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 少年商学院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410次分享,作者Leslie Garrett是旅居加拿大、伦敦的记者和畅销书作家,原文来自aeon.co,我们已在社交网络上联络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学院君说:“重申常识”和“重构常识”是少年商学院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曾分享《不要轻易夸孩子“你真聪明”》,今天分享其姊妹篇,关于父母如何与孩子聊远大理想、设置生活目标。

格温今年12岁了,她和班上其他聪明的孩子一样,每个月都会花三天时间做课外加强训练,最近一次,她学习了法医鉴定的相关知识,包括证据探寻、如何不被障眼法迷惑以及科学家们是怎样检验DNA的。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

和她一起接受加强训练的其他孩子,梦想也都很“伟大”。他们的老师——恩赛因夫人有一句口头禅,每天都要对这群精英学生说一次,“无论你们想做什么,你们都能做到。”但果真如此吗?格温和她的精英同学们并不相信,因为就在前阵子,她们看到youtube上有个人说自己想成为兽医,可当他看了一段动物做手术的视频后,他晕倒了。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我们耳边到处都充斥着毒鸡汤

比起设立“实际的目标”,我们的文化更鼓励孩子设立“伟大的目标”。

前几年有一项涉及全世界5000多名孩子的调查显示,当大人提出那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大部分孩子的答案都是类似游戏开发员、宇航员、蕾哈娜的伴舞等这类高大上的职业,这时,大人们几乎会下意识地表扬孩子“有如此远大的志向真棒”,并向孩子保证,“只要努力奋斗,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你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在孩子还小时,确实显得一切皆有可能。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我们就幻想他的作品将来会在画廊里展出;孩子善于奔跑,我们就幻想他将来能参加奥运会;孩子喜欢科学,我们就送他显微镜,并开始合计是不是应该准备为他存下去麻省理工读书的学费……

这些“鸡血”,来源于网上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演讲。比如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做的毕业演讲,他是在对那些已从名校获得学位的高阶人群演说,但YouTube上超过2千2百万的观看者对他的建议——“找到你所爱的……不要妥协”有深深的共鸣。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播奥普拉白手起家,她的故事让无数人相信“我有所成就是迟早的事儿”。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志存高远当然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当我们的世界充斥着“你能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或者“不要放弃”之类的陈词滥调时,问题就产生了。

 

▋“你能做成任何事”式的心理暗示,危害孩子身体健康

当我们不考虑才能、基因、性格和人格的限制,告诉孩子“你能做成任何事,只要你想”时,其实我们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这么多人都做到了,如果你没有实现梦想,你只能怪自己。

这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的体验,最终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来。当一个成绩只有C的学生不遗余力地准备考取医学院,或者争取一份更有诱惑力和现实的职业时,他很容易半途而废——现实与欲望之间的差距,会加剧孩子对生活和未来工作的不满情绪。这些不切实际的计划,还意味着浪费时间和金钱。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被这些正能量包围着的孩子长大后,还往往有一个不容撼动的观点,叫做“工作难道不可以同意义、生命、才能、热情联系在一起吗?”他们更关注如何选择一份特别的、有意义的职业,而不是总结自己的技能和才能。

他们总是期待从工作中得到除了薪水之外更多的东西,学历越高的人越是如此,因为他们往往更希望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或热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焦虑和不满。荷兰权威的大数据平台——德勤领先创新中心在2010年变换指数显示,80%的员工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到了2013年,这个指数已经升到89%,并且还在逐年上升。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很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成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畅销书《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作者鲍里斯在书中这么说,“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为你的梦想去努力,但要先弄清楚你最想要做的是什么,然后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部分或者大部分梦想,并且做好准备——有可能一点也实现不了。

可惜这一点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常识,不切实际的目标常常导致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你去告诉那个在数学上没有天分的学生,医学院并不是一个选择;如果你提前警告一个想成为舞者的孩子,虽然她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工作,但她或许要靠当服务生或售货员补贴家用;如果你提醒一位家长,他的孩子要在职场上达到高的层次有很多困难,你肯定会被当成不识时务的人。

因为在这群人心中,不但乔布斯们的成就斐然,就连他的朋友的朋友,都已经买了一栋可以俯视旧金山湾的全玻璃现代风豪宅,他的同事的女儿都出演了某个电视剧,他的邻居的孩子,都得到了哈佛的奖学金……为什么他的孩子就不行?——然后在这种“可能性”中不断焦虑着。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撇开其心理危害,这种心理暗示甚至会危害健康。2007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跟踪研究了81名大学生一整个学期,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坚持“实现遥不可及的目标”的学生,肾上腺皮质醇含量较高(这种炎激素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还更容易感冒。

▋引导孩子做好自我管理更有意义

演员威尔·史密斯曾说过一句话,“活得现实是通往平庸最常见的道路。”被不少人奉为座右铭,但我想说,正是这种话所倡导的正能量,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孩子传达正面讯息,不愿意和孩子客观看待“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么想不太合适”等负面消息。

跳出来讲,“平庸”一词也值得玩味。是的,没有人希望自己平庸,但除了一小部分人最后能成为超级巨星,大多数人最终的归宿不就是回归普通吗?毕竟在“功成名就”和“一无所成”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中间地带。盲目鼓励孩子“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认为人人资质相同,但其实并不是。

所以,比起不断和孩子强调“你很特别”、“你很聪明”,不如教他学会控制自己、刻苦努力——这两件事才是真正与成功相关。

当孩子声称自己要成为一名兽医时,比起“多好的目标啊,你一定能实现”,不如说,“这个是很棒的职业,但是,你必须要非常努力地学习数学和科学,并得到很棒的分数,因为兽医学校很难考。”这可能没有告诉孩子“你无所不能”时的感觉那么好,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孩子更有益。

不要轻易鼓励孩子“你一定行”

▋多说“做你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你无所不能”

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院长、《怎样教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一书的作者朱莉,经常能遇到前来咨询的学生,他们的理想没有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那么远大——这些学生想成为护士,而不是医生;或是高中老师,而不是大学教授。她坐在这些学生旁边,听着他们如何在合理的领域、被期望的领域、或是被要求的领域努力着,并且尽努力地引导学生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做成任何事,本质上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自顾自地限制了这个‘任何’,把‘任何’等同于名声、权力、官衔、金钱,并且让孩子也一起追逐这些,”朱莉在书里写的这段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在下个十年内,可以转变态度,将‘成就卓越’等同于了解自己的技能、价值和爱好所在,并据此为生。想象一下,世界将会多么不同。”

只给孩子一个“你一定行”的鼓励,是不能帮助他们找到真正满意的生活的。她最常鼓励学生思考的三个问题是:“我擅长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在乎什么”,在这三件事情的基础上,再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将一周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无论是工作还是爱好——这三者的交叉点上?”

所以现在,我更愿意告诉我的孩子,当人们说你无所不能,那是假的。比如说,你不可能变成一只恐龙。但我相信你的能力——用心做好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一定会过上有意义的人生。(翻译:雪白滴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