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日本孩子,看中国小学生通过“分类”训练观察力
- 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第554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内容总监蔡芬。
“到超市收集10种饮料瓶,观察这些瓶子,并为它们建立20至25种分类系统。”上周五,少年商学院“趣课题”第一期实战营学员收到第一个趣味挑战,这群7-13岁的中国少年利用周末的碎片时间,在父母或小伙伴的协助下各种“脑洞大开”,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微信回复“趣课题”了解实战训练营详情),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少年商学院研发总监Evan老师在周五晚的在线“趣课堂”尾声时,发布第一周趣味挑战。)
以下精选自趣课题实战营学员们的思考成果:
(来自杭州的陈同学按照服务热线分类:400开头的,800开头的,当地0571开头的)
(来自河南的李同学按照饮料口味的刺激程度分类)
(来自上海的施同学按照品牌原产地分类)
▋十个瓶子,有同学列出上百种分类方法
分类是不少国家中小学生训练观察力的常用方法。它要求孩子们在东西很多的时候,寻找出这些东西相同的特点,然后按这些东西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分别整理、归纳成若干份。虽是寻找共同点,但物品的特点并不止一个,不断挖掘出更多分类方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不断跳出框框的过程。
但别以为分类应该是学校或者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书本知识,生活处处有分类,比如超市为了方便客人找到想买的东西,按商品特长进行分类,又比如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家里的储物柜,也是一种分类。给瓶子建立分类系统便是抛给孩子一个聚焦于生活细处的点,以便观察。
说实话,在课题发布前,我隐隐担心“20至25种分类方法”是否对这群小学生的要求过高,因为当我向身边一些家长说到挑战任务时,有好几个反馈都是“不就是瓶子嘛,能怎么分?”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实战营的孩子都在一天之内找到几十种分类,有的小组甚至超过了一百种。其中有不少分类方法,用现在流行的词说,真是“脑洞大开”,看来,在思维方式上,大人得多向孩子们取经。
下图是来自佛山的少年商学院一个学员小组的思考成果,他们通过观察,列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法:
来自安徽的赵同学根据每个瓶子展示的不同个性来分类,下图中每对组合分别为男性和女性,分别是一号家庭酷男+潮女、二号家庭劲男+萌女、三号家庭土豪男+文化女、四号家庭绅士男+气质女、五号家庭儒雅男+优雅女。
下图是来自浙江宁波的陈同学按照自家大猫喜欢喝的程度进行分类,此前她曾想过把一只臭虫放进瓶子,根据臭虫爬出瓶子的时间进行分类,结果因臭虫太臭而作罢:
下图是来自广州的罗逍根据瓶嘴螺旋圈数的不同进行分类,左边是三圈,右边是两圈:
10岁的少年商学院学员黄婉慈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她有一个分类方法是按照是否含有“清真”标志:
另一个惊喜是,在少年商学院第一期“趣课题”实战营里的学员当中,8岁和9岁的孩子的观察力,未必就比11岁或12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弱。而所有这些孩子的观察力之敏锐,未必比成年人弱,相反可能更强。你很难想象,有的孩子到超市后并非只是买饮料,而是同时采访服务员,了解自己所买的饮料品种的畅销程度,然后按照他们的销量分类,有的学员刚按照瓶子能否滚动分类……
下面是9岁的陈同学的思考成果之一:按照每天销量来划分,销量在一百瓶以上的靠左,以下的靠右: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7岁的郑同学按照瓶子能否滚动、摇晃后是否起沫来划分:
▋启发:父母是启发孩子思维最好的伙伴
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趣课题”是一个在线的设计思维工作坊,引入美国中小学生兴趣培养新模式,采用“在线互动学习+线下自主实践”的方式。因此,实战营里有不少同学都选择了父母作为协助自己完成任务的“副手”。比如上面以大猫喜不喜欢喝作为分类标准的陈同学,九岁的她还和妈妈一起去了超市,并在妈妈的鼓励下,独立完成了一次实地调研,通过采访售货员,得到了“哪种饮料销售最好”以及“男生和女生分别最喜欢喝哪种饮料”等珍贵的一手材料。
而来自辽宁鞍山的郭同学,直接和妈妈把瓶子搬进了浴室,把浴缸的水装满,玩起了“阿基米德原理”——把饮料瓶子里的水倒光,拧好瓶盖依次放进浴缸中,观察瓶子的沉浮。结果发现瓶子基本都浮上水上,便又用水把瓶子装满,再放入浴缸,这次,瓶子有浮着的、有沉着的;又干脆把瓶子点着,结果发现只有一个能燃烧……
(郭同学的分类方法之一是瓶子的浮力大小)
(郭同学知道点燃瓶子是个危险的尝试,不断叮嘱妈妈,这个实验必须待在浴缸边做)
有一个常用词汇,人们经常挂在嘴边,那就是“外包”,不仅工作可以外包,就连孩子们的教育,好像也可以外包给学校和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家长是启发孩子思维最好的伙伴,而陪伴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礼物。我们会继续和大家分享欧美和日本中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案例,以及少年商学院学员——来自中国的中小学生在“趣课题”实战营中的有趣或让我们成人眼前一亮甚至自叹不如的想法与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