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 少年商学院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文 | 张华

学院君说:小时候,我们总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动的、浪漫的、神秘的,带有恐怖色彩的……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如何通过讲故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呢?我们的分享来自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看他是怎样为孩子创作60个皮球与扫把、50个新神笔马良故事的,同时又从孩子身上收获了什么。

即使我曾经是一位前记者、编辑、专栏作家,真正的故事思维和创新写作力,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彻底被激发和锤炼的——何况孩子接二连三出生。

 

老大两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我在院子里玩皮球,皮球被扔到了二楼屋檐台上。我带着他,和一个扫把,到二楼打开窗户,用扫把把皮球戳下来,掉到院子里,然后把扫把也扔了下去。

下楼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一句:皮球和拖把是好朋友,刚才他们吵架了,皮球生气跑了,扫把知道自己错了,去追皮球……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说:爸爸再讲一遍。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幼儿小时候听故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同一个故事可以听上一百遍,不腻烦。Ta沉浸其中,自己赋予这个故事和各角色以情感甚至画面,然后击荡出自己的情绪。

另一种呢,是奇幻之旅,Ta希望听到这个故事的演化,像连续剧一样去探索。这是好奇心的表现,也是他们去触碰世界边界的一种天性。

 

当时皮球和扫把的故事讲完后,孩子还希望再讲一遍时,我选择了第二种模式——把皮球和扫把的关系或是他们“追逐”的原因做变通,譬如说皮球和扫把在捉迷藏,又讲了一个新故事。结果儿子说:我还要听。

 

于是在一个多小时里,我讲了将近十个故事。主角全是皮球和扫把,但每个故事各不相同。儿子听得如痴如醉,而我讲到青筋暴出。

 

等到第二个孩子两岁多的时候,老大五岁了。之前我的那一套老二也喜欢,但是对老大不灵验了,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使得我启动了“爸爸小时候故事系列”讲给他们两个听。

以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为底版,但是进行了加工,让每一个故事的情节到后面,变得或幽默到他们捧腹大笑,或奇幻到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中间穿插着的则是各种自然、地理、历史、商业与科技的通识启蒙和常识诠释。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这个系列讲了60多集吧(都录音了),讲了将近一年多,我讲不下去了。真的是脱了一层皮。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故事,我都是即兴编撰而非提前策划的。

 

现在轮到老三了。一次无意陪他读到《神笔马良》的时候,我突然想:马良画什么,什么都能变成真的,但是如果变出来的东西带来了灾难,他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借鉴《巴巴爸爸》系列,郑重其事地对只有两岁的老三说:马良没去过动物园,他有一天画了一只老虎,没想到老虎出现就在城市中央,周围的人吓坏了,四处逃窜,马良大惊失色,但是无计可施。

这个时候,当年他梦到的那个白胡子老爷爷的声音出现了:你找到一个叫多多(我家老三的小名)的小朋友,他有办法。

马良迫不及待但很幸运地找到了多多,多多对着老虎连喊三声:变,变,变!老虎就消失了,重新回到了画里。马良如释重负。

 

老三像当年他大哥一样听得如痴如醉。自那天起,他就有了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我的好朋友马良…”(是不是特像某网红“我有一个朋友…”的风格),另一句是“我有办法”(孩子从小的自信心培养真的太重要)。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说来也怪,老三天生粘我,甚至不粘妈妈。而且他相比两个哥哥,是最早也更有“我”的意识的。很多小盆友其实在两岁前,在和大人说话过程中,是分不太清“你”“我”的切换表达和准确指向的。

但小多多是非常自如地,而且会经常应用到自己身上。有一次妈妈无意地指着《小猪佩奇》的绘本封面说,他们都是谁啊,多多指着说“这是猪爸爸,这是猪妈妈”,然后指着乔治说:“这是猪我。”

 

而我自那天开始,就开始了“新神笔马良”系列故事的即兴编写和演绎工作。晚上陪老三睡觉的时候,他要我讲一集。周末出去玩的时候,在车里面,他要我讲一集。

我讲啊讲,讲啊讲,有的时候真是讲到头皮出来,口吐白沫了。大约我也讲了50多集了吧。最近实在讲不不去了,我想让这个故事大结局了。

所以我就借用了普瑞斯特在《致命魔术》中的桥段,大意是说:马良画画技术日益精湛,有一天他画了一个自己,然后一个看起来和他一模一样的马良出现了。

这个时候多多先是惊喜,然后又郁闷了:因为他分不清哪个才是他真正的朋友马良。所以他马上喊:变,变,变!结果真的马良被变了回去,回到了画中……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孩子很多时候是大人的老师,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重生。少年商学院的英文是YouthMBA,有一位朋友(不是马良,是庄子,哈哈)在我们新办公室搬迁的时候,说MBA=Make Better Adults(让成人变得更好)说的特别好。

又如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说,六种能力在未来社会,是不会被取代的,也是我们从小应当注重培养的孩子的能力——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你看,给孩子讲故事、编故事,其实就是在亲子共同践行这一理念。

这几天我在想,一定有专业人士,对我这种即兴创作的情形,有过研究,或者有过实践。还真被我找到了,他们还写成了两本书。一本叫《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写于1947年。

这本书,以99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讲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另一本叫做《642件可写的事:停不下来的创意冒险》,是美国旧金山写作社出的,看到书名,你猜一下这本中文版厚达302页的书,内容是什么?聪明的朋友可能猜到了,这本书只有642句话。内容的绝大部分,是空白,是让你创作的留白。

他用三种方式,陪三个孩子讲故事

这本“书”的完成只用了24小时,35位作家挤在一起,凑齐的642个激发写作灵感的创意。

譬如开篇的《一秒之内会发生什么》《你是宇航员,描述你的完美一天》《6年后的社交状态》,以后我现在随手翻开的《你有一台时光穿梭机,但只能倒回两天,你希望改变什么》等等。

 

至于我的《新神笔马良》式的创作,我还没有找到类似的创作训练指南。或许应当找找刚拍过《新喜剧之王》的星爷?

欢迎关注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的私人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