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 少年商学院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文丨寿彤军

转载自: DNA计划

学院君说: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与大家探讨电子游戏的利弊,这是一个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两部亲子沟通游戏的动画片,一个是中国设计师创作的《换个我(Happy Reversal)》,另一个是国外设计师创作的《Controller(控制者)》。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同样讲的是母亲和孩子因为游戏而发生冲突的故事,两者在题材和情节上颇有相似、相通之处,然而细细品味又会发觉其实两者相去甚远。Controller》像是一次轻松愉悦的自赎,而《换个我》所展现的,则不失为一次沉重而尴尬的变异。

(动画片《换个我(Happy Reversal)》)

(动画片《Controller》)

为了方便大家对比,列表简要介绍一下这两部动画,其中的差异或许能展现得更为清晰。“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这两部动画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得了一些奖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设计师比外国设计师的创作早了几年),可见亲子之间如何沟通游戏,是一个普世的话题。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很多误会,都从不沟通开始  

我们先来看中国设计师制作的《换个我》。

妈妈推门进场时很疲惫,晃晃悠悠拎一袋子苹果,瞥了一眼打游戏的儿子,便耷拉下眼皮,抬手擦擦汗,走向一洗碗槽的脏碗盘。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面对脏碗盘,妈妈的眼神疲累而失望)

妈妈对儿子只打游戏、不做家务很不满,但她不说;妈妈洗了一盘子苹果送到儿子面前,儿子顾着玩游戏一挥手打翻了苹果,妈妈生气不?生气。

但妈妈还是不说。妈妈只低声说了三个字:“这孩子……”欲言又止,为什么?妈妈究竟想说的话是什么?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妈妈和儿子抢夺游戏手柄)

妈妈的心思,没说,但她径直上手来夺游戏手柄,“别玩了”。

儿子不肯撒手,“我还在通关呢”。这一刻,妈妈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游戏还没通关,就没法撒手,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吧?那么这个“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究竟是哪些事呢?妈妈却还是没说。

与它形成对比的是,外国设计师制作的《Controller》中,妈妈有事儿就挑明说:“我就是不信你打扫过房间了,你别跟我哔哔,赶紧去打扫。”

有误解,就会有机会澄清,就有机会重新认识对方;而假如连沟通的尝试都没有,自然是连澄清误解的机会都不会有。《换个我》中的妈妈,幽怨隐忍;看见满屋子凌乱,但偏偏不说自己很不满,只笼统含糊的一句“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不是中国式父母的写照?

于是,儿子与电视里的小精灵互换了身份,狸猫换太子,小精灵扮演了妈妈的乖儿子,乖儿子只是个假儿子。

假儿子想要吃苹果,妈妈就指指凌乱的屋子,于是假儿子赶紧做家务,换得一只苹果;接下去,再做家务,再换一只。电视屏外,其乐融融。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妈妈让假儿子做家务换苹果)

游戏小精灵肯做家务、乖巧懂事,是被妈妈用苹果训练出来的;妈妈,用苹果打造了自己心里的那个乖儿子。而真儿子呢,被隔在了电视屏的另一边。

真儿子为了解困,想出个办法:打怪升级,赢得终极奖品“金水果”,以换回自己的身份。这怎么解释?是不是该说:就算爹娘统统不管,孩子们也终会自己长大。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结尾处母子拥抱)

剧终时,母子拥抱。儿子“劫后余生”,估计感慨万千。妈妈愣了一下,也拥抱儿子;只是,她根本不知道儿子经历过什么。

《换个我》中,母子始终在彼此错过,除了争夺游戏手柄那场戏外,两人始终没有一次同一的焦点,这是这部戏最令人感到沉重的地方。之所以沉重,因为它恰恰反应了生活中的某种真实。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相信孩子有多难?很难  

Controller》的主角是妈妈,妈妈的遭遇及其转变,推动了整部戏的情节发展。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妈妈勒令儿子放下游戏打扫房间)

妈妈先是一厢情愿地认定儿子只顾着玩游戏,而没有打扫自己的房间,并为此打断了儿子在玩的游戏,勒令其“改正错误”。

看来,此刻的妈妈是一个控制者(Controller),而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她因“变身”而失去了控制者地位,游戏手柄作为象征控制者的“权杖”,暂时交到了儿子手里;儿子操控手柄,游戏通关,妈妈得以回到现实世界;不过,从游戏世界归来的妈妈,已然脱胎换骨。

从游戏里解困,合作是主题。妈妈起初很不适应自己的“游戏人物”身份,儿子操弄游戏手柄控制妈妈施展拳脚,妈妈挥拳劈腿、惊惶不定;这时,儿子对妈妈说:“请相信我。”

电子游戏,是孩子的世界,妈妈此刻身陷游戏机,也只有相信儿子而别无选择了吧。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儿子操控妈妈闯关)

相信我,有多难?很难。看看我们身边吧,有多少父母轻易肯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关侥幸脱险,而距离终极BOSS却依然很远,“妈妈的命”却只剩下2条,怎么办?儿子提议——“走捷径”。

现实中,是不是正常父母都会反对儿女走捷径?是不是正常父母都会教育子女要脚踏实地?除非,是在游戏里;除非,自己去走一轮儿女所说的捷径。

儿子熟练地操控游戏手柄,像挥出一记老鹰杆,一球入洞,送妈妈直达终极BOSS巢穴;紧接着,儿子一脸大写的担心,等着挨骂;而妈妈惊魂甫定,却一脸兴奋地惊叫:“你看到了么?我飞跃森林、山陵、城堡哎,哇噢~~~!”

