学校对升学率的看重不如常年维持在前十名前二十名的学校那么锱铢必较。它们更在乎学生自己的兴趣与决定。

比如我在GCSE考试,也就是英国的中考中,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好上不少,特别是虽然没有任何基础,但出国后突然变得极为感兴趣的艺术,是以满分毕业的。当时老师们都以为我高中会选择与艺术相关的科目,也有信心这样我在升学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但我却十分担心把热爱变成专业后会磨灭我对它的热情,所以高中A-levels选课的时候我毅然选了四门理科。当时我的老师们感到很震惊,也私下找我谈了多次,担心这是我的家长考虑到就业压力替我做出的选择。

当我多次说明这真的是我自己的决定的时候,校方也就释然了,觉得,既然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在艺术方面拔尖,那当我把这份努力转投到科学学科上去,一定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总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校一直顺应这我成长的节奏,顺其自然地教育着我。虽然我每个阶段的优势各有不同,但都有得到学校的认可。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学习不够“努力”

我得到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不仅是学科上的优势,学校也鼓励着一切出色的软技能。

在我的英国高中每届高二的学生都可以竞选经营学校旗下的企业。当时我对时尚设计这一块特别感兴趣,就应聘了服装店主管的位置。

填表格时发现每人都还必须填写一个第二志愿,我思来想去没有更喜欢的部门,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填了总经理。没想到面试结果公布之后,我在主管、经理栏找了一大圈没找到后,居然在表格最上方总经理那一栏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我仍旧记得我们的企业顾问曾经调侃我:她说,和你同时竞争上岗的同学们之中,我让比你有经济头脑的去管了财务,让比你有创意的去管了产品研发,让比你善于和人打交道的去管了销售,最后剩下你一个,只能让你当这个总经理了。

我当时有点哭笑不得,但在后来一年打的各种交道中我才得知,选中我做总经理主要有两个原因,都是我意料之外的。

一是我一向比较善于安慰人,所以到了高年级就常常被派去处理低年级的学妹们之间闹的小别扭,或者被安排和情绪容易不稳定的同学做室友。这听起来像个苦差事,可在老师们一遍遍的鼓励和指点下,我就像打闯关游戏一样,充满了斗志又极有成就感。

这给我在学校里博取了一个善解人意,好合作的名声,因此大家一致认为我不会做一个独裁者,由我来领导每个人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另一个原因就更夸张了,说是对比起在学校和我成绩差不多好的同学们,我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明显更少,因为经常看见我在研究一些和学业无关的各种兴趣爱好。在所有的职位中,总经理需要承担最多的责任,也占用最多的课余时间。

老师们认为,管理企业不会给习惯于被各种不重要的事占据时间精力的我,带来太大的成绩方面的影响,反而会进一步加强我的时间管理能力。被她这么一说,搞得我都觉得我做总经理再合适不过了。

13岁留英女孩不靠天赋履历进入牛津,她总结的“顺其自然式教育“

家有全能学霸姐姐

父母总有本事让我不自卑

除了学校方面地刻意培养,我的家庭也为我营造了一个积极的氛围。

这次论坛的第一期,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一位沪上知名的校长,他开篇用了5分钟举了他一位得意门生的例子。他口中的这位得意门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考试回回满分,全额奖学金就读了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大学,毕业后又在Stanford念了MBA。

这位几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对于我的杀伤力更甚于一般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她就是我的姐姐。

姐姐大我七岁,在我还只会瞎玩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懂事了。可以想像,如果我的一项项硬指标被一再拿来和姐姐比较,必定会显得我从学业能力到上进心都很差,使我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姐姐的关系也许也会处得不那么融洽。

但是,我的家人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让我每每回想起来都充满感激。家长们从来不吝啬对我们姐妹俩的夸奖,可以说我们是在一片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

金光闪闪的姐姐永远有着大人们夸不完的好表现,但每次夸奖姐姐“成绩好,又评上了三好学生”的同时,也一定会夸奖我几句“吃饭不浪费”,或者 “待人接物有礼貌”。至少以我当时的理解,这两份赞美来得是同样真诚的。这让我觉得成绩好和热情有礼貌都是很棒的表现,硬技能和软技能没有上下之分。

既然我没法做到和姐姐一样每回考试都名列前茅,至少我还可以每次家里来客人都主动热情地问好,并奉上一杯茶。

从小的硬技能比拼很残酷,会打击信心,可是鼓励软技能,一定会有正面的效果。软技能没有比拼,没有公认的“最善良”,或者“最真诚”。只要愿意努力,每个人的软技能都可以有显著的进步,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表扬。

我身上的多数软技能,可以说是长期积累后的自然流露。记得近两年前参加牛津大学面试,我的两个面试官中其中一位得了重感冒,坐在那里每一秒都很难熬的样子。碰巧我是当天最后一个接受面试的考生。其实当天面试中探讨的问题很有趣,我也有能够从多个角度详细回答问题的知识储备。

但我实在觉得挺心疼努力支撑着自己的考官的,觉得这种时候卖弄自己的学问很自私,很不合适。于是我用最简短的语句回答了他所有的问题,提前结束了这场面试。临走的时候,我看到他因为终于可以回家睡大觉而松了一口气的样子,突然觉得名校的导师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像对邻家大叔一样对他说, “真希望你能早点好起来!”

一点不夸张,他看向我的眼神一亮,笑着对我道谢,甚至在被录取后的新生晚宴上他又再一次认出了我,对我当时的体谅表示了感谢。

这件事让我想到小时候和妈妈之间的问答。她从来不问 “下次成绩能到前十名吗?”因为这会让我没法给出承诺,她总是问“下次碰到事,能继续懂得为对方着想吗?” 这时候我就能自信挺直腰杆大声回答  “嗯!我可以!

(上为演讲视频)

反观我被大家视作成功的成长历程,我的家庭、学校、以及整个朋友圈子都给了我足够的耐心,没有以扼杀我的天赋为代价来把我打磨成一个各项硬指标都优秀的人。

我每一点进步,都是在自己认为准备好了之后主动勇敢地迈出的,没有人限制我的成长,更没有人试图拔苗助长。

而我身上的软技能就是在这样的耐心与包容之中慢慢积累的。我相信,无论我之后的学业把我的专业技能锻炼得多么纯熟,这些软技能才是真正把我从人群中区分出来的,属于我自己的特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