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
文丨尹建莉
全文约4500字,阅读约需9分钟
前阵子,我认识了一个母亲。她是一位重点大学的教授,自己当年从农村考大学进入城市,一直读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学同学,也从农村考上大学,能力非凡,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他们有一个儿子,已上大学。这本该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但现在一家人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原来,她儿子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勉强上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学校,更糟糕的是,从第一学期开始,他就有几门课考试不及格,到第二学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且开始不去上课,整天打网游,几乎不和同学交往。父母没收了他的电脑,他就到网吧,通宵不回宿舍。到学期结束时,不参加考试,以至于学校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这样下去,就要开除……
这位母亲在邮件里和我求助。当时,我就有强烈的直觉,估计是他们对孩子的管理出了问题。待她专程来找我咨询时,经过细致的了解,我几乎看到了孩子的现状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全部的因果关系。
爸妈回家也要做“总经理”
孩子就是能偷懒就偷懒的“员工”
父母在学业上勤奋、工作上自律,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箴言,于是,他们要把自己的行为全部推广到孩子身上,错误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据这位母亲说,她从儿子一出生,就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如果孩子不听话,妈妈爸爸就会提出批评,生气了也会打孩子。上小学后,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给孩子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规定必须几点钟到几点钟写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阅读不少于一个小时,必须几点睡觉,考试错误率不许达到百分之几以上等等。
开始孩子还表现得不错,每天都还能按照家长的规定去做计划中的每件事,成绩也不错,总在班里前几名。但孩子的自觉性好像一直不能培养起来。日复一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监督之下才能完成,没有一件事不磨蹭,从早上起床、吃饭到晚上写作业、洗澡直至睡觉。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变得逆反,但凡父母的主张,他都要抗拒。
为了培养男子汉气质,给孩子报了跆拳道班;考虑孩子经常在学习上不专注,为他报了围棋班;听说游泳最能强健身体、塑造体形,又给孩子报了游泳班……这些课外班,家长都是再三考虑,孩子却一个都不接受。这些不如意的表现,尤其惹得他爸爸生气。
父亲做事雷厉风行,是位系衬衫纽扣都会想出不同的方法以节省时间的人。他在外是出色的总经理,无意中回家也常常当“总经理”。和孩子有限的相处中,多半是在“检查工作”和“发号施令”,交流方式总是很武断;并常常以自己当年读中小学时的上进和自觉来教训儿子的不自觉不上进。孩子一直惧怕爸爸,从不主动和爸爸说话,父子间的对话仅限于提问和简单回答,宛如上下级。
“就你这样子!
将来还不得我帮你的忙!”
当时,孩子唯一感兴趣的是电脑游戏,家长规定每天只能玩一小时,事实却是他完全不按事先的规定行事,每天都找借口拖延下机时间,常常需要父母强制关机,为此又没少发生冲突。
为了分散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他们建议孩子去参加一些其他活动,父亲还在百忙中抽时间陪他一起去打篮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孩子又对篮球太迷恋了,又陷入玩起来就不管不顾的状态中。父母又陷入焦虑,规定他,不管平时还是假期,每周只许打一次,每次只许打一个半小时,包括路上的时间。
孩子每次到球场前都答应按时回家,却总不兑现承诺,妈妈就会生气地跑到球场,强行把儿子叫回来。这弄得孩子非常不高兴,说妈妈弄得他没面子,同学们也都玩得不爽,他以后没法和别人玩了。
说到这里,教授语气有些痛悔地说:
“可能我当时做得有些过分了,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表现得胆怯,那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同伴交往机会,那段时间确实看到他和同学往来得很好,脸上似乎也有了自信,可我没在意这事。
后来,大家确实不再找我儿子打球了,我当时心里还暗暗有些高兴,认为马上要上高中了,三年关键期,少玩点也没什么,如果他能在学习方面多用些功,上一所好大学,进了大学再打篮球、再交朋友也不晚。”
听到这里,我也几乎要跺脚叹息。
这个孩子的高中,几乎全部是在和父母的冲突中走过,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上了二本线。报考大学专业时,孩子想学计算机,但父母觉得他学计算机不过是为了满足玩电游的欲望,将来不好找工作,硬是说服儿子报考了父母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因为父母现在研究的领域和从事的行业就是这个,将来好为他安排工作。
为这事,他们又和孩子发生冲突。但他们认为,选专业的事,是一辈子的大事,关系到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绝不让步。父亲更是一着急说出这样的话,“就你这样子,将来能自己找到工作吗?还不得我帮你的忙!”
最终孩子屈服,只提出一个条件,不在本地上大学,一定要到外地上大学,这一点父母原本也不同意,后来勉强同意了。再后来,就是我们开头谈到的,孩子已经进入完全失控的境地。
有些孩子降落在物质优裕的家庭
却一直带着精神枷锁成长
说到这里,这位好强而成功的教授流下了作为一个母亲的伤心的眼泪,她哽咽着说,“我小时候家长根本不管,全凭自觉,可我的孩子,我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却这样。你说,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是取决于教育还是他的天性?”
