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 少年商学院

《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的第752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特约撰稿人、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的南桥。我们已获授权。

少年商学院说

热播剧《虎妈猫爸》大结局。我们一开始以为会引发更多人反思“虎妈式”育儿方式,但却发现非常多对孩子超级严苛的父母反从剧中找到了存在感,理由一如“再怎么说学习就是要吃苦”,又如“赵薇饰演的这个虎妈太极端了,我没她那么严重。”虎妈剧意外成为了虎妈们的“精神鸦片”。这让少年商学院同仁想起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在国外中国人圈子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和议论。有一种论调是美国、欧洲中高收入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和中国虎妈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一样一样的。

网上有一篇被到处转载题为《海外华人看虎妈猫爸》的文章中,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四年的妈妈看了此剧后称,“感谢国内教育的狠”。她引述身边一位美国妈妈的话说,“中国式的教育让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而这三样,是她赢得很开心生活的根源。”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很夸张。这三样东西恰恰是“中国式教育”留下的断不了的病根,怎么可能是“开心生活的根源”?不以色侍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太低了,进取心不足。不靠男人养,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进家庭的表现,使得女子看不到经济之外的自我价值,要通过经济手段才能证明自己,这种价值观造成了说不完的家庭矛盾。

 

▋别再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了

教育需要有恒心,但不必有“狠心”。中国家庭从小没有原则地让孩子吃苦、受委屈,是这么多年来华人在其他国家升迁遇到竹子天花板的重要原因。不受委屈,不平则鸣,使得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不轻易被人欺负,出色者有机会脱颖而出。能吃苦能受委屈,导致中国孩子在各方面条件比他人好很多的情况下,仍被哈佛等名校拒绝。直到最近,华人社区才开始意识到不能继续平白无故受屈,要敢于去伸张正义,争取合法权益。

美国教育让人在面临冲突的时候,既不咄咄逼人(aggressive),也不要甘心受委屈(passive),更不要两面三刀(passive aggressive), 而是做到坚持原则但不卑不亢(assertive)。在美国职场,只有这么和人去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长期保全自己。而这种沟通的习惯和能力,是从小练习出来的,虎妈们长期压制孩子,不关心他们内心需要,让其从小屈从自己的意志,当受气包,从长远去看,会伤害孩子的发展。

《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坚持让女儿吃有机蔬菜,且不惜硬往孩子嘴里塞。)

虎妈剧的热播,让非常多的妈妈们找到了存在感,也似乎找到了自身行为的合理依据。那位妈妈还抨击了所谓美国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一说在美国本不存在,这种辩论是和“稻草人”在辩。一个不存在的现象,一个人在那里攻打得高潮迭起有什么意思?那位妈妈作者批评被误解的“快乐教育”,无非是要重申“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陈词滥调。美国教育界对于教育的讨论,比“吃苦”还是“快乐”这种讨论精细得多,并非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化。

比如在困难上,美国教育界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可取的苦难”(desirable difficulty),什么是不可取的困难(undesirable difficulty)。选择可取的困难,让学生迎难而上,敢于攻坚,是教育界的共识。回避“不可取的困难”,不让孩子在无能力无兴趣无价值的事情上做无用功,同样是家长、老师长期探讨的话题。

中美教育的不同,不是谁更鼓励吃苦的问题,而是大家的教育目标大不相同。大家在“学什么”上的差异更为根本。如果大家去看看美国童子军等组织的章程,和学校的学生手册,会看到美国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素质界定,和我们多有不同。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问题上发力。这不说明我们能吃苦,他们不能吃苦,这样的笼统概括没有意义。让人不分青红皂白在不值得做的事情上白白吃苦,不过是折磨的别名(点击这里查看少年商学院驻荷兰的专栏作者魏蔻蔻专栏文章《欧洲学生为何不尊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虎妈猫爸》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父母

(美国童子军旨在帮助青少年探索学习如何保持强健体魄、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应当把孩子打造成自带发动机的汽车

表面上看,美国中产阶级也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一般是让孩子自己去拉升自己,而不是父母去逼。换言之,家长力求把孩子打造成自带发动机的汽车,而不是长期当孩子的牛马在前拉,成为牛车马车。

今天上午,我女儿和两个小女孩受邀去一教会演奏三重奏,我和拉中提琴的小女孩爸爸聊了起来。发现小女孩是跆拳道黑带,还练过钢琴,当然还有现在的中提琴,还打网球。我问这位爸爸他有没有让女儿去进入高中的某著名乐队,这位爸爸说:“我以为她会去尝试,但是她自己没有兴趣,她更愿意去花更多时间打网球。”所以爸爸根本不去强求,虽然在他和我们看来,他女儿在中提琴上也挺不错,是可造就之才。或许读者会说,这爸爸让女儿这么任性,或许毁掉了一个“郎朗式的人物”。可是大家看看四周,以中国之大,学琴者之多,郎朗出了几个?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实是:大部分孩子最终被父母逼得完全失去了兴趣,以前练也白练。

我不认为爸妈的强行逼迫和督促是中国家长值得骄傲的地方,应该视其为不懂教育和心理学的蛮干和落伍行为。借助电视剧的热播,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只能说是教育的倒退。学习事关人的头脑和内心,自然要以人为本。认识什么因素能长久地激励孩子,建立良性循环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独立成人,这才是父母要去操的心。连演虎妈的赵薇自己都说“不倡导虎妈精神,不应当孩奴”,别的人干嘛要破罐子破摔,一代一代逼下去?

一部本来让人反思的《虎妈猫爸》反使许多父母为自己的超级严苛找到了借口甚至自鸣得意。他们就像是一群装睡的人,你很难叫得醒,但我依然希望他们最好早点醒过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