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分享——经济学思维(一)
今天,我们给中小学生推荐一部好玩的经济学启蒙纪录片——《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让孩子思维再升级!
经济学天才的作品
读起来像悬疑小说
不要被“经济学”三个字吓倒,其原型——同名书《魔鬼经济学》可是风靡全球、销量破400万的超强畅销书。
(《魔鬼经济学》系列丛书,共5册)
片子的两位主持人,就是原书的两位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其中,列维特是美国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哈佛毕业后,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就晋升为终身教授,还曾登上《时代周刊》的“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行列。
(左为史蒂芬·列维特,右为史蒂芬·都伯纳)
虽是学术大咖,他却非常“离经叛道”,《华尔街日报》就评价他说,“假如经济学界也有‘夺宝奇兵’,那一定会是史蒂芬·列维特,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寻宝猎人,凭着自己的智慧、胆识和离经叛道获得了成功……”
他的特别,直接体现在他的作品上。《魔鬼经济学》一书,读起来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纪录片又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角色扮演、卡通插画、有趣的配乐等,更加强化悬疑感和趣味性。但别因此误会它不够严谨,相反,不少经济学家都试图从中挑刺,最后都放弃了。
(片中不少片段使用动画直观讲解)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这部片子,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跳出常识想问题、换个方式看世界的。
从相扑作弊到禁吃雪糕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经济学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专业知识,而是人人都能拥有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看完本片后最大的感受。
片子看起来就像侦探电影,其中用了不少篇幅就调查了一个问题:号称日本最神圣、最纯洁的相扑运动,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相互贿赂的情况?
起初,人们非常自信,心想:既然不知道答案,那就去找呗,但找了一圈下来,却没有一丝线索,因为即使他们看了上百场相扑比赛,依然很难找到真正确凿的证据,毕竟我们总不能说“两个实力悬殊的选手比赛,要是弱的一方赢了那一定是作弊!”更不能说“这个选手的失误姿势有点不自然,他一定是故意的!”
挖掘真相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破案——谋杀案件起码还有尸体、现场痕迹等等蛛丝马迹,相扑赛场就长那样,要用什么去定义和证明作弊呢?摆在面前的是一道大难题,但作为理性的经济学家,本片的两位主持人坚持认为:只要利益足够高,就有作弊的可能,这是人在激励机制下的正常表现。只要有做过,就一定能在数据中找到端倪。
事情似乎有进展了,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职业相扑选手在赛季进行时,要在15天里,每天完成一场比赛,只要你能赢下8场,就能获得每月5千美元的奖励(超过3万人民币)并且晋级。
那么,假设选手A与选手B是最后一场比赛的对手——A的成绩是7胜7负,比起8胜6负(已经晋级)的选手B,选手A距离胜利的距离更大,而选手B却不需要太关心最后一场的输赢了。
从这个重要的线索入手,果然有不错的收获——数据显示,更需要胜利的选手A们,赢得比赛的概率居然达到75%,远远高于一半,这种偏差实在太悬殊了。
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发现在下一个赛季的对决中,这两名“作弊嫌疑人”再次遇上时,赢的那方又会变成选手B!换言之,这两人极有可能是事先商量好的——你帮我晋级,我也帮你晋级。
这项有创见的研究,得到了日本经济学家的重视,他们也开始对相扑作弊这一扑朔迷离的“疑案”展开调查,不出所料,他们真的挖出了一系列“诡异”的事情:
首先是一些相扑选手的“匿名爆料”,一个比赛回合的贿赂报价,一般有20-30万日元(约1-2万人民币),去到顶尖层次的,则会超过100万日元(约6万人民币)。
其次是一次“神秘死亡事件”——在90年代,一名退役的相扑选手和一名教练,他们在报刊上指名道姓地说出作弊名单,并打算在记者会上揭发。奇怪的是,这两人却同时在前一天于某家医院、感染上同一种“呼吸道疾病”并死亡……
这真的是巧合吗?
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不妨跟着主持人做一回“福尔摩斯”,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再说一件“冤假错案”,但这次不是关于人,而是关于——雪糕。
曾几何时,美国一直流行着一个说法——夏天是孩子们小儿麻痹症的高发期,大家一直搞不懂为什么,通过数据解读,人们发现:夏天也是孩子们吃雪糕的高峰期!于是就把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甚至得出结论——吃雪糕引起小儿麻痹症,雪糕就是万恶之源!
