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开始让孩子输得起有多重要?
文 | 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授权自公号“常青藤爸爸”
孩子们三五一群打扑克的时候,如果赶上自己牌不好,或者玩到最后,握了一把出不去了,总会有人赖皮地把牌扔到牌堆里,然后搅和在一起,发着脾气说:“没意思,我不玩了!”
孩子的好胜心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当孩子执念于“赢”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都会劝慰孩子“输就输了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这时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不是对输赢的不在乎,而是一种能够“承认自己输”以及“认可别人赢”的能力。
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研究发现,那些能积极面对“输”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有更强的自尊心。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比那些只想“赢”的孩子能更准确地认清自己,才可能成为最终的“人生赢家”。
那么,面对一个在你眼中经常“输不起”,一不如人就大发雷霆的孩子,成人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行,就是——让孩子认真地“输”。
输都不让输
你以为这就是爱孩子吗?
我们的幼儿园,学校里经常喜欢搞一些比赛,歌舞比赛,口算比赛,朗诵比赛等等,有些人对此十分抵触,他们害怕过早地让孩子面对“竞争”,这会让孩子们把“输赢”看得太重,从而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反倒容易“输不起”。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中的很多做法看起来简直不能再“人性”再“美好”了。你看美国人很少会让孩子从小从事需要与他人竞技的项目,他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很多比赛结束后,你不用担心会有人哭,因为每个人都会拿到一个奖。
我们都知道美国孩子很爱运动,有一次我们班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幼儿组的棒球联赛,还拿了一个小奖章向我炫耀。我说不错嘛,你们队赢啦?他对我笑笑,说没有,每个人都有一个奖章,还给我来了一句“We are all winners (我们都是赢家)。”
以前我也觉得皆大欢喜嘛,大家都高兴蛮好的,但现在我却不这么认为:难道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给他们一个虚假的不真实的竞争环境?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奖牌,那比赛还有什么意义,直接叫“才艺展示大会”不就好了?
美国知名教育博主Michelin Moore曾经写了一篇长文来抨击美国社会为了鼓励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赢家”。他说当孩子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里,不可能每个人都捧着他,在乎他的梦想,如果到那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真实的社会是“有输有赢”,对他的伤害会更大。
家庭心理学专家Sara Dimerman也说过,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自尊心的理解有误区。他们自认为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和体验“输”会破坏他们的自尊心。但大量的研究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能感受到“赢”的优越感,从来没有感受过输,那么他长大了,在面对输的时候会有极大的挫败感。让孩子尽早真实地感受输,并且引导他能正确地面对“输”,与“输”打交道,才会让他在未来变得更优秀。
所以,今天我们说,能赢的未必是真正的赢家,而“输得起”才会赢得更长远。
要让孩子“输得起”
先从“不让”开始
另一位美国教育博主Sunny Chanel曾经写过一篇特别火爆的文章,标题是《和女儿玩大富翁,为什么我从来不让她?》。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相似的经历,比如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当然,前提得是适合他年龄和能力的游戏),你是会故意放水让他赢,还是会正儿八经地和他PK呢?
Sunny说那天下午,她和女儿玩大富翁,女儿输得特别惨,大叫:“你太坏了!你为什么不让我赢?你不应该放那么多宾馆在这条路上,害的我每次都要付很多钱,你为什么不让着我,太恶毒了!”一边说还一边大哭。
之后Sunny给了女儿一个拥抱,帮她擦眼泪,并且让女儿自由地释放不满。等女儿平静一些,她对女儿说,游戏的关键不是你赢或者我赢,而是你需要承认失败,输了就是输了,其次你该从失败中吸取一些经验,知道下一次要如何排兵布阵。妈妈不让你并不是不爱你,妈妈只是把你看成一个和我一样平等的人,无论输还是赢,至少是公平的。你一定要我让你也可以,但是你觉得玩一个不公平的比赛有意义吗?”
接下来,女儿的举动让Sunny很高兴,她悄悄地说,“妈妈,我们等下能再来一局吗?这次你也不要让我。”
让孩子真切地感受“输”的过程
面对“输”的结果
很多时候成人责怪孩子输不起,却不愿意承认这都是我们无形中造成的啊!
开头提到的博主Michelin Moore就说,在美国,出现“人人都是赢家”的怪现状也是因为我们太担心孩子因为输而感受到“失望”了。跟我外甥玩扑克的时候,我总喜欢让着他,让他赢。我想的是“别和小孩子斤斤计较。”可这种成人“自以为是”的礼让和低估孩子能力的行为,反而容易让孩子日后养成喜欢“赢”,只能“赢”的心理预期和习惯。
让孩子感受紧随“输”之后的失望、沮丧与发脾气实在太重要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反思为何输了,更有动力去改变。如果我们连这种机会都不给孩子,怕是以后他们只会输得更惨。
好了,关键来了,我们允许孩子面对输,不怕他输,可现在他不干了,一输就开始发脾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1、敢于正确面对“输”的结果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在输的时候不会责怪孩子,但会有人倾向性地淡化“输”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情感,比如假惺惺的鼓励“没关系,就算输了你在我心里也是最棒的!”或者避而不谈“输”,而直接给孩子灌输道,“没关系,我们下次再努力,一定能赢!”
输了就是输了,情绪转移对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于事无补。
2、允许孩子释放情绪
哪怕他的情绪非常的剧烈,你依然需要做到不卑不亢,让他把这部分负面情绪释放掉。这也是一个跟孩子一同真实面对“输”这个结局的过程,教会孩子 “输了就是输了,我们需要接受这件事。”
他的反应可能会巨大到“惊天地泣鬼神”,也可能干脆被“挫折”打击到不愿尝试。无论结果如何,这些负面情绪都是真实的,是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实实在在必须要去面对的。一味地想要快速制止其负面情绪的释放,他就只会越来越“输不起”。
3、平静过后一起复盘
总结经验,回顾整个输的过程。如果你发现孩子真的被打击得很严重,你可以和他们分享自己更痛苦的经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也经历过自己的这种痛苦。类似深入的交谈,可以一下子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也能让他变得更加刚毅。
小马君,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现居美国。本文授权自微信公号:“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