或许,这一刻,儿子那句“请相信我”,妈妈才有机会听得到吧。

击败终极BOSS龙王,军功章里,有妈妈一半,也有儿子一半。妈妈先是拼命地擦地板,让龙王滑倒;随后,冲着儿子喊:“看你的了!”

显然,这一刻的妈妈,已全然将自己的角色命运交托给儿子,信任儿子去操作,进而一举击杀了龙王。妈妈在游戏中回答了儿子:“我相信你。”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妈妈和儿子商量给boss最后一击)

从游戏机回到现实,妈妈对儿子说:”你之前的确打扫过房间了,对吧?”这是妈妈在现实世界里在回应儿子说:“我相信你。”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回到现实,母子一起游戏)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母爱与自由

都是孩子的真实需求  

《换个我》,这部动画的片名很有趣。

中文名叫做“换个我”,“我”字是宾语,被省掉的那个主语,那个想要“换掉我”的主语是谁呢?没说。在中国人的习惯中,那个想要“换掉我”的妈妈,是很难直接被点名的。因为难,所以习惯性地就不说。

而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英文名。Happy Reversal——幸福快乐的逆转。这部戏里,有两次逆转,哪一次幸福快乐呢?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第一次逆转,儿子即将跌入屏幕与小精灵互换身份)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第二次逆转,小精灵在儿子的诱惑下准备冲进屏幕与儿子换回身份)

估计多数观众的第一反应,会认为指的是第二次逆转;真儿子夺回自己身份,将小精灵封印回游戏机的那次。

在这一次的身份逆转中,真儿子当然幸福快乐:获得自由,回到妈妈身边,他从被放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返人间。焉得不幸福快乐?

只是,这份快乐很孤独,除他自己外,没人知道。尤其是,妈妈全然不知。不得不说,这孩子手里的幸福快乐,颜色有点淡。

孩子是需要管束、需要边界的。父母(成人)对孩子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为孩子设置边界,指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孩子需要在规矩中,找到自己行动的边界,从而明确自己的行动范围,明确属于自己的自由地带,进而获得安全感。一个丧失管束,没有清晰边界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自毁倾向。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与小精灵互换身份,其隐喻意义在于,一个可以任意玩游戏、不做家务,尤其是没有父母明确指出其行为不当之处的孩子,是要自我放逐的。重返人间,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是孩子在为寻找边界而努力。

那么,儿子与小精灵互换身份的第一次逆转,幸福快乐么?

对真儿子来说,这当然很痛苦、很焦灼;只有小精灵(假儿子)才会感到快乐。然而,假儿子的这份幸福与快乐,同样很真实,同样有意义。

我们先要明白,假儿子的快乐是什么?是他能用做家务来换苹果吃;即借由服从,获得滋养,获得爱。

如果我们愿意换个角度去理解,小精灵与真儿子,何尝不是系统性的一体两面呢?这个统一体的两面,象征着一个孩子同时具有的两种需求:获得母亲的爱,与获得个体自由。

以服从换取母亲的爱,会遇到苹果吃光的困境,母亲的爱在这种单向输出模式中,终会枯竭。而以独断专行式的任性去主张自由,又终会被抛弃、被放逐。小精灵和真儿子,暗喻着两种需求的极端状态。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如果说第二次逆转的幸福属于真儿子,那么第一次逆转的幸福就属于假儿子。这两端的幸福与快乐,其实都是一个孩子的真实需要。

 

 缺席的父母,看不见的需求  

《换个我》中的妈妈,总是在母子互动环节里处于缺席状态。

在现实生活里,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是不是也常常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错过了见证孩子蜕变的机会呢?孩子成长的某些重要历程里,爱情、性、政治、职业规划……,父母是不是也常常缺席?

缺席,包括但不仅限于“不在场”,更多的表现形式是“看不见”、“听不见”孩子的存在及需求。

《换个我》里,儿子身份的两次变换,妈妈都没看见。第一次是母子争夺游戏手柄,妈妈因翻仰跌坐而看不见;第二次是炉子上水恰好烧开了,妈妈去关火而错过。《换个我》的绝大部分剧情,都是儿子的独角戏。

“局外人”VS“局内人”,看两种妈妈如何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

(妈妈在关火,并没注意到儿子的变化)

人际互动的实质,是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沉迷人机互动,则是人际互动受阻的代偿。

当一个孩子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时,我们需要检讨的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人际互动的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而不是打断或指责其游戏行为;当然,更不是把孩子交给雷电法王杨某某去做电击惩治。

《换个我》中,母亲是局外人,儿子身份换了又换,却始终孤独,最终那幕母子拥抱,姿势有点僵硬。《Controller》中,借由控制权的转换,造就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互动——母子两人一起玩游戏。

 

作者及授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DNA计划”(ID:TencentDNA),欢迎关注。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我就是那个靠打游戏考了100分的学霸

一个9岁开始玩游戏的学霸的自白

看10岁女孩房间里的数学游戏

他让孩子考前打游戏或爬树

父母必备的12个互动游戏

 

发表评论