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女儿受欺负而把同学刺死,教孩子“以暴制暴”有多不靠谱?
“说句实在话,我真的希望坏人死绝”
这是我在就昨天发生在江西上饶的刺杀案件后,问了一个妈妈关于校园霸凌的感想后,她给我的答复。
文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2019年5月10日,在江西上饶第五小学内发生了一起刺杀案。据调查,行凶者是学生家长王某,当时直接冲进教室,打断了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持水果刀刺伤了10岁的男孩,后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该校其他家长描述,王某的女儿曾多次被死者长期霸凌,因此王某一直希望能够和死者家长沟通,而学校老师已经着手在解决这件事了,并且10号早上邀请双方父母来学校面谈解决此事,但死者家长并未来到学校,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该消息经警方通报,瞬间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在微博底下留言自己的亲身经历,原来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个案。
1.校园霸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可谓层出不穷,只是很多时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孩子能在学校安心读书本应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却成为一个大难题。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校园霸凌有多常见呢?我们在微博上做了调查,发现有被霸凌经历的人不占少数。校园欺凌内容多样,主要分为两种——“身体伤害型”和“精神侮辱型”。前者因为危害显而易见,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后者则是一种隐形的伤害,常常会被大家忽略。
最容易被辨识的肢体霸凌,直接甩嘴巴子,甚至打老师:
肉眼看不到伤口,但是对心理伤害极大的言语霸凌:
以及最常见却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关系霸凌:
还有在学校里大开黄腔甚至对异性动手动脚的性霸凌:
在“校园霸凌”现象愈来愈受到关注的同时,孩子们也从各种管道知道这个“名词”,然而学习到这个名词并不意味着充分了解霸凌本质,反而容易成为轻易标签孩子、定义冲突事件的另一种有色眼光。
在《孩子与恶》一书中,作者特别将“霸凌”独立出来讨论,他认为“孩子有关‘恶的体验’学习严重不足,无法从其他手足或同学间了解该有的限度,大人监视的目光须臾不离,很多孩子被当成所谓的好孩子来养育,被迁入固定的规格里。
面对内心不断涌出的力量无法分辨,便失去分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种事,停不下来。”
这些“恶”在团体生活里的展现,很可能就是开玩笑、恶作剧、口舌之争、吵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冲突。这些“恶”当然有可能演变成霸凌事件,但在尚未演变成霸凌的过程里,正是孩子需要大人协助之处。
若我们只想一味“消除”霸凌而畏惧任何冲突,那么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与这世界拿捏距离的机会,最终导致霸凌地下化,或是转型为各类的隐性霸凌。
校园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和大量缺课,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校园霸凌,一直是让教育者头疼的难题。
而就这一次发生的恶性案件来说,最主要的是,里面的家长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带刀进入学校把霸凌者刺死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悲剧型以暴制暴。
2.以暴制暴,好还是不好?
一方面,国内的学校霸凌程度远超过想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研究和案例,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霸凌的认识和应对方式过于表面化。我们的在荷兰的专栏作者魏蔻蔻,就曾经分享过关于孩子遭遇霸凌的时候,家长处理的七大误区,其中就包括,到底要不要”以暴制暴“:
误区一
“孩子被霸凌
可以教孩子使用武器反击”
以暴制暴的方式,很多都是教孩子要用凶器,包括,刀、砖、硫酸这类危险系数极高的凶器。
根据欧美孩子校内被霸凌的数据来看,超过85%的受害者致伤,致残,致死事件,是发生在受害者使用武器反击时,武器被施霸者夺取后,反过来伤害被霸凌者造成的。
这些武器包括:刀、玻璃瓶、棍棒、金属器皿、石块,笔、书包、皮带,等等。可见,使用武器成功反击的状况,只占很小的比例。
以暴制暴,有其复杂性和危险性分级,容易误伤,并不是像有的家长,认为打回来、动用武器杀伤或威胁他人那么理所应当的,要慎重。
霸凌事件,切忌以受害者的家长凭着愤怒和心疼,用“原始脑”的情绪驱使来做处理和应对。若没有合理计划,和对暴力及其引火烧身危险性的认识,而认为“兔子急了就要咬人”,猝不及防造成几个家庭的悲剧,就太令人痛心了。
还有,家长仅是简单对孩子说:“他们打你,你就打回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时常会事与愿违。
因为孩子在实际状况中,并不能保证当下出手反击,他们会因为自己无力反抗或是没有做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羞愧和增加挫败感。甚至会从此对受到欺负的事情缄口不言,不再寻求帮助。一些被霸凌孩子的自杀悲剧就是这样酿成的。
所以,处理这类事件,不能过于单一绝对,而是要多跟孩子交流,倾听,耐心理解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误区二
“孩子霸道,总比被人欺负好”
并非霸道的孩子就会远离霸凌和暴力伤害。相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会诱发他人的暴力反噬,也非常容易被同学排挤和遭受冷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同样不利。
误区三
“校园霸凌,并不是普遍现象”
不少中国家长和老师,认为校园霸凌只是少数,不是普遍现象;他们觉得小孩子能有多残酷呢,无需危言耸听。
在本文开头所展示的那些微博截图中,看到已经身为成年人的网友,在谈到儿时遭受的霸凌经历和现在目睹的校园霸凌而无处申诉。这些现象,包括在欧美霸凌中有的语言侵犯、外号讥笑、愚弄嘲讽,冷暴力排斥、肢体暴力。
误区四
“女孩子不会是霸凌实施者
男孩子不会被女孩子霸凌”
据国外的霸凌案例显示,校园内女孩子实施的霸凌事件,高于男孩子实施的霸凌。甚至,女孩子领导的霸凌,其持久性、羞辱和暴力程度、复杂性和残酷度均高于男孩子间的霸凌。
大家一定要意识到,女孩子,同样可能是霸凌的实施者。而孩子间的欺负,不是小事!想想那个被霸凌的女孩子,每次经历如此身心摧残的几个小时,会是多么漫长,生不如死啊!如果她是你的女儿,你的亲人,你心里会认为这是小事而过得去吗?
误区五
“孩子间打打闹闹是常态
长大了就好了”
认为孩子之间的打闹不用那么大惊小怪,长大了懂事了就好了。其实,儿时受到霸凌,如果没有走出来,长大后重复受到霸凌的事件层出不穷。成人间职场上的霸凌也很多见。
更多的时候,大家高估了受害者的反抗性,以为“农奴振臂一呼,转眼就能翻身做主人”。
可是,弱和强之间的转换,哪能一蹴而就,站起来的过程真的很艰难,要有长期准备,也要知道中间会有反复
误区六
“孩子受到霸凌,会说出来求助”
孩子大多数时候,在受到霸凌时,不会说出来,主动求助!
因为,幼小的孩子,对遭受的不愉快待遇,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公平的。他们对伤害的理解和界定感还不强,不会诉说或是认为应该求助。
如果孩子没告诉家里被霸凌的情况,千万不要焦急地指责:你怎么不跟我们家长说呢?也不要简单地讲:你如果受到欺负了,一定记得要告诉我们!这两种说法都很难让孩子敞开心扉。
误区七
“老师和家长不会造成霸凌”
老师和家长应该是校园霸凌的阻止者,孩子的支持者。但很遗憾,有时,老师和家长有意无意间,恰恰就是霸凌的直接或间接造成者。
比如,某个学生在老师视线范围消失了一个课时,老师都没有主动询问原因和去寻找,而孩子在这段期间,无论是自愿呆在某个地方或是被他人关在某个地方,都是老师的失职,这就是校园霸凌的隐患。
有些老师的行为举止本身就有暴力成分,这也会导致学生学样而去欺负他人。比如,老师对待某些学生的言语若轻蔑,讽刺,胡乱指责甚至体罚,都会导致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不尊重和嘲笑,诱发校园霸凌。
最后分享一个TED演讲视频,演讲的主人公Joseph Romero,他在15岁时被霸凌过,因此对霸凌深有体会,演讲中他就提出了一些做法,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被霸凌的学生勇敢面对。
《改变你对校园霸凌的看法》
Change the Way You See Bullying
(点击视频即可查看)
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在引导孩子的时候,无论是被霸凌者,还是施加霸凌的人,都能够给予关注,并从中引导,尽早走出阴影,并树立信心,更加热爱地区拥抱生活。
话题互动 | 关于校园霸凌中,”以暴制暴“你是赞同还是反对的?为什么?请把您的答案写在文末”写留言“处,与大家分享您的观点。
入群享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家长群,每周可获取影单书单、公开课与世界名校学习资源等资源福利,最近分享的资源包括《我们与恶的距离》、《12部高分传记电影》、BBC自然纪录片等。感兴趣的家长抓紧时间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