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让孩子愉快地坚持阅读,告别“暑期滑坡”
文|米饭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副主编
在美国,有暑期滑坡(Summer Slide)一说:如果在暑假期间,没有坚持阅读,相当于遗忘一个月的学习内容,退步两个月的阅读水平。在新学期开学后,老师需要花六周的时间把这些补回来。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暑假里愉快地坚持阅读?我们曾分享一个“打卡机制”,用各种有趣、可爱的模板,监督孩子们每天坚持阅读,这是一种外在驱动。今天,我们再分享3个建议,唤醒孩子对阅读的内在驱动。(拉至文末查看《给孩子的顶级名校经典阅读课》,让孩子在阅读与文学方面弯道超车。)
每阅读完一本书都有深刻的理解,并且乐在其中;
每阅读完一本书,都视其为新的起点,不断延伸阅读;
把读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以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建议1:及时反馈
轻松做出与众不同的读书笔记
很多孩子对游戏上瘾,为什么呢?因为游戏有三大特点:
及时反馈,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巧设挑战,总是超出能力一点点,较易获得突破的乐趣;
放大成就感,自己的努力是能带来改变的。
把“及时反馈”借鉴到阅读上来,就是快速做出一份与众不同的读书笔记,每学到一个知识,就像是收获了一个战利品,读书笔记就是战利品清单。
一般来讲,孩子做读书笔记,都是做“纵向梳理”,比如从章节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主要人物想要……但是……凭借……去解决……然后……最终……
这种梳理能帮孩子理清核心线索,但有个问题:孩子只能粗浅地总结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没有办法建立起更立体的知识框架。
不如让孩子试着做“横向对比”。什么意思呢?比如把书中两个不同的主体抽出来,或者两本书不同的主角拎出来,总结其异同——这种对比往往能刺激孩子产生新的理解。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Venn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是美国老师常常用来教小朋友分析事物异同的小工具,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也能在对比中加强孩子对事物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比如来自浙江温州的王韵婷同学,她是个小小科学迷,在阅读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都是熊,但北极熊不怕冷,而棕熊有的怕冷,有的不怕冷。这种对比有点意思,她就用Venn图做了笔记,决定去找出答案:
Venn图不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书籍,还能灵活调整,帮助孩子对比更多主体,比如王韵婷同学也总结过地球、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异同:
再比如,10岁半的殷梓原同学在阅读历史书时,发现了三种古代兵器的关系:
再比如,来自广州的8岁半的林庄可同学,则对比了牛顿和布莱尼茨两位科学家的理论、人格和生活爱好:
而高年级的孩子在做读书笔记时,可以适当抬高一些难度,才会有持续做读书笔记的动力。
“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一个在欧美学校里非常流行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这是一种更立体的思维工具。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着六种思考角度,只要孩子换上不同的帽子,就要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去思考自己学到的知识或认识的人物等。
白色思考帽:代表中立客观的事实与数字。
红色思考帽:代表直觉、情感和印象。
黄色思考帽:代表利益所在和可取之处。
黑色思考帽:代表风险、困难和潜在问题等负面因素。
绿色思考帽:代表探索、提案、建议、新观念。
蓝色思考帽:代表程序及步骤、了解需求、总结与决策。
比如来自北京的10岁半的高靓瑜同学,就用六顶思考帽写出《乔布斯传》的读后感:戴上“红色”的感情帽,她写出了对乔布斯广告的喜欢;戴上了“黑色”思考帽,则批评了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论据……
来自秦皇岛的10岁半的王梓涵同学,也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人物传记的读后感里:
当然,六顶思考帽的用途非常广泛,用在孩子最爱的小说里也没有违和感。
来自青岛的九岁半的王艺霖同学,看完《哈利波特》后,戴上了黄色的正面思考帽,给剧情发展提出了独特的建议:
来自上海的11岁半的何政阳同学,啃完《三国演义》这部难懂的巨著,戴上了“绿色”创意帽,给出了两个很好玩的假设:
建议2:巧设挑战
学会提问让每本书成为新起点
把游戏机制里的“巧设挑战”,借鉴到阅读中来,则是:帮孩子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美国阅读课上,经常会让孩子做两种阅读训练。
第一,做预测(Make a prediction),通过文中的具体细节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训练想象能力,也考察孩子对书中核心线索、主要人物和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问问题(Ask a question)。阅读时,给自己提问:这个事发生是因为?为什么这个人物要这样做?如果……会怎么样?当……时候,会发生什么?这样会影响到谁?作者的意思是?这是什么意思?如果……?
而阅读后,游戏才刚刚开始——比如知道了北极熊和棕熊的习性就会疑惑,为什么北极熊怕不冷,棕熊有的怕冷,有的不怕冷?知道了地球、月亮和太阳之后就会好奇,这种异同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时,让孩子去下一本书里找答案。
就像来自重庆12岁半的胡笔洌同学,她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后,觉得好奇怪,“为什么太阳会发热?”
她首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可能是因为周围的暗物质产生热量、可能是外部的引力、摩擦或者磁力引起?
然后看书找到了答案,并用思维导图梳理了出来:
最后,她还对比了“读书前”和“读书后”的自己——以前“只知其然”,现在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来自广州的10岁半仇颖譞同学, 看完动物世界后,发现很多动物夜间的视力会特别好,就反过来思考,人眼为什么反而在晚上看不清?然后精心制作了一张示意图,加深理解:
来自青岛的王艺霖同学看了气候变化的书籍后,想对“冬天变冷”这一常识刨根问底,也去看书求证:
如此,阅读就像游戏一样,打通一关,迎来新任务,再接着打下一关,每一关,孩子都能学到知识(收获战利品),就这样不断打下去。
建议3:放大成就感
把书里的知识搬到生活中
游戏的第三个特点,是“放大成就感”,放到阅读中来,就是让孩子把书里的知识,搬到现实中来!
比如来自山东的8岁半的刁怡朵同学,在书中看到科学家们的“对比实验法”,就有样学样,自己做了一次:
所用材料都是最常见的东西——土豆、灯泡和发光二极管,在父母的指导下,还找来了铜线做正极,螺丝做负极……看起来有点粗糙,其实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实验的雏形了。
再来看来自秦皇岛的10岁半的王梓涵同学,在书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结论:音乐会促进种子的发芽,他半信半疑,决定自己来验证。
他的做法是,同时种下两颗黄豆,然后用控制变量法,给其中一盆每天弹奏三遍钢琴曲《梦中的婚礼》,另一盆则让它自然生长:
经过5天的观察,他发现,黄豆的生长速度果然出现了差异!听了音乐的黄豆,显然长得更快、更壮实:
再比如来自广州的10岁半的仇颖譞同学,她被漂亮的水晶滴胶吸引住,设计了这个实验,验证温度对水晶滴胶的融化是否有影响: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喜欢看历史书,不妨和暑假旅行结合起来——出发前了解目的地的历史,然后当家人的小导游,或者到历史博物馆当暑期小小讲解员。
如果孩子喜欢看人物传记,不妨给自己最佩服的一个人写一个人物传记,然后拿给对方看——这绝对是最好的惊喜。
原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将来出国留学就是天大的笑话。”
作为引导孩子阅读思辨的最佳载体,我们结合美国知名中学“十校联盟”(也被称为哈佛等藤校预科学校)推荐的上百本好书,以及中国教育部新课标推荐书目,精心打造《给孩子的顶级名校经典阅读课》,全面提升孩子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