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最强艺术纪录片,用25件旷世杰作教孩子爱艺术爱生活
文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每日精品推荐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到底赢在哪里?我们曾总结了三点:懂自己,懂生活,更懂与世界对话。(点此查看详情)但一些家长误认为,孩子画啥像啥、钢琴八级,就是懂艺术了,过分注重“术”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品味美好的能力。
学院君认为,在孩子心智最为开放的时期,学习技能倒是其次,但一定要学会广泛地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养成更加“挑剔”的品味,参观博物馆、画廊时,才能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因此,今天就给推荐一部BBC的经典艺术纪录片——《旷世杰作的秘密》,豆瓣评分高达9.2,是艺术纪录片里罕有的高分作品。一共25集,每集50分钟,每次只讲一件作品,不仅请来了不少艺术大咖分析作品伟大之处,更揭示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套25集的纪录片,相当于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旅行”。在这里,孩子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是背后隐藏的整个世界, 透过这种深入的观察,收获的也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历史故事,还有艺术家们透过画作传递出来的生活态度。
1.《向日葵》不仅是梵高的最爱
还见证了一段相爱相杀的友谊
《向日葵》一共有11幅,是梵高最喜欢的题材,同时,也见证了梵高从“菜鸟”到大师的晋级之路。
(梵高早期的向日葵作品)
(梵高后期的向日葵作品)
受到印象画派的启发,他爱极了热烈的颜色与变幻莫测的光影,在巴黎完成了四幅向日葵,还举办了个人画展,但当时的人都不感冒,唯独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懂得欣赏。
(梵高后期的向日葵作品)
(梵高之所以喜欢向日葵,很大程度是因为对黄色的热爱)
这可让梵高乐坏了:得到偶像的赏识,不能更赞!于是,梵高一鼓作气,跑到了普罗旺斯的阿尔勒,邀请高更过来与自己作伴,决定开创属于他们俩的新画派。
(梵高租住的黄色小屋)
就在等待高更答复的过程,梵高创作灵感也达到了最高潮,画出了最具特色的第八幅向日葵。
果不其然,高更真的非常喜欢。因为这幅画的构图、笔法、用色都堪称一绝——种子用了精细的点彩画法、呈现花瓣则用厚重的颜料、背景则使用交叉笔法,打破单调用色的局限……
画作完成后,梵高觉得自己事业与友谊双丰收。但相处下来才发现,两个人的绘画观南辕北辙,而且火星撞地球,一见面就吵架。
(高更与梵高)
但是梵高真的太崇拜高更了,他甚至想改变风格讨好偶像,结果却是不欢而散——高更特意画了一幅画来嘲讽梵高,然后挥一挥衣袖就跑了。
(高更画的梵高——一个只会画向日葵的“偏执狂”)
之后的梵高开始性情大变,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为了挽回与高更的友情,还把第八幅向日葵重新画了一遍,让高更可以挂在家里。
直到梵高死后,《向日葵》才终于名声大噪,被炒起了高价,而破产的高更则一改以往的“高冷:不仅说自己曾指导梵高作画,而且也开始画《向日葵》……
于梵高而言,《向日葵》不仅意味着蓬勃向上的生命, 更是一段相爱相杀的友情的见证。很多观赏者都说,这幅画看似明亮活泼,但看久了,就会体会到深深的哀伤。充满矛盾与复杂,大概也是梵高一生的映照。
2.堪称神迹的《最后的晚餐》
也许是达芬奇最伟大的作品
如果《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闹出盗窃事件,《最后的晚餐》可能会是达芬奇最脍炙人口的画作之一。
14-16世纪,有不少画家都画过这个《圣经·新约》的经典场景。唯独达芬奇,画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版本。
传统画作几乎完全按照故事来绘制。耶稣坐在桌子的一侧,其他门徒守规矩地吃饭,而出卖耶稣的犹大则是坐在一个角落位置——一点悬念都没有,观赏者一看,就知道谁是叛徒。
(科西莫•罗塞利画的《最后的晚餐》)
(彼得•库克•范•阿尔斯特的版本)
达芬奇不这么想,“完全写实的画作没有意义,必须跳出传统。”所以,他花了两年打造的版本中,人物都不再波澜不惊,画面也充满了戏剧性,生动的程度,就相当于把演员搬到了纸上!