她这样发问,显得有些幼稚,和她刚才流露的理性及自我反思很不符。也许她潜意识希望我说出“这取决于天性”,那样她可能会稍有安慰,失败感会有所减轻。但我知道,她事实上心中已有答案了,她已意识到,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所以,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点破和正面强化。
于是我说,“你的孩子降落在一个物质优裕的家庭,却一直戴着精神枷锁成长。”
教授脸上现出难以接受的表情,我停止说话,给她茶杯中续上水。沉默了一会儿,感觉她对我刚才的话在情绪上有所消化,然后继续说。
“你说你的家长‘根本不管’你,也许你认为这是一种‘不尽职’,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对你是一种‘成全’。当年,你们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力或教育意识上的不到位,客观上,减少了对你们的控制,恰为你们的自由成长提供了空间。
你们像撒落在原野上的种子,在没有重大外力破坏作用下,凭借着适当的雨露和阳光,即一些良好的教育契机,比如遇到过几个不错的老师,在学习上获得过成就感,或偶尔发现了阅读的乐趣,有较充足的玩耍时间等等,你们的潜能于是得以充分发挥。
而一些学历较高或事业很成功的家长,像你和你的先生,作为社会人,十分优秀,作为家长,太强权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们不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形成超强的控制力。世间万事,过犹不及,虽然这种控制力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观上却形成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剥夺。
你儿子从小到大,需要事事听命于家长的指令,没有玩耍的自由,没有时间安排上的自由,没有发展爱好的自由,没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家长几乎安排了他的一切,也不允许他犯错误,甚至不在乎他的面子……你们以为这就是教育,以为父母给孩子付出了很多,为孩子创造了好条件,其实你儿子一直生活在一种半窒息状态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没有机会成长,只能慢慢萎缩。
上大学前,只是因为父母的支撑,才能勉强应付学业。高考几乎耗尽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离开家,远离父母的操纵,又面对不喜欢的专业,他肯定无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
教授的表情有惊讶有迷茫更有痛苦。我知道,我说得越到位,她此时越会心如刀绞。但能看得出,她理解了,只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很多父母不过是个拿锄头
雕刻美玉的农夫
教授叹息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认真负责的好家长,没想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根本没超过我的父母,甚至还不如他们。我不过是个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这二十年,生硬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小石头。你说我以后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把我对儿子造成的伤害修复好呢?我儿子还有救吗?”
能想象出这位母亲此时内心有多痛悔。我如实说,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可以修复,有些伤害就是伤害,造成的阴影会绵延一生,无法痊愈。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完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童年时代的某种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轻重不同。就像人的机体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样,人的心理也是这样。先找到真正的病根,消灭致病原因,这就等于治愈了一半;然后对症下药,情况肯定会有好转。
所以,父母首先要树立信心。这个孩子的问题是由于从小受到的管制太多,那么从现在开始,把自由还给他,让他慢慢学会为自己做主。眼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他的学业问题,按以前的办法,孩子不想上课、不想考试,家长就是通过劝说和批评,逼迫他必须回到课堂。那么,何不改变一下,把这个重大选择交给孩子?
他已是成年人了,我们要相信他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能力。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理解、欣赏和建议——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幸福感
这个母亲回去后,跟孩子谈了一次话,剖析了自己和他父亲这么多年来在教育方面的失误,真诚地表达了作为父母的痛悔之意,这让孩子很是惊讶,然后不置可否。可能因为父母以前也曾给他道过歉,孩子并不认为这一次道歉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但她接下来的话让孩子肯定没想到,她告诉孩子,她现在完全理解他不想去上课和考试的心情,让孩子不要着急,想想自己接下来怎么办。她给孩子的建议是——休学一年,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旅游,同时读些自己想看的书。
孩子同意休学一年,休学后并没有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去阅读或旅游,而是把自己关在卧室,整天昼夜颠倒地上网玩游戏,不洗头发不洗澡,也不出去和任何人交往,甚至不和父母说话。
开始时,这种情况才持续了十多天,教授夫妇就难以忍受,打电话向我求助。我告诉她不要急,孩子的心理从无序走向有序,必然要经历一个混乱期。
教授在这半年中经历了无数的心理煎熬,孩子的表现经常令她崩溃,极度无助时就会给我打个电话。这个过程,与其说在等待孩子变化,不如说她自己翻越了最艰难的心路雪山。她不但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同时给孩子赋权。
小到让儿子决定晚上吃什么、周末去爬山还是睡懒觉,大到她的课题选题哪个更好等等,在各种事情上都尽可能让孩子感觉到他自己有想法、有能力、有话语权,让他感觉父母多么需要他。慢慢地,儿子不再抗拒她,开始和父母有了交流。半年后开始变得有笑容了。
她知道儿子当时并没想好退学后去做什么,为了不让儿子焦虑痛苦,她安慰孩子说,“你可能眼下没想好下一步去做什么,不着急,人生很长,寻找路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跟着感觉走就可以了。”无疑,妈妈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安慰和信心。
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她说,感觉在校园里开个果蔬饮品店应该不错,然后对妈妈讲了他的分析和计划。她没想到儿子把事情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想法已比较成熟。当然,妈妈是全力支持,和孩子一起研发了几种产品,又租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店。
自己是大学教授,儿子是校园里卖饮品的,这在以前是绝不可能想象的。教授说,如果不转变观念,且不说考虑孩子的前途,单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她也受不了。但现在,她完全能接受这一切。儿子的变化至少让她放心了,也看到他自立的希望。
教授后来写邮件陆续告诉我,他儿子的饮品店开得很好,因为货真价实,且他儿子对谁都很友善,生意一直很好,还在另一所大学开了分店,雇了小伙计。至于他将来是生意越做越大当老板,还是一辈子就开小店过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园上学,重新开始一种选择,这都顺其自然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
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心态,总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她和先生经过这两年的反思,悟出的一条重要道理就是——
“在外是总经理,回家也是总经理”是家长的大忌,也是整个家庭生活的大忌。这个朴素的认识得来不易,使他们家庭生活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更使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和谐。
读完本文,您有何触动?
点击右下“写留言”分享吧!
尹建莉,著有家庭教育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主持有教育交流平台“北京尹建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ID:yinjianligongzuoshi)。我们已获其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