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威胁”着学习, 竟练成流利双母语 | 13岁男孩的爆笑日记 | 少年商学院

被父母“威胁”着学习, 竟练成流利双母语 | 13岁男孩的爆笑日记

被父母“威胁”着学习, 竟练成流利双母语 | 13岁男孩的爆笑日记

小飞熊 少年商学院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文|小飞熊

授权:潇潇和溪水的倍可亲博客

学院君说:近年来,好莱坞刮起了一阵“亚裔旋风”。讲述亚裔亲子感情纠葛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斩获奥斯卡;全亚裔班底的浪漫爱情喜剧《摘金奇缘》成为爆款,连续三周占据北美票房榜首。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两篇有意思的日记,作者是一位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13岁亚裔男孩。他眼里的亚裔学生的生活,学习方法等等,有快乐,有烦恼,相信读完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我是被要挟的。

如果我不按时写完这篇文章,就看不成《疯狂亚洲富豪》这场电影;如果看不成这场电影,我就会无比悲伤。

我是这本书的铁杆粉丝,情愿用我的生命来换取这场电影的门票。我妈抓到了我的死穴,非让我在电影放映期结束之前完成一篇关于亚裔小孩的文章。没办法,我只能把我已为数不多的暑假时光用在了这上面。唉……

(全亚裔班底《摘金奇缘》,由杨紫琼领衔主演)

生为亚裔:成长的欢乐与烦恼

我就是一个亚裔小孩。我妈可能想看看我在加拿大长大究竟经历了什么。但事实上,我根本就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己有任何特别的地方。

三岁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是个亚裔。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的话, 那就是我一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跟一个长着东方面孔的幼儿园老师讲中国话。结果三年以后,我发现她是个韩国人。

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着我爸看了两眼匪夷所思的抗日神剧,就开始异常的兴奋。每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我都会给他讲一遍神剧的剧情。我的中国近代史就是这样启蒙的。 

终于,我惹毛了一个在日本长大的埃及小孩,非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我跟我的一个中国小伙伴表示不服。然后我们就二对一地打了一架。这是我有生以来干过的最脑残的事情。比抗日神剧还莫名其妙。

当然,我们很快就被制止了。老师很严厉地说:必须尊重所有的国家!还把这事告诉了我妈。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妈把我一顿臭骂。我爸等她凶完,好奇地问:“儿子,你们打赢了吗?”

Yes!我成功把我妈的愤怒转移到了我爸身上。其实大人真的想多了。我们只是在为真理而战,跟种族国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妈回中国了,把我留在了加拿大。我爸只好给我准备上学带的午餐。那段时间里,我见识了真正的黑暗料理。比如莲花白Pizza。但是他的杀手锏是……回锅肉。有很多很多很多蒜苗的那种。

一天中午,存储了一天的回锅肉让所有的小孩,包括老师,见识到了中国的厉害。太厉害了,我的饭!我打开饭盒的那一瞬间,全场失控了,小朋友四处逃散。一张桌子,瞬间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很淡定地吃完了我的回锅肉。有一个老师贴心地送上了漱口水,还免费送给我整整一盒口香糖。我大方地想跟小朋友分享,但是他们都说:“别过来!!!太可怕了!!!”

虽然有一点小尴尬,但是我认为这是他们正常的生理反应,跟歧视无关。我回家后告诉了我爸,说:“你可以给我带三明治吗?”我爸说:”可以。”

第二天,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请所有小孩来看我的午餐。我的三明治里有炒菜,有Cheese,还有一块糖醋排骨,带骨头的那种。小孩子们目瞪口呆地看我啃完了我的糖醋排骨三明治。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七年级的时候,我的一个白人同学很骄傲地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标题是:我爸的新纹身。在那张照片上,他爸的整个后背上刻着一个巨大的汉字:龟——乌龟的龟。

他还得意地问我:是不是很霸气?我做了半天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决定告诉他这个残酷的事实:”龟在中国话里是骂人的,而且是很难听的那种。” 过了良久,我的同学才回了一句:”我还是不告诉我爸了,他会很伤心的。”

自从考上了初中的AC班,我就发现周围的亚洲面孔忽然间多了起来,让我有时候产生到了中国的幻觉。AC,本来是Academic Challenge(学术挑战)的意思,但是在我们学校,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Asian Club(亚裔俱乐部)。

小学时,我们班二十七个同学里,有三个中国小孩。而现在,我们班三十个同学,有十五张中国面孔,这还不包括混血儿。不知道是亚裔小孩太聪明,还是亚裔家长太彪悍?

但我知道,大多数亚裔小孩都是从小就被威胁着要努力学习的。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在路上遇到一个Homeless(流浪汉),父母就会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只能去当Homeless。

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习或 Homeless两种选择似的。还有,人家Homeless招谁惹谁了?!

