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究:孩子沉迷手机,多数是因为家长没做到这9件事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沉迷手机,多数是因为家长没做到这9件事
黃敦晴 少年商学院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文 | 黃敦晴
学院君说:长长的暑假让父母伤透脑筋,尤其是青少年滑手机时间大增,沉迷电玩、荒废功课、影响情绪……有办法好好管理孩子使用手机吗?
哈佛大学的研究,以科学为基础,告诉你几岁给手机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做到这9件事?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段洁(Jean Twenge)做的一个研究发现,在2011年到2015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突然大量增加。重度忧郁的个案增加了5成。
她说,从那几年开始,青少年开始增加使用手机和社群媒体,也改变他们的生活。手机大量的干扰了青少年的生活,包括他们用在与人面对面互动、甚至睡眠的时间。约莫同一时期,青少年觉得自己没用、对自我不满意、不快乐的情况也开始上升。
另一位学者、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韦恩斯坦(Emily Weinstein)研究,找出了原因。她在美国公立中学的调查发现。
青少年使用社群媒体的主要目的:包括自我表达、与人互动、探索有兴趣的事物、以及只是滑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这些面向,对青少年的生活带来正反两面的影响。
例如,社群软件让青少年可以展现自我、发声、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这些都对青少年带来正面的情绪与能量。但同时也会让他们在意朋友是否喜欢他们发布的图文、有多少人按赞、人们怎么回应、是否认同他们。
甚至,当看到朋友们聚会,自己却没有收到邀请时,也会有失落感。更严重的,可能是网络上的言语霸凌。于是他们的情绪随着他人的留言与反应,忽喜忽忧,阴晴不定。
但问题不在于能不能给手机、或是孩子几岁时才能拥有手机。因为如果要求孩子禁用手机或社群媒体,也会影响他们与同侪互动的机会,失去这些新工具带来的好处。
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一个所谓「对」的给手机时间点,而是得像要教孩子如何健康饮食一样,教孩子怎么聪明使用手机、社群软件、以及上网行为。
“你必须先让孩子知道使用手机的责任,和对于使用规范有共识,然后才来思考要不要给手机。若是从没有做到这样的沟通,建议你最好再等一年。”美国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组织执行长凯勒佛(Kerry Gallagher)建议。
综合哈佛教育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专家给父母的建议包括:
- 跟孩子一起讨论使用手机的游戏规则,愈早愈好。面对手机在生活和学习中造成的巨大影响,家庭中的共识如何?
- 厘清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沟通取得共识。多和孩子讨论,希望数位工具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才是适当?
- 和孩子一起订下使用规则,学习为自己负责。不过这些规定要随着孩子的年龄与科技演进调整,与时俱进。
- 了解学校如何使用这些数位工具,也观察孩子的使用有没有异状。
- 刻意拨时间与孩子相处,不要让孩子因为无聊而转向手机的世界。
- 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与情绪反应,以及这些状况的改变对日常活动的影响,避免错过警讯。
- 与孩子聊天,了解他们使用手机与社群媒体的内容与状况。他们喜欢什么,在哪些状况下觉得有困扰?一起讨论怎么克服这些问题。例如,不要再追踪令他们不愉快的内容,或不要再发布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焦虑的讯息种类。
- 也不要过度忧心,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手机。青少年本来就比较多愁善感,所以,应该跟孩子与老师们沟通,了解、与解决孩子真正的问题。
- 父母也要以身作则,例如不要自己一直低头滑手机、发简讯给孩子,而不与孩子多用其他方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