如今看来,这当然是很荒唐的,但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人会这么想呢?片子就给我们科普了——因为大家把数据的“相关”和绝对的“因果”混淆了。当你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和分析,只是把自己确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就很容易犯这种“想当然”的错误了。
从社会到家庭
经济学原来很实用
接下来,本片又把视野放到了“家庭教育”中,想通过经济学的实验和思考方式,找出“激励孩子”的最优解。
故事要从他的亲身经历说起了:列维特有一个3岁的女儿,正处于学上厕所的阶段,他的妻子几乎都被逼疯了,因为无论怎么讲道理、怎么哄,女儿都不愿意自己坐在便池上。此时,向来自信满满的列维特就自告奋勇要解决问题,还说:“这种事情,还是交给经验老道的经济学家吧!”
他的方法很简单,也是很多家长们的惯用手法——采用“激励机制”,他承诺女儿,每次按规矩上厕所,都可以得到一包巧克力豆。听到这话,女儿自然乐坏了,还真养成了好习惯。
但3天之后,女儿的聪明让列维特傻眼:为了得到更多巧克力豆,女儿可以“自如”地控制上厕所的次数和时间,每次行动前都会索要巧克力,而列维特已经无法反驳女儿的诉求……
他自嘲说:“谁能想到,一个经济学家居然连自己的女儿都搞不定呢?”
于是引入了他接下来想探讨的话题:社会、市场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如此多,但我们真的做对了吗?这些激励的成效有多大?
他选了一个经典的教育难题作为调查的基础:金钱激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吗?
他和芝加哥大学的调查人员找来了成绩不及格的几百名学生,并做出承诺:只要你们能在每个月的月底测试里,成绩提高一个等级,就可以获得50美元,获得进步最多的人,还可以参加乐透抽奖,最多可获得500美元,并享受“富豪”级别待遇——坐豪车、拍写真等等。
纪录片重点跟踪了两个九年级学生,一个是立志想做搞笑艺人的Kevin,他的妈妈在乎成绩,也用过金钱激励的方式,但没有成效;另一个是黑人小哥Urail,他的妈妈经常监督他做作业、提醒他要消化书本的内容。
结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计划推行后,有将近5%-7%的通过率增幅。第二,这两名重点追踪的学生的情况截然不同——黑人小哥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白人小哥的成绩则不升反降:
金钱的激励有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但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而父母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从两个重点追踪的学生可以看出,父母是否认真配合、是否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决定了孩子对学业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他们的最终成绩。
除了这些案例,片子还探讨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名字对孩子前途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卖房子时找地产中介,他们总是劝你早点把房子出手,即便晚点出手,房子的售价可以更高,他们可以拿到更多佣金?
犯罪率降低与堕胎合法化有什么关系?
……
但无论是研究哪一个问题,他们都坚持一点:数据揭示的,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只是“相关性”,也就是提供另一种视角而已。
因此,片子的观点也不是置于四海皆准的真理,同样是“一家之言”,但我们依然推荐给您家孩子,为什么呢?诚如都伯纳所说:
“我们并没有去拯救任何人的人生,但我们给了人们挑战传统观点的方法,去问一些完全不同的问题——也许人们会笑你,然后你会停下探索,但我们没有放弃。我想说的是,如果事情不是人人想的那样呢?要么这不是原因,什么才是原因呢?我觉得应该找些方法,让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思考。”
就经济而论经济,本片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主持人们,最擅长的就是深入浅出,把高大上的东西说得既有趣又有料,观看此片,绝对都能让孩子学到不少“硬知识”。
而最重要的是,它教会孩子挑战常识,并敢于提问,然后给出充分的证据和说明——即使观点很另类,但如果那是真相的另一种解答,就不必害怕。
是的,孩子学习经济学,不是要掌握高屋建瓴的理论知识,更不是学会如何“精打细算”,而是通过各种问题的解读,掌握多角度、深入思考的能力,理智地做出决策,从而自如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懂点经济学,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能尽早真正懂得何谓“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