亚洲父母既不相信休息,也不相信娱乐。 所以通常只有亚裔小孩才会了解亚裔小孩, 因为别的种族, 会对我们在假期里做数学题之类的安排感到惊讶, 甚至恐惧。但对我们来讲,一切都是正常的。

按常理,AC班里的亚裔小孩已经是比较聪明的了,但是我们谁也逃不过被父母吹毛求疵(父母管这叫严格要求)的命运。所以我们的心理都非常强大,就是被练出来的。

一次,我的朋友兴高采烈地跟他爸说:老爸,我得了4分。

他爸问:为什么不是5分?

我朋友无奈地说:满分就是4分。

他爸又问:还有附加分吗?

而在我家,对话是这样的:

我:老爸,我考了个第一名!

我爸:什么时候?

我:昨天。

我爸:哦,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天哪,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有那么难吗?!

虽然如此,我从小到大还是过得蛮开心的,尤其是现在。因为我写完了。我妈没理由不让我看《疯狂亚洲富豪》了,哈!哈!哈!

(另一部影响深远的亚裔电影《喜福会》)

华裔小孩VS中国父母

数学大作战

态度决定一切。我第一次接触数学,就明确地表达出了我对数学的态度。

话说九年前的一个下午,天下太平。

三岁的我正坐在大厅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童书。

我爸在一边的桌子上摆满了玩具士兵,带着灿烂的笑容问我:小飞熊,数数有多少士兵呀?

我认为很这很无聊,为什么要数呀?于是我走到了桌子旁,把所有的士兵都推下了桌子,然后高兴地说:“一个也没有啦!”

我爸很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我五岁时,我爸给我吹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六岁时,我爸给我吹三角函数;我七岁时,我爸终于放弃了。

我过了一年清静日子,感受到了无知无畏的快乐。但是,我的好日子还是被无情地摧毁了,化为了美好的回忆。这次,终结我好日子的人,不是我爸,而是我妈。

当三年级的我正悠哉悠哉地掰着指头算5+8时,我妈终于忍无可忍了。我妈说:“小飞熊,你必须得多做数学题了!“

我说:”不做!“我妈问:”为什么不做?“我说:”因为不想做!“就在我妈琢磨着该怎么对付我时,暑假来了,我们一起回到了中国。

我没料到的是,一到中国,我就看到了快递小哥送来的一摞一摞的数学书。

我看到数学书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安,然后是郁闷,再然后是愤怒。这可是暑假,我的朋友们正在古巴跟海豚冲浪,在德国吃着香肠,在西班牙看斗牛,而悲催的我,忍受了二十三小时晕机的痛苦,像白求恩一样不远万里回到中国,竟然要我做数学题?!

我不干!我要为平等而斗争! 我要为自由而呐喊:凭什么?!

第一次呐喊时,我妈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第十次呐喊时,我妈说“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第五十次呐喊时,我妈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第一百零一次呐喊时,我妈淡定地说“你给我做数学题去”。

我现在都记得当时在成都每天早上都要重复的画面:

1、我妈叫我做数学题;2、我很淡定的说“NO”(虽然我很清楚,反抗是没有用的);3、我妈用取消一切娱乐活动来威胁我;4、我用眼泪来回应她的威胁;5、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开始做起了数学题……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鳄鱼眼泪打动不了父母像钢铁般坚硬的决心,尤其是让我做数学题的时候。

做完数学题以后,我和我妈的母子关系又恢复了健康。我们去了三星堆,金沙遗址,见识了乐山大佛,逛了武侯祠和锦里,吃了老妈火锅,白家酸辣粉和陈麻婆豆腐……暑假,就这样在战争与和平中酸爽地度过了。

暑假结束,回到埃德蒙顿。

在四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当我的同学们还在一边嘀咕,一边翻着手掌,一边专心致志地数着“一个五,两个五,三个五……”我的答案几乎不经大脑,脱口而出。还有很多时候,我的同学们还没来得及搬出手指头,我的答案早已经出来了。

秒杀的感觉真的很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数学就让我瞬间成了小伙伴中的热门人物。连淘气闯祸的时候,老师都会对我异常的包容。哈!哈!哈!

当然,见识过中国小孩的数学水平之后,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不是我的数学有多好,而是做过了中国的数学题,感觉加拿大学校的数学题实在太简单了。

但是我的头脑还不算简单。很小的时候仰望夜空,我的脑海里总会呈现出一些玄奥的问题:宇宙到底有多大?时间的起点在哪里?会有尽头吗…… 

我并不讨厌数学,但是数学题还是我的天敌。数学的美是无穷无尽的;基础数学计算题的烦,也是无穷无尽的;我跟父母之间关于做多少数学题的争论,更是无穷无尽的……

我的数学故事还很长,但是不写了,我该做数学题了!