比如,叛徒犹大不再与别人独立开来,而是试图藏起来——达芬奇就把全画唯一的阴影给了他;每位门徒也都有各自的手势,有的试图解释自己的清白,有的表示震惊。
(达芬奇版本中的犹大)
尽管情绪如此复杂,画面却一点也不杂乱。因为达芬奇巧妙地将十二门徒分成了四组,每组各三个人,使画面也有了节奏感,好像轻轻松松就达到了和谐与平衡……
最让人惊讶的,还是达芬奇所用的“透视法”——如果你站在画作的一侧观赏,会发现实际墙壁角落和画中的角落边缘,巧妙地连成一线。
达芬奇还在画中加入了很多神秘的象征——《最后的晚餐》耶稣低着头,神情忧伤,经过达芬奇的巧妙设计,只要画中的耶稣一抬头,就会把目光投射在在对面墙壁——挂着描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一幅画。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达芬奇,学画画也是半路出家,能顺利完成这幅最伟大的画作,靠的可不仅仅是天赋,而是非凡的创造力。在那个年代,没人敢这么画画,只有达芬奇,敢于坚持自我,所以,最终也只有他,能够画出让人为之震撼的版本。
3.《自由引导人民》为何
成为法国的精神象征?
每个看过历史课本的人,都不会对《自由引导人民》感到陌生。这幅被誉为法国精神象征的作品,诞生于巴黎最黑暗的大革命时期。
在作者欧仁·德拉克罗瓦看来,革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光明,而是无穷无尽的鲜血与牺牲。
这幅画最吸引人的,肯定是中间这位坦胸露乳的妇女了,说她像古典画中的女神吧,又总觉得太粗鲁了——不仅露出了腋毛,肤色也特别“健康”,但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真实的女性。
原来,这是德拉克罗瓦的精心设计——谁能想到,看起来如此“放荡”的女子,原型居然是古希腊的女神和法国人的混合?!
但当时的批评家,审美可没有现代人这么进步,他们纷纷奚落道,“这哪里是什么自由女神,就是个卖鱼的女人罢了!”、“如此肮脏龌龊的画作,根本不值得一看。”
(以前的女神形象都在半空中,肤色洁白无瑕)
而德拉克罗瓦的创作,也不是纯粹为了反传统而已,而是想借助这个形象,去赞颂女性在这场革命中的贡献。当然,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道德秩序的不满——“为什么女性一定要粉雕玉琢、轻声细语呢?她们也是民众的一分子,也可以是革命的领导者!”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哦,这幅画真是“政治正确”呀。不是的,德拉克罗瓦不仅描述了革命的“伟光正”,也体现了不少革命中暴民趁火打劫的场景。
比如,皇家侍卫拿走了男孩的火药包、 年轻人带着的帽子也是偷回来的,一名躺在地上的被杀死的男性,就连裤子都被别人脱了……
一幅伟大的画作,必然不仅仅是呈现眼前所见,也不仅仅是讨好某一类人,为政治服务。德拉克罗瓦就是做到了这一点。“我无法上场作战,但起码为国家作画!”正是这种使命感,才成就了伟大的《自由引导人民》。
4.教孩子读懂艺术
看完这部纪录片,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只是最次要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在每位画家的身上,学会宝贵的生活态度。比如说,梵高教会我们,找到你的热情所在,只要勇往直前,总会有收获;达芬奇教会我们,唯有创造力让我们进步;德拉克罗瓦教会我们保持真诚,艺术传递不仅是美,更是思想……
艺术有很多样貌,接近艺术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径,学画画、上美术班是一种,跑画展、看纪录片、欣赏周遭的小细节,同样是很好的方式。
当然,如果孩子有天赋有能力,可以在一项艺术兴趣上深耕下去,甚至成为以艺术维生的创作者,自然是幸福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契机,我们陪伴他们经历过的每一场艺术之旅,都会成为他们生命的养分。
说到底,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释放,它不简单,但是也不复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孩子们能够从小就建立起一条与伟大艺术家们沟通的桥梁,他们在长大后,也一定能找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更好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