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 少年商学院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这是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的第1440次分享,作者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三集原著的导演叶君(知乎ID:jun ye)。 我们已获得授权并对文章做了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学院君说:今天(2016年12月16日)上映的电影当中,有一部非常独特,它的切点很小,但一定不容错过,它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其电视版(共3集)今年1月已在央视播出,反响空前,豆瓣评分高达9.4(累计3万多人投票)。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豆瓣评分高达9.4)

不要以为它是一部古板的文物科普片,相反,它非常接地气地展示了一群“文物医生”的日常生活,重新剪辑的电影版更注重还原这群做着特殊职业的人的寻常生活。不仅适合爱好历史的同学,更适合拿来给孩子讲一份好职业应该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工作。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

这个片子的主题,其实并不是后来有些媒体说的“工匠精神”,只能说,它拍摄的恰好是这样一个职业人群。真要总结的话,它其实是一个在历史纵横感中,放大了一个职业,以便重新思考工作意义的片子。

电视版穿插呈现了8个修复组的日常,包括青铜器组、钟表组、书画组、百宝镶嵌组、木器组、漆器组、陶瓷组、织绣组: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期间,我们保留了大量旁白,就是阐述这群“文物医生”眼中,一份好职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只有真心喜欢,才能长久坚持

“书画作品,往往百八十年修复一回,现在的人,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者当时的技艺如何,甚至可以猜测他当时的心理和外貌,这是一种穿越古今的奇特体验。其实,一个书画修复师的一生,能修到顶级名画的机会也不多,日常工作中,像这样的修复还是占多数。”

“一些有小瑕疵或不合格的瓷器,都要被打碎并集中掩埋,防止流入民间。正品就被送入紫禁城。同一窑炉烧造的瓷器,自此有了不同的命运。在这次展览中,它们实现了跨越五百年的历史聚会。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老师屈峰)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职业生涯或长或短

关键是我们留下了什么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和特殊生命体验。钟表馆里这些藏品,很多是王津年轻时修过的钟表。现在,他步入职业生涯的晚期了。这也是跟自己的人生对话的过程,更何况修复的是提醒时间的钟表。我们的职业生涯,能留下点什么给后来人。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钟表组王津师傅)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涯,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也许很多,有些是能让人依依不舍的。

“故宫钟表还留有上千件,一个人的一生是修不完的,需要一代代师徒传递来完成。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现代科技手段被运用在文物修复上)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享受职业带来的附加值

“周一故宫闭馆,骑行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对谁都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陶瓷组里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80后姑娘)

“他很快就要退休了,故宫还有不少地方他也没去过。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的心情和我们是一样的。”

“在高楼越来越多的北京,当越来越多的人只能在办公桌旁,放上盆栽和小型绿色植物时,他们还可以在瓜果飘香的环境里工作、生活。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木器组打杏吃)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享受一份职业的好

就要接受这份职业的不好

“在堵车已成常态的北京,大部分工作单位是早上9点上班,但故宫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了,当妈妈带小孩的女士,就要度过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

……

当我们看到一双二三十岁的手,在修一个二三百年甚至两三千年的文物时,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看起来很长,好几十年,但如果你是一个修复师傅,跟你面对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这个时候,你很难不去思考:作为一个匆匆过客,我又能留下什么呢?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会因为这个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了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看待这个工作,怎么看待生活,又和别的职业人群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我一直在好奇和思考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职业,我自己换过几次工作,有很多职业困惑,到现在还是会有,所以,我就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观察他们。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拍手工艺的片子,但是我不想再重复这样的调调:一群道德高尚的人,做着一个大家都不愿意干的工作,严守着人类最后的微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让大家有了共鸣吧,看着他们,也会想到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故宫里的猫,据说是宫廷御猫的后代)

这部片子能产生轰动效应,当然也有片子用了耳目一新的视听语言去讲述、去展现的因素,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大家被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彩的东西、有美感的东西和这些可爱的修复师傅们打动,他们确实太可爱了,我们其实历来都有工匠,但是缺少对工匠的尊重。因为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认同了一个冷门职业,还是很欣慰的。

带孩子看这部9.4分的纪录片,这样的职业启蒙平和却有力

写在最后:很多人觉得,电影版就是压缩后的电视版,其实不然,电视版更像是配合故宫博物院90周年展所做的衍生片,更多呈现了不同工种以及那些文物修复师。

电影版则加入了更多生活场面的描写,养猫、打杏、种枣、故宫里骑单车,还有师徒的感情以及同事之间的感情,你会发现,这群“文物医生”不仅是技艺精湛的修复师,还是一个个有着情感的普通人。两个版本都值得一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