表达能力超强的华裔萌娃

是怎么炼成的?

以上两篇文字都出自这位名叫“小飞熊”,从小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小孩之手。

最初读到这位小朋友的文章,我真是惊呆了:这么生动有趣的文章,这真的是华裔小孩写吗?!让孩子成为在中英文间自如切换的“双母语”人才,应该是很多国内外家长的梦想,只是苦于方法不得当,多少父母铩羽而归。

培养小飞熊的妈妈潇潇是这样说的:“儿子学中文,配置很简单:几百本触手可及的童书,外加一枚在精神上给予他绝对支持的老爸,以及一枚集陪读、秘书、 保姆兼心灵导师多功能于一体的老妈!”

在博文中,潇潇分享了儿子在海外学习中文的时间线,循序渐进、非常详细,特此分享给大家:

  • 1-2 岁 

进入幼儿园,从此中英文兼收并蓄。睡前中文亲子阅读习惯养成,并延续至今,仿佛吃饭睡觉一般自然。

  • 2-3岁

开始进行有效的双语交流——看见黑人白人就讲英语,见到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就讲中文。2岁半自发地背下600多字的《三字经》,并于3岁全部忘记。以此证明,不懂不用,认过的字,背过的诗都将是无源之水,过眼云烟。没有感悟的机械记忆,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 3-4岁

没有音乐细灵感、没有运动基因,就往博学多才的方向发展。亲子阅读时间极尽可能地增长。阅读范围迅速扩大,浅显的科学专有名词开始登场。交流范围跳出日常生活,向海陆空多角度全方位扩展。迷上动画片《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爆笑搞怪的《夺宝幸运星》。

  • 4-5岁

开始中文识字。正式入读公立学校的学前班。阅读内容向纵深发展,代表性的图书有:《生命的故事》,《就是爱恐龙——恐龙博物馆之旅》。因认的是简体字,而图书馆的优质图书多为繁体字的港台版,故识字和阅读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爱上了古诗词的韵律感,在洗澡上厕所时吟诵得如痴如醉。

  • 5-6岁

识字量大约600左右。儿子自学拼音成功。无法独立阅读中文图书,但热衷纠正我故意读错的字,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爱城图书馆的童书普遍低龄化,开始不能满足需求。与妈妈(也就是我)一起在电脑上制作自己喜闻乐见的中文书,拼音从此得以学以致用。

  • 6-7岁

比较生僻的英文单词开始出现在中文口语里。被妈妈(也还是我)听到一个抓住一个,抓住一个解决一个。手边有字典,眼前有网络,这世上还有什么是谷歌和维基百科解决不了?!第一次回国,语言交流上毫无违和感,违和感都是在行为和认知上的。终日流连于各大名胜古迹与博物馆,见识并迷恋上中国文字背后的那份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搬运5大箱图书返回加拿大。

  • 7-8岁

将回国见闻做成一本双语图书(当然是在偶的帮助下),并被收藏于学校图书馆,自豪感自信心双双爆棚。能读一些相对简单的句子,但不能独立阅读。图书内容向纵深方向的演绎开始加速。听到《西游》开篇词,觉得很酷,稀里哗啦背下来,听到《三国》开篇词,觉得很酷,稀里哗啦背下来。从此《木兰辞》《陋室铭》《正气歌》。。。。一发不可收拾。

  • 8-9岁

开始独立阅读。从笑江南版《植物大战僵尸》进境到李志清编绘的《射雕英雄传》,用时四个月。亲子阅读开始涉及浅显的古汉语。读通一个章回的《三国演义》耗时约45分钟。第二次回国,继续走访文物古迹,再搬5大箱图书返回加拿大。追《奔跑吧兄弟》或看看《爱情公寓》,以在语感语汇上与国内接轨。

  • 9-10岁

针对性地扩大识字量。亲子阅读完成原版《神雕侠侣》,读通一个章回的《三国演义》耗时约15分钟。中文开始成为工具,用于上网获取资源,传送信息。享受中文阅读带来的快感,并开始与英文阅读相互促进。最近莫名爱上了哲学,英文读希腊三杰,中文读孔孟老庄(蔡志忠漫画版)。

总结一下,潇潇妈妈从小和小飞熊一起读书,让他自由地想看什么看什么,外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阅读深度与广度并重。最重要的是,妈妈不仅自己保持着写作的习惯,也引导着孩子多写作,多产出!

看来,作为父母,孩子最初的老师,无论怎样强调读书和写作的好处,都是